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绮红 49岁 艺术体操运动员
1992年荣获全国艺术体操冠军赛冠军
现在的工作:深圳市体工大队党办主任,兼任广东省体操技巧协会艺术体操委员会主任、十五运深圳赛区执委会艺术体操项目联络员
王绮红的笑云淡风轻。
40年倏忽而过,当年那个为了“强身健体”选择体操的8岁小姑娘,在深圳市体工大队笔架山训练基地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光。从17岁拿到首枚金牌,却在1993年第七届全运会预赛摔倒在赛场,巅峰时患病跌入谷底;再到成为教练、在行政岗位深耕,带队获得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冠军,圆了未竟的梦想;如今,她在新的领域熠熠发光,又肩负起2025年第十五届全运会艺术体操项目的竞赛重任……她的人生她的经历,就是体育精神、竞技底色和生命韧性的完美诠释。
从容优雅、松弛温柔的笑容背后,是王绮红的永不言弃,也是她对运动之美的坚持、执着、热爱。
结缘:黄泥地上的体操梦
缘起是1984年。8岁的王绮红还不知道“艺术体操”四个字意味着什么,只知道“从小体弱多病,多锻炼能强身健体”。接触体操前,她也试过跳水、花样游泳等多项体育运动。有个偶然的机会,她观看了艺术体操训练。体育馆里,运动员们手持彩带,旋转、跳跃,“像在跳舞,但又比跳舞更美”。那一瞬间,她被这种美吸引了,心中好像有块地方被轻轻点亮,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那时候艺术体操还未普及,训练多在寒暑假集中开展,老师从集训中挑选有潜力的孩子送往专业队伍。1986年,10岁的王绮红接到深圳体育发展中心(后更名“深圳体工大队”)通知,背着简单的行李来到这座年轻的、到处洋溢青春与热切的城市。
那时的深圳太年轻了,体工大队笔架山训练基地体育馆尚未建成,周围的水泥地都没有铺好,训练房是用铁皮搭建的,十分简陋。“进了房间汗就哗啦啦往下淌,夏天就跟蒸桑拿一样,在里面还要训练、做各种动作,别提有多辛苦了。”说到这里,王绮红微微一笑。
1987年,广东省艺术体操队与深圳队合并,因省队场地紧张,“省队市办”模式让这支队伍留在深圳。毗邻的香港没有艺术体操队,却对这项“流动的艺术”充满兴趣,王绮红跟着队伍多次赴港交流演出,站在舞台上享受着台下观众的掌声,她觉得“自己练的不是简单的跳舞,而是有音乐、有轻器械,艺术性很强,也是能让更多人感受到美的事业”。
1990年,王绮红被选拔到国家集训队。通过两年的努力训练,她第一次参加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当时我是青少年运动员刚转型到成年运动员,同批参赛的运动员年龄都更大,经验也多。”意外的是,王绮红夺得了人生首枚个人金牌。
转折:风雨后的坚守与传承
1993年,骨肿瘤悄然入侵,将王绮红从第九届全运会预选赛拽下来,也结束了她的运动员生涯。1995年,经过治疗,放弃去深圳大学计算机系深造,王绮红回到体工队、回到熟悉的训练馆,戴着假肢成为市艺术体操队教练。
“我因为身体原因,没法像其他教练那样做示范给队员看,就自掏腰包买了台便携式摄像机,将队员的动作捕捉录下来指导,课外时间在电影和舞蹈表演中找灵感,融合进竞赛的编排中。”王绮红回忆,她和队友何晓敏带着队员“搏命”,每天最早到训练馆,最晚离开。队员们看到教练这样,也没人喊苦喊累。就这样,这支重新组建的队伍,在日复一日地坚持中逐渐成长。1999年全国锦标赛,她们拿下3项季军;2000年,全国锦标赛与冠军赛的集体全能金牌收入囊中;2001年,不仅蝉联全国锦标赛集体全能冠军,还摘下世界大运会五人棒、集体三绳两球两项冠军——这是中国艺术体操在世界级大赛中的最佳成绩,2001年全国九运会,她们又以近乎完美的表演夺得集体全能金牌,圆了王绮红当运动员时没能实现的梦想,那一刻泪水放肆地流……2004年雅典奥运会,王绮红一手带出来的陆颖娜、胡美等队员,为中国艺术体操拿到了奥运集体全能第六名的突破。
从运动员到教练,身份的转变让王绮红对“体育精神”有更深理解。在她看来,当运动员时,只需要每天周而复始地完成教练布置的任务即可。但教练员要对更多运动员负责,并且不只是单一的教练角色。“艺术体操运动员年纪都很小,需要教练全情投入,无论是训练还是生活,要对她们给予有共情力的身心关怀。”训练之余,她总像朋友一样和队员们聊天,听她们说训练的烦恼、生活的小事;也像家人一样关心她们的身体,提醒她们增减衣服、注意休息。“我知道运动员的不易,所以希望她们不仅能练出成绩、获得荣誉,更能在体操里找到快乐,学会坚持。”
深耕:让体育精神照进更多角落
2005年,王绮红的身份又一次转变——调任深圳市体工大队办公室副主任,分管工青妇工作。常年的训练让她对体育事业有更细腻的感知,行政岗位给了她更广阔的平台去践行对体育的热爱。
担任党办主任后,王绮红又把目光投向“深圳体育长远发展”。此前,深圳体工大队多从省外引进有基础的运动员,虽能快速出成绩,却面临注册难、留不住人才的问题。“深圳有很多俱乐部和业余体校,藏着不少有天赋的孩子,我们应该从‘引进’转向‘培养’,让深圳的孩子代表深圳比赛,让体育精神在本地扎根。”在她的推动下,体工大队与本地俱乐部、业余体校建立长期合作,通过选拔优秀苗子、签约培养的方式,为深圳体育储备大批后备力量。
2007年,王绮红光荣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我是个练体操、带队伍的人,却能代表体育工作者发声,这份荣誉是给所有为体育事业默默付出的人。”这次经历让她更加坚定“让体育精神惠及更多人”的想法——她兼任省、市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更多人:“体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赢得奖牌和为国争光,更在于日复一日的坚持,在坚持中看见希望。”
2008年5月,北京奥运圣火深圳传递,王绮红作为最后一棒火炬手,点燃了圣火盆。深南大道两旁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她内心深深感动。“深圳肯定我对体育事业做的贡献,也让我感受到深圳的爱和包容。”
如今,王绮红依然在深圳市体工大队岗位上忙碌着。闲暇时,她会去基地训练大楼看看,当初的铁皮房已建成大楼,器械用具摆放得整整齐齐,孩子们的跑动跳跃,还是一样鲜活的青春与汗水。
2025年,对于王绮红来说更是忙碌的一年。十五运艺术体操项目在深圳市坪山体育馆举行。作为深圳赛区执委会艺术体操项目的联络员,王绮红又回到了起早摸黑、忙前忙后的节奏中,裁判席、记分台、每一条动线甚至每个镜头,都在她宏观又细腻的视线中,一分一厘落到实处。灯光散尽,她站在人群背后,笑意盈盈。
“我10岁来深圳,在这里经历过低谷,也在这里找回了人生的方向。”王绮红常说,深圳给了她重新出发的勇气,而她能做的,就是把这份勇气传递下去——给年轻的运动员,给每一个在人生路上遇到挫折的人。她的半生,是与体操共生的半生,更是体育精神的生动写照:不是永不跌倒,而是跌倒后总能站起来;不是永不迷茫,而是迷茫时,总能靠着热爱找到继续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