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奔斗:埃菲尔铁塔,至今仍是最高的高度

张奔斗06-04 08:05 体坛+原创

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 张奔斗

前几天王蔷赢下法网女单首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一位外媒记者询问她有关李娜法网夺冠十周年以及李娜对中国网球的影响等相关问题,王蔷在回答前先是感叹了一句:“啊?都已经十年了啊?”

听到这组问答时我当时心里也是一惊——啊?都已经十年了吗?

李娜法网夺冠那年,我其实差点儿就没在现场。如今回想,还有一丝丝冷汗——跑了这么多年网球,却差一点错失这历史性的时刻。

微信图片_20210603224555.jpg

也是因为《体坛周报》与法国《队报》有长期的版权合作关系,而他们在法网期间的报道从数量到质量都非常强大。再加上我们还有一位驻巴黎的记者赵威,一旦中国球员有什么好成绩他也能抵挡采访一下。所以,我去法网赛现场报道的必要性不大。

也是冥冥中注定,那一年恰好有一家法网赞助商邀请,组了个小型的中国媒体团去到赛事前方。我记得,当时是在国内的电视直播中看完李娜击败科维托娃的第4轮比赛,登上了飞往巴黎的航班;周三落地时,李娜已击败又一个重量级对手阿扎伦卡。最终,我亲眼见证了李娜在半决赛和决赛连克莎拉波娃与斯齐亚沃尼,赢得中国网球历史上的第一个大满贯桂冠。李娜拿下赛点后在全场欢呼中躺倒在赛场的一刻,身处罗兰·加洛斯的我,真是心潮澎拜,胳膊上起了鸡皮疙瘩。

工作压力无疑巨大。不仅到处扑各种采访,还要各种被采访。女单决赛日那天我刚来到赛场站定,就有CNN记者凑上来求采访。中国球员打得好,中国记者气也壮了,我摆个架子:“只给3分钟哦!“

女单决赛日第二天上午,在香榭丽舍大街的耐克旗舰店,终于有机会对李娜做了专访,完成了最重头的一个任务。记得当时报社有个不成文的潜规定,重点专访后,最好能和被采访对象有一个合影,以证实专访的真实性。其实媒体向球星求合影挺尬的,不过李娜开了句玩笑后就答应了。这张照片事后还被用上了WTA官网,图片配文竟然是“李娜和中国球迷亲切合影“之类的,笑死。

QQ浏览器截图20210603224545.png

记得当时《体坛周报》李娜专访的标题是——《埃菲尔铁塔后,还会有更高的高度》,当然是头版头条的待遇。李娜真的说到做到,2014年又赢得了澳网女单冠军,退役后也作为两届大满贯女单冠军得主以及亚洲网球划时代人物而在2019年入选了网球名人堂,继续将中国网球带上中国人前所未至的高度。

如果埃菲尔铁塔象征着李娜的这个法网冠军,那么,十年之后,埃菲尔铁塔,也仍然是中国网球的最高高度。在李娜之后,再没有中国球员能够触及或接近大满贯单打冠军的高度;至于中国男网,也仍然甚至未能在大满贯赛场赢得过一场正赛胜利。

当然,如果仅以运动成绩来衡量中国网球的发展,未免太过狭隘了。如今,中国拥有了多项高级别职业网球赛事,而网球界中的各个细分领域比如赛事组织、赞助商、裁判和穿线师等赛事工作人员甚至包括媒体,都在国际网坛刷出了更强的存在感。这其中,就不乏李娜效应带来的贡献。

中国网球一直在寻找“第二个李娜“,寻找的时间越是久长,我们就越是明白,要想出一个李娜这样的人物,是多么不容易,这是个人与时代各种拼图的共同结晶,可遇而不可求。

也许,再过又一个10年,甚至两三个10年,我们都不会有“第二个李娜”,但谢天谢地,好在,我们至少已拥有第一个李娜。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张奔斗

《体坛周报》网球首席记者,ATP最佳媒体奖得主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