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辣滚烫,街头赛事的春天来了? | 行业观察

体坛产经04-04 07:48 体坛+原创

产经fengmian.jpg

当体育的激情与城市文化的深厚底蕴在街头和商圈碰撞,迸发出独特火花,观众们的感官体验无疑会被推向极致。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场地的移动,更是一场视觉和情感的盛宴。

近日,体育总局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 活动的通知》,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需制宜,结合运动项目特点,将体育赛事活动举办地从体育场馆扩展至具备条件的景区、度假区、体育公园、商业中心、步行街等区域。

从2015年起就举办田径街头巡回赛的中国田协,去年夏天刚把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高决赛,搬到了拥有600年历史的衢州古城墙“水亭门”之下,这是全国最高级别的田径比赛首次被带到街头。

这些年,国内田径街头赛事的快速发展,主要是源于世界田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上任时提出的“让田径走向街头”的理念。他希望通过城市街头的客流量,让更多的人看到田径运动的魅力,也让田径这个古老悠久的运动更加时尚年轻。

说起街头赛事,篮球、足球、滑板等运动早已占有一席之地,它们的“街头感”吸引了无数热爱运动的人们。

然而,对于那些传统上不常在街头见到的体育项目,一个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什么样的体育赛事能在走向街头后赢得民众的心?


走向街头,赛事有何不同?

其实,在当下的体育赛事中,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赛事方有意无意识地在借助现场播报员、音乐、大屏幕、灯光等方式,让观看比赛的负担和门槛进一步降低,也让比赛的整体气氛更加“接地气”。

例如去年杭州亚运会的时候,女子双人10米跳台决赛前,场边的现场DJ把《你要跳舞吗》改成“你你你你要跳水吗”,男篮比赛“约旦科比”带队战胜菲律宾,比赛间隙现场响起《See You Again》球迷高举球衣致敬科比。“亚运会没一首BGM是白放的”冲上话题热搜,观众的轻松心态、DJ对赛场气氛的活络、各种官方玩梗频频火出圈,这些都让亚运会的整体气质变得开放。

而当这种开放性更进一步体现在场地上时,画风又和传统的体育赛事很不一样。去年7月在衢州举行的2023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高决赛,原本主办方只在赛场内安排了400个座位,但比赛后,赛场四周就聚集了上千名观众。现场DJ循环播放着节奏感强烈的流行音乐,加上古城墙上的光影灯光秀,频频引发路人围观。

在成都市锦江区春熙路商圈举行的2023中国体操精英挑战赛,是国内首创的零距离互动型体操赛事,邹敬园、张博恒、韦筱圆、唐茜靖在内的多位奥运冠军、世锦赛冠军,同样吸引了众多观众。

现场无可替代的氛围感,或许就是街头赛的魅力所在。当观众能够近距离体验竞技体育的紧张刺激,他们的躁动又反过来刺激着运动员的神经。

与此同时,突破传统场馆边界的体育赛事,也在拥抱无限可能。各类公共空间因地制宜、因需而设,使体育赛事灵活地融入城市的每个角落,从公园的河道到商圈的台阶,都能因需求而变身为运动员的竞技场。这种灵活性不仅为赛事的举办提供了更多的创意空间,也使得观众能更便捷地近距离感受运动的魅力。

今年5月,自由式小轮车、滑板、霹雳舞和攀岩四个奥运项目的顶尖运动员,将在黄浦江畔争夺巴黎奥运会参赛资格。以新潮运动为主题的赛事、活动,为运动爱好者们打造了一片属于他们的自留地。当体育赛事与扎根于市井中的街头文化碰撞发生化学反应时,也更容易与年轻人产生共鸣。

在国外,街头赛的形式早已深入人心。WSWCF世界街头健身运动联盟,自2011年起便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行,不仅在欧洲国家如拉脱维亚和乌克兰受到欢迎,而且迅速扩散到中国、菲律宾、伊朗、巴西等多个国家。

