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足球评论员 傅亚雨
打完澳大利亚之后,国足的12强赛暂告段落,下次启航得两月之后。然而在社交媒体上国足主帅李铁的热度依旧极高,李铁在中澳赛后第二天那条被众人批评、随后进行删减修改的微博,引发了媒体对他多年来商业行为的大起底调查,而他在国足主帅位置上的年薪也被捎带着被热烈讨论起来。
由于中国足协历来没有公布主帅年薪的传统,因此这么多年来尽管媒体对每一任国足主帅的年薪都非常好奇,也通过各种渠道拿到信息并公布,但所有的数字始终是没有得到官方承认的。李铁的年薪问题也是一样,所以他到底是年薪税前800万还是300万人民币,是争论不出一个结论的。
此时此刻公众的情绪被李铁的年薪挑拨起来,而不是在他与足协正式续约的3个月前,显然是受到国足12强赛成绩不佳以及李铁数次的外界争议极强的言行影响,讨论背后暗含的话题就是“李铁配不配拿这么高的年薪”。此时抛出李铁年薪的话题,让人担心的是对李铁的评价和讨论是否会偏离正常的方向。
12强赛开打以来,主帅李铁是国足每场比赛后公众争论的焦点,从球队技战术的选择、首发的确立、临场的指挥和换人调整,到归化球员的使用、训练强度、对球员的认知与判断以及对对手的了解和判断等等,都被讨论个遍,而这些讨论,都是对李铁作为国足主帅的执教水平、业务能力的争论和探讨。哪怕对李铁投出不信任票,也是认为他目前的能力、经验、水平还不适合当国足主帅,而不是以他年薪的高低来作为评判标准的。还是那句话,不是说李铁年薪800万,他现在的表现就必须下课,如果年薪300万,那他就是情有可原。
而李铁作为目前本土中生代教练的佼佼者,在国足主帅位置上即便拿了大几百万的税前年薪,也是正常与合理的,参考这几年土帅在中超俱乐部执教的年薪,就能明白哪怕是800万,也不是什么高得离谱的数字。而纵向比较,国足主帅的收入较以往有大幅提升,一方面是因为过去土帅的薪水太低,最高不过税前300万;另一方面是,这次国足征战12强,真的不差钱。是的,你没看错我也没写错,尽管目前职业联赛一地鸡毛,欠薪和发不出工资的俱乐部比比皆是,但国足不差钱。如果缺钱,足协也不可能开出单场赢球奖600万,也无法在新冠疫情这种特殊情况下充分做好国足征战12强的后勤保障。根据简单估算,国足从备战以来,整个团队吃穿住行这些刚性支出,可能要接近9位数了。以此来对比,国足主帅加整个团队的年薪在2000万人民币左右,并不过分,也是足协对于本土教练应有的尊重。
年薪之外,将李铁推到风口浪尖的更是《李铁的商海江湖》一文。该文所列举的所有李铁的品牌合作和商业行为,都是有据可查的公开信息。我们不能因为李铁个人有品牌合作和商业行为,就简单认定他不适合国足主帅。从公开的信息看,李铁所有的商业合作和商业行为,都是在他担任国足主帅之前就开始的,他仍在经营的公司,也是聚焦在足球培训、足球推广上,即使是有品牌在他与足协续约之后强化了合作,也无可厚非。我认为,李铁作为中国足球目前的顶流人物之一,能得到品牌的青睐,是好事而不是坏事。事实上,中国的职业足球教练和球员,在商业合作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体量都跟这项运动该有的影响力相去甚远,现役球员中除了武磊有一些品牌合作外,其他几乎就是一片荒地,这是不正常的,也反映出我国足球管理和发展水平的极其低下。
李铁有自己的商业合作,而在国足主帅位置上,个人商业合作就有可能与球队的商业利益发生冲突,这种事情在体育领域并不罕见。其实如何处理也不算难事,早就有成熟的方案可以借鉴,无论是品牌还是个人,都应该非常清楚自己的行为准则,总结起来一句话:任何个人的品牌合作行为,都不能损害球队的利益,这是根本的底线。而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李铁在中澳赛后的那条九宫格微博,就是明目张胆地跨过了这条底线,这是以任何借口都不能推托的公然冒犯和伤害,也是以任何理由都不能被允许和接受的严重违规行为。在此之前,铁指导已经打了好几次擦边球,可惜没有引起管理层的警惕。而同样有不少代言的国足前锋武磊,在这方面就做得相当出色,他和他所代言的品牌,就很有“品”,反观铁指导所代言的某些品牌,虽然借着这波网红式的营销可能赚了点流量,但这种拙劣的营销对其品牌美誉度的损害是无法挽回的,到底是赚是赔清清楚楚。
铁指导的这次微博翻车事故,带出更深一层的话题就是国家队的管理。众所周知,足协主席陈戌源对于李铁指导是非常信任和赏识的,对李铁的干预是比较少的。过去多年,足协高层对土帅各方面的干预都比较多,这也是足协常被外界诟病的一点,此次陈主席为李铁松绑,把该有的权力都交还给教练,想为国足营造更为宽松的外部环境,都没有错。可是,放权不等于放任,国足主帅本就是焦点,在社交媒体和自媒体时代,主帅任何不当的言行都会被放大到极致,管理者对其言行该有的监管和劝诫是不能缺的。
对于李铁此次严重的违规,足协应当给出处理意见,当鸵鸟怕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