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一帆:体坛三十年“献策” 餐饮业大有可为

武一帆08-16 15:05 体坛+原创

说本报创办30周年,要写点感受。同学/朋友圈一直纳闷我为啥还在那个什么“体育报”,然而我在国际足球这个编辑部里却在继续当“小武”。回顾肯定轮不着我来回顾,展望恐怕也展望不出什么。人不挪窝就会思想僵化,再牛的单位和工作都不行。你能体会这种尴尬吗?

倒不如干脆发一发白日梦。好几年前,领导曾向驻外记者“请计”,想听听大家对报社多元化产业发展的设想。我觉得“体坛”可以进军餐饮业,直到现在都可以弄。北京这地方“人多嘴杂”。说实话,餐饮服务业的水准真的不高。开餐厅、茶楼或是酒吧,只要有噱头应该就能火。

体坛别的没有,有逼格的噱头随叫随到。我当时就说(写):“咱们去弄伊涅斯塔的红酒特许经销啊!还有克林斯曼家的面包,德拉佩纳家的海鲜。”一楼球吧,二楼餐厅。明星专访都可以边吃边聊,邀请幸运读者参与进来。世界杯在哪国举办,就搞哪国的特色餐饮。决赛就上决赛双方的特别料理,冠军就搞冠军套餐。民以食为天啊,人家不花200块钱买你们家的世界杯丛书,必须肯花200块钱吃你们家的冠军套餐啊。

“哎呀这个说说容易,操作难度很大,投资太大。下个下个!”我猜大领导是这么想。我必须对餐饮业投资和管理没任何概念,但业内人肯定也不知道体坛的特别之处。最好的办法,找个可靠的合作伙伴来研究一下呗。全国能像体坛这样把体育平媒做到极致的找不出第二家,餐饮业成功人士不要太多。

所以和这个开饭馆的想法比起来,什么西班牙足球的纪录片,什么数据化的移动客户端,什么体坛电台——都是我当年提出过的想法——全是浮云一片片啦。我就想,某天坐在东花市的“体坛餐吧”里,跟服务生说:“煎饼果子要馃箅儿,俩鸡蛋要葱要酱不要腐乳。”然后问对面的罗纳尔多:“要辣吗?”啥?“中国可丽饼啊。帕托做的。”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