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今年9月印发的《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持续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等品牌活动。国庆假期期间,中国轮滑协会根据自身项目特色,在山东聊城举办了轮滑系列创新赛事,不仅展现了轮滑运动的蓬勃活力与广阔前景,更推动了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成为拉动假日经济的强劲引擎。
在山东聊城,2025中国·聊城体育旅游文化节——全民轮滑嘉年华暨全国轮滑系列赛事(山东聊城站)以赛事为纽带,整合文化、旅游、商业资源,构建“赛事引流-文旅赋能-消费转化”的完整生态闭环。活动包括轮滑马拉松、大学生轮滑交流赛、轮滑星光夜、恐龙快跑挑战赛等9项赛事,共吸引来自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500名运动员参赛,上万名家属随行,掀起了一场全城热“滑”的体育盛宴。
赛事活动期间,聊城市政府以体育为媒介,将赛事与文旅消费有机结合。结合“票根经济”,参赛运动员、裁判员凭赛会证件,观众凭票根可在聊城市51家A级旅游景区享受免票或折扣优惠,让“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比赛,多人消费”成为新潮流。赛事场地分布于月季公园、体育公园、水城明珠大剧院、当代购物中心等景区和商圈,体育与城市、景区、商圈的融合,带动了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消费,进一步扩大了赛事影响力,也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自全民轮滑嘉年华首次举办以来,中国轮滑协会与聊城市政府持续深度合作,将赛事定位为“轮滑人的节日”。经过三年打造,“五一北戴河,十一聊城”的品牌效应日益显现。组委会携手中国轮滑协会新媒体、聊城发布、直播聊城News等媒体平台,以系统化传播助力赛事出圈,赛事直播浏览量突破191万次,创下轮滑赛事传播新高。随着聊城体育训练中心标准速滑场即将建成,以竞技为魂、以全民参与为底色、以文旅融合为支点的“聊城模式”正加速成型,聊城“轮滑运动目的地”的城市品牌愈发鲜明。
10月5日至7日,作为嘉年华的收官之作——2025年全国少年轮滑(自由式轮滑)锦标赛在聊城市体育公园体育馆和当代购物中心举行。来自全国113支代表队的727名选手参加比赛,项目涵盖速度过桩、花式绕桩、平地跳高、花式停刹等多个小项,参赛年龄最小仅4岁,最大12岁。
赛场上,速度与技巧交织,艺术与青春碰撞。来自RST徐州市云龙区青少年轮滑运动协会的宋梓萱以稳定的节奏和精准的动作夺得少年女子甲组冠军。她说:“决赛很紧张,但我告诉自己要专注比赛,努力反超。”她的母亲感慨道:“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学轮滑,这枚金牌是她五年来坚持训练的最好证明。”
中国首位世锦赛花式刹停“五连冠”得主黄海洋此次以教练身份带队参赛,他表示:“花式刹停项目兼具观赏性与竞技性,对平衡和反应要求很高。希望孩子们借助全国少年锦标赛的平台不断成长,也希望自由式轮滑能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
本次锦标赛以开放的姿态走出传统场馆,将部分轮舞项目设在当代购物中心,让市民在购物、休闲的同时近距离感受轮滑的速度与艺术之美。比赛吸引了大量市民驻足观赛,运动与生活无缝融合,让体育更有温度、更具活力,也让“体育进街区、进商圈”的理念落地生根。
赛事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坚实的安全保障体系。作为官方保险支持单位,中国人民保险为赛事提供了组织者责任险及相关风险保障服务,为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及观众提供全程守护,确保赛事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顺利进行。
同时,人保在现场设立宣传服务区,提供保险咨询、健康防护及运动安全知识普及等贴心服务。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以专业与热情传递人文关怀,践行“人民保险 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人保相关负责人表示,体育赛事是展示城市精神的重要窗口,保险服务则是保障赛事安全的重要支撑,未来人保将持续为体育事业提供更完善的风险保障与服务体系。
中国·聊城全民轮滑嘉年华自启动以来,已形成了赛事多样化、传播立体化、参与全民化的良性格局。从轮滑马拉到自由式少锦赛,从城市街区到大型商圈,轮滑运动在这里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与产业融合的纽带。三年来,聊城通过持续创新,让体育成为展示城市活力、拉动消费升级的重要引擎。
如今的聊城,正在书写“体育赋能城市”的生动篇章。赛事激活的不仅是体育热情,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与发展动力。未来,随着聊城市体育训练中心标准速滑场建成投用,将有更多高水平赛事落地此地,让全民轮滑嘉年华不断焕发新活力,让“轮滑人的节日”成为聊城最闪亮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