《体坛周报》新闻客户端 打开

黄金时代由盛转衰 小心新政让中超走港足老路

黄何     05-25 18:00     体坛+原创

体坛+特约记者黄何报道

于无声处听惊雷,中国足协在5月24日晚颁布新的U23新政,即2018赛季起,各俱乐部整场比赛累计上场比赛的U23国内(港澳台除外)球员,必须与整场比赛累计上场比赛的外籍球员人数相同。从本赛季中超U23球员配置和上场的情况来看,新的U23政策,对于绝大多数球 队将产生致命的冲击。

足协新政让人想到了曾经的中国香港联赛遭遇的一段黑暗历史。上世纪70年代后期,香港联赛各队外援球星云集,足球市场人气达到顶峰。当时的香港联赛已经成为亚洲第一联赛,三级联赛升降级,小小的香港有多达几十只俱乐部,球场几乎每场爆满,球迷通宵达旦买 票。精工俱乐部云集七名外援,阵中拥有瑞典、澳洲国脚,还有世界杯决赛进球的南宁加,以及在英超维拉夺冠的神锋摩利,包括后来大家熟悉的阿里汉。香港队当时在亚洲足坛也属第一集团,与中国队分庭抗礼各有胜负。

4aa4e38344283a28e5a54.jpg

在香港足球的黄金时期,马拉多纳也曾赴香港参加友谊赛

转折点出现在1986-1987赛季,香港足球盛极而衰。在香港球迷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削减外援”,并于1986年开始实行“全华班”,精工集团心灰意冷,并于当年解散球队。球迷将矛头对准当时还是香港足总会长的霍英东,在球迷看来,精工队的高投入,使得东升 、榆园这样的球队竞争力下降,而这些球队的老板恰恰是霍英东。香港足总在1986年出台了限制外援参赛的规定,也让球迷对于水平下降的联赛已失去兴趣,香港联赛从此告别了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1989/90赛季,香港足总允许球队恢复外援参赛,部分业余球队注册外援名额甚至不受限制,加上南华、愉园等球会的优异表现,球市有所回升。近5年的折腾,香港足球在走弯路后重新找回联赛复兴之路,而当初限制外援的做法完全是因果倒置。

我们不妨看看亚洲足球水平发展的典范日本,90年代J联赛同样烧钱,后来同样走了一段拨乱反正的道路,但国家队水平并未下降,包括联赛人气一直保持。原因在于日本的联赛是建立在扎实的青训基础之上,烧钱引援也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单纯依靠限制外援让本土球员获得机会,无异于饮鸩止渴。

中超或许可以借鉴港日双方面的经验,在合理限制外援的前提下,不搞一刀切政策,并大力狠抓青训,创造更多足球相关的工作岗位,鼓励年轻人投入到足球相关职业。单纯的靠限制外援让年轻球员获得上场机会,便很有可能走上香港上世纪80年代的老路,让联赛经历一个漫长的阵痛期,甚至再也无法回到“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