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新闻客户端 打开

【观点】曼联夺冠后疯狂庆祝对死难者失敬?恰恰相反

王勤伯     05-26 10:03     体坛+原创

体坛+记者王勤伯报道

意大利《共和报》评论员博卡在525日的微评论中写到,“或许曼联球员的庆祝可以更端庄一点。”在博卡看来,曼彻斯特发生恐袭惨案以后,曼联球员夺冠后各种唱啊跳啊,各种自拍,各种展示“小三冠”,或许在方式和程度上可以略略更收敛一些(下图)

WechatIMG6.jpeg

曼联庆祝,是和平对恐怖的胜利

这一评论实际涉及到意大利的传统和历史。作为天主教国家,小偷小摸等行为很容易被宽容,死亡却是大事,但如果一场惨剧死了人,意大利人会当作一件无比严肃的事情,舆论也经常为之展开争论,例如某项赛事是否应该取消,联赛是否应该暂停,诸如此类。

这个微评论立即引发了激烈争论,很多读者发表的都是长篇大论。例如一位女读者说:“我们好意思去评价英国人?他们比我们勇敢多了,德国空袭的时候他们一样去跳舞,我们一听说南斯拉夫内战了就赶紧去超市买面粉买白糖。”

很多评论则转而讨论海瑟尔惨案。尤文图斯历史上一个疮疤就是1985年海瑟尔惨案。造成39人死亡的惨案发生在利物浦和尤文图斯的冠军杯决赛开始前,尽管尤文凭借普拉蒂尼的一个点球10战胜利物浦,赢得俱乐部历史上第一座冠军杯,这场比赛却在尤文球迷中间引发了抗议,原因是面对如此惨剧,球员们没有提出比赛延期,且夺冠后照样庆祝。尤文球员则解释说当时不知道看台上发生了什么。

笔者在这件事情上不同意博卡的看法。曼联当然有庆祝的理由,这是曼联低落数年后的重要复苏,是奋斗一整个赛季的回报,而且曼联俱乐部上下对受害者提供了巨大的支援。此外,从道义上说,恐怖分子目的是让社会正常生活停转,而体育赛事照常进行,曼联在赛场上赢得荣誉,是和平对恐怖的胜利。

DAnu56JW0AEt_Hp.jpg

全球效应和拉维奇事件反思

这个例子为我们提供的启示却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特色的禁忌和着重之处。当我们以一个地方的价值标准去评判另一个地方时,总是有可能产生更多的误会而不是理解,让某个标准一统天下本身是一种悲哀。

当然,意大利记者博卡的方式是可以接受的,他在本国媒体上以非常委婉的语气提出不同看法,亦没有进行强烈的定性或批评。这不是对外文化侵略,也不是廉价价值观的环球倾销。

反观挑起拉维奇照片门风波的英国记者马克·德雷尔,他的问题是试图把英国价值当作普世价值推广到全球,这样做问题就太大了。网络辩论中,德雷尔在知道拉维奇的动作在拉丁美洲表达友好以后仍然坚持“他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全球效应”。一位网名Vivienne的用户反驳他说:“这个点很好啊,你当初指责他'种族主义'的方式造成了同样的效应。”

WechatIMG7.jpeg

急于成名、急于引发关注、急于搞个大新闻的人,都会急着制造全球效应。实际上,恐怖分子是他们的同道,恐怖主义者本身就是全球效应的忠实信徒,如果没有21世纪发达的通讯传播手段,恐怖主义根本无法达到今天的效应。1970-80年代意大利极左和极右恐怖分子争相发动恐袭,绑架前总理、枪杀市长、制造死亡人数近百的火车站大爆炸,但当时的传播方式不发达,恐怖甚至能仅仅停留在一个国家的国境线内。

这个意义上,曼联的庆祝是正确且必须的。恐怖分子其实会更懊恼比赛没有取消或延期,会懊恼比赛结束后人们因为悲伤而没有庆祝草草退场,会懊恼人们哭丧着脸,会懊恼足球仍在进行凯旋的音乐仍在播放——恐怖主义是“基于通讯和传播的心理核弹”,任何一种从容、快乐和暂忘都是对恐怖的有力反抗。

DAnytJFXcAELg9V.jpg

英国价值≠普世价值

拉维奇事件值得提及的后续,是网名GzFuligans的广州富力外籍球迷的举动,在笔者揭穿其从一开始就在撒谎以后,他悄悄地删除了自己的所有相关言论。他的话“这个动作在欧洲也不能被接受”一度成为很多不明真相的中国网民的喷子圣经,完全忽略了不止一位欧洲人对此提出的质疑,此话后来亦被某著名媒体人改写成“在欧美人的常识中,这是典型的对亚洲人含有歧视的动作——“亚洲人眼睛小”。

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问题严重性之后做出修正是值得肯定的。令人叹息的却是,这种偷偷删帖的行为并不体面,肇事者没有谁出来体面地对拉维奇道个歉,没有谁真正站在全球的立场去考虑跨文化交流的理性和基本道德。这只能让人相信,等到时机恰当,自我包装成“普世价值”、“环球价值”的英国价值还会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