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李森发自伯纳乌
皇马对巴黎圣日耳曼的这场比赛,赛前人们曾有不少猜测,譬如齐达内在贝尔和罗德里戈之间会如何取舍;巴尔韦德和莫德里奇谁会被排除出首发;马塞洛和门迪谁又更合适打这场比赛等等。但随着首发名单的公布,人们的好奇心很快就被转移到了另一个方向,那就是齐达内为什么要排出442阵型,他的试验会否取得成功?
虽然伤后尚未恢复最佳状态的内马尔没能代表巴黎首发,但由迪马里亚、伊卡尔迪和姆巴佩组成的三叉戟依然算得上是欧洲一流,毕竟他们之前在小组赛打进10球0失球,即便是皇马也望尘莫及。于是,为了避免在开局阶段出现“意外”,齐达内决定使用4中场球员来迎敌,其中伊斯科在进攻时变为433的右边锋,而在无球状态下退为中场的一员,目的就是切断巴黎通往三前锋的运输线,并以中场的传控来控制比赛。
不管齐达内这一招是否出乎了图赫尔的意料,反正皇马在比赛初段控制了比赛之后,巴黎也立即做出了应变。原来担任右边锋的姆巴佩在10分钟后被调到了左路,迪马里亚改打前腰,同时左后卫贝尔纳特积极助攻,重点打击卡瓦哈尔的防区。而面对大巴黎的这一调动,皇马的4中场倒显得更加“正常”了:齐达内决定将巴尔韦德调到右路,与卡瓦哈尔一起夹击姆巴佩,伊斯科则成为专职前腰,在进攻中成为本泽马、阿扎尔身后的进攻组织者。这是因为伊斯科近几个月比赛打得不多,而状态正佳的巴尔韦德比他拼抢更凶,体能也更好。
其实在之前皇马欧冠三连冠期间,齐达内就曾多次在决赛和半决赛等关键战役中祭出4中场,其中伊斯科2次在决赛中取代贝尔。本场比赛也不例外,因为它充分体现了出球方便、控球多的优越性。但同时,由于克罗斯、伊斯科、卡塞米罗和巴尔韦德都不具备边锋特性,其唯一的缺陷也会暴露出来,那就是有球后皇马打不出快攻,从而使比赛的节奏有所下降。
在拉丁式足球中,进攻无非分三种方式:一是在后场发动长传,由担当支点的中锋把球控制下来后,再做给插上的二线进攻球员,但由于伊斯科不具备二前锋的特点,故而此招并不适用;二是利用长短球相结合的方式来迷惑对手,但由于皇马首发中没有贝尔,加上雨天打长传球失误率较高,于是哪怕短传节奏慢,齐达内也甘于将就;三是先利用区域性的短传来迷惑对方,当皮球进入前场后才突然变速转向,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幸运的是,皇马对第三招运用得非常有效:第17分钟,阿扎尔回撤后场左路拿球,他先是带球连续晃过3名对方球员,然后把球分给右路的巴尔韦德,后者与卡瓦哈尔打二过二配合后插入禁区传中,伊斯科倒地抢射被门柱挡出,本泽马跟上补射首开纪录。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在战术配合上从后到前、从左到右的大转移,体现了很高的造诣。
易边再战,大巴黎换上内马尔,而控制住比赛的皇马则不急于换人。毕竟伊斯科打得正顺,阿扎尔的每一次突破都表现出了应有水准,而克罗斯、巴尔韦德又能时常出现在对方禁区线附近的时候,并不需要作出改动。直到第64分钟阿扎尔被对方踢伤,齐达内才不得不用贝尔将其换下。尽管如此,只要皇马还能压往前场,体能也允许他们将断球区设在中前场的时候,进球往往只是时间问题。果然,第79分钟,马塞洛左路吊传禁区,本泽马后点头槌破门,将比分扩大为2比0。
不少人认为,4中场让皇马踢出了高质量的足球,这话不假,因为像皇马这样的“贵族”球队,只有控球在脚的时候才会踢得更来劲,才能掩盖防守上的不足。可惜的是,本场皇马的好球只维持了80分钟,比赛末段因防守大意而在5分钟内被对手连追两球:第81分钟,默尼耶右路低传,瓦拉内和库尔图瓦配合失误,皮球漏到后点让姆巴佩捡了一个空门;第83分钟,巴黎前场连续传递,贝尔纳特左路传中,德拉克斯勒在禁区线射门被挡出,萨拉维亚左脚补射将比分改写为2比2。
对于球员们在比赛尾段的防守大意,齐达内赛后表现得很“大度”,“瓦拉内的失误使比赛出现了转折?这是足球中常有的事。但我更在乎比赛中出现的其它正面的东西。”而伯纳乌人也同样如此,虽然煮熟的鸭子飞了,但赛后球迷们却迟迟不肯离去:面对首回合曾3比0击败自己的对手,次回合能攻入2球、3次中框、15次射正(其中纳瓦斯10次扑球救险),已没有人再为平局怨声载道了。相反,伯纳乌人高兴地看到球队比本赛季任何时候都更像一个整体,也看到了球队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