世界级的顶尖运动员们纷纷加入街头赛事的行列,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仍以田径为例,英国曼彻斯特从2009年至2018年每年都会举办备受瞩目的Great Manchester CityGames街头田径大赛。在这里,短跑传奇博尔特曾在首届比赛中创造了150米赛段14秒35的世界最好成绩,而在100米的后半程中,他更是以惊人的8秒70飞驰而过。

更具观赏性的比赛项目与参赛的明星选手,也成功吸引了那些原本可能只沉浸于小众运动的年轻人。


如何成为赛事经济的放大器?

赛事的魅力,尤其是那些深植于日常生活场景的赛事所带来的魔力很难用语言形容,但可以用数字量化。

去年“村BA”篮球赛和“村超”足球赛的爆火就是例证之一。据统计,2023年榕江、台江两个县累计吸引游客超1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150亿元。

从“NBA有全明星,但村BA有全民心”的热情追捧中不难看出,赛事影响力不断增大,背后是体育赛事与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相互促进的真实写照。

官方似乎意识到了这点,在《通知》中,培育赛事活动品牌,将赛事活动带来的“流量”转换为经济的“增量”,为持续扩大消费贡献体育、商贸流通、文化和旅游力量,被列为主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体育旅游观赛+体验”的新模式迅速在国内铺开。早在2016年底,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指出,中国体育旅游总消费规模突破1万亿元。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是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十四冬”)赛事承办地之一。据统计,赛事期间,凉城县日均接待游客量1339人,较平时同比增加95%,日均收入26.1万元,较平时同比增加104%。

然而具体的实施过程却并不容易,能够长成火遍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体育赛事IP,绝非一朝一夕可成。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是需要全民参与才会生长的产物。

即便是在街头篮球文化发展最悠久的美国,要想从街头培养出吸引无数篮球爱好者参与其中的顶级篮球赛事,都需要满足很多条件。由参与赛事的球员、球迷和周边民众的口口相传,壮大为一个个赛事,逐渐被商界所青睐,自然少不了明星的加持。这些赛事也演变为社交场所,体育文化在这里通过人际网络扩散,融入城市生活,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

当体育本身能真正成为一种地方的独有文化,或许才更接近“流量转换为经济的增量”,通过赛事这一纽带,游客得以串联起一地的文化故事,体验那些藏于日常生活中的不平凡。

据媒体报道,今年北京市将在各大景区、街区、商圈举办116项赛事活动,打造商旅文体深度融合的消费新场景。


商业化和观赏性仍是核心指标

无可替代的现场氛围、年轻化的群体、独特的体验感……多种因素齐聚的商业街头赛事,成为品牌追捧的对象不难想象。

在现代都市的繁华街头,体育赛事正逐渐成为品牌营销的新宠。去年,阿迪达斯与中国田径街头巡回赛合作,在城市商业区举办了一系列集赛事与表演于一体的活动。这些街头巡回赛不仅引入了DJ表演等流行文化元素,还提供了观众亲身体验的机会,使赛事形式更加吸引人。

未来,可以预见的是将会出现更多体育赛事植根于街头。

不过,对于商业赛事而言,重心依然不会改变,盈利能力和上座率仍是评估赛事价值的关键指标。广泛的受众基础是体育赛事商业化成功的基石,也是扩散赛事品牌价值的助推器。

而想要持续赢得商界的青睐,“街头赛”仍需要在赛场之内着力,除了精彩的赛事本身,队伍或运动员的知名度、市场影响力和粉丝基础,在选择上同样占有重要地位,拥有高度商业价值的队伍或明星运动员,能够增加赛事的观赏性和商业潜力。

在后疫情时代,体育IP市场的门槛日益提高,而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也从单纯的竞技转向更广泛的群众体育。

随着越来越多的体育赛事植根于街头,中国体育产业的更多改变,或许会在城市街头悄然发生。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