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 耿鹏飞
近日,7名北京人大三高足球特长生拒绝中超球队试训,选择读大学的事情在足球圈闹得沸沸扬扬,尤其当这些高校包括北大、北理工这些名校时,这件事在整个社会维度的声量就上去了。
一边是北大、北理工级别的名校,一边是中超球队,教育和中国足球,两个社会重大话题的正面碰撞,果然,在舆论层面上一地鸡毛...
有人呼吁体教结合,但其实,体育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用不上重新呼吁二者的结合,真正的体教结合,也是各种体育项目与教育的结合,让学生们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正常地高质量地上各种运动项目的体育课,然后给予相关制度上的考核层面上的机制保障,让青少年体验各种运动之美和独特的人生体验...
而眼下的概念,则是强求职业体育与教育结合,可就大错特错了。
在足球世界里,几乎没有职业足球和校园教育结合的成功案例,日本足球有个例,再加上《足球小将》这样在全世界享有崇高美誉度的动漫,似乎要成了,但细究下来,还是不成规模;你问足球发达国家,比如德国人,人家压根没有校园足球的概念。
校园体育和职业足球间没有系统晋升通道才是症结,什么是系统晋升,比如美国篮球的NCAA和NBA,理想状态下我们除去海外球员,NBA选秀每年几乎会从大学校园里选出近60人进入NBA,而NBA30队每队15人,这个更新比例是13%,没有任何一个国度的校园足球能够给职业联赛供给这样一个数量级的球员,何况NBA还是全球最好的篮球联赛。
张路指导此前曾发文,校园足球精英化的结果就是有限的场地等资源集中在更为有限的少数球员身上,这种狠抓足球尖子生的策略无异饮鸩止渴,让足球普及愈发艰难,足球人口每况愈下。
既然校队化的发展模式弊端丛生,何苦还要在校园里强行结合职业足球呢?没有良性发展的制度保障,强行结合,只会拿孩子的人生开玩笑,职业足球的淘汰率可不是闹着玩的。
正因为如此,足球特长生制度其实是给喜欢足球,想走职业足球这条路的孩子一个保护伞,一旦职业的道路走不通,而且客观情况就是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走不通,那么他们还有机会凭借这样的通道,在高考中有一定降分待遇,读大学,找工作,走上一条普罗大众的成才路。
而这样一个优良制度的获益者们,如今还要面临没有勇气选择职业足球,甚至拯救中国足球的舆论压力,实在是太过糟糕了,一旦这个制度没有了,谁还会想把孩子送去踢球,让职业足球和教育非黑即白地捆绑在一起,那才真是无路可退的豪赌啊...
聚焦人大三高和这里走出来的一批批足球少年们,本质上,这里也不是职业足球的摇篮,而是处在职业足球十字路口的孩子们重新选择人生的跳板。
这7名球员同班还有一名叫冷季轩的学生,高二就已经去国安俱乐部踢职业了,他是U17最佳射手、最佳运动员,国安给了他很多承诺和保障,他才走的。
其实,这跟重点高中四处挖好的学苗一样,哪个不是给奖学金和重点班承诺的?其实职业俱乐部的姿态和投入的决心才是关键,因为青训归根结底要俱乐部去做,巴萨主动承担少年梅西的治疗费用才把这位绝世天才从阿根廷带到诺坎普,而在高三这个阶段,只是给个试训机会,显然是无法打动这个年龄段的球员的。
选择了读书的孩子们未来会怎样呢?
通过足球特长生身份考上人大新闻学院12级的王郑印在研究生毕业后重回职业联赛,目前在中乙北理工踢球,93年的王郑印目前26岁,依然是球员的黄金年龄;和王郑印同一批的马思远则毕业后选择创业,做青少年足球培训。
去读北大不去中超试训怎么了?哪怕不是北大,只是一个名气普通的高校,我们都应该尊重甚至支持家长和孩子们的选择。
拜托!别再盲目呼吁体教结合,请让职业体育和教育远一点,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让尊重社会分工的思维,扎扎实实地落实到这个日渐功利和浮躁的社会里。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