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球手搅局乱成一锅粥 斯诺克改革真的好吗?

孙纯12-04 17:12

如果把本届英锦赛的16强当做一个电影桥段的话,你一定会以为这是一部时间紊乱的穿越剧。因为那些本应颐养天年或是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上戏的球手,都开始在英锦赛这部年终大片中粉末登场,甚至还有不少的戏份。当然,这种配角乱窜的现象并不是从英锦赛开始的,世界斯诺克有限公司总裁巴里·赫恩的改革给了屌丝球手更多的亮相机会,但目前这一锅超级乱炖会是他想看到的吗?

越来越多的赞助商奖金,对赛事资源分级,扩大台球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摘掉台球精英化的标签,这既是赫恩改革的初衷,也是每一个台球迷的期盼。尤为可喜的是,这几大改革方向都已经收到成效。只不过,赫恩大爷对于改革方案的风险评估我们不得而知,但通过英锦赛我们能再次看到大盘在运转时的摩擦(尚不能称之为阻力)——越来越多的大牌选手在频繁的赛事中疲于奔命,越来越多的边缘球手学会在大赛中投机倒把,这种状况偶有发生不过是一场惊喜,若其成为常态,便是一种惊悚了。

诚然,精力问题只能是大牌球手纷纷落马的诱因,却不能构成其逃避现状的借口。普拉蒂尼的欧冠改革,确实给低水平联赛更多参赛机会,但也没见到鲍里索夫、喀山红宝石之流能在决赛阶段掀起多大风浪;国际乒联更是今天11分制,明天玩大球,中国队该怎么玩横还是怎么玩。但如果一届赛事越往前推进,选手的整体含金量却在降低,这无疑和媒体、观众、赞助商的期望背道而驰。借用小平同志的话说,就是先让一部人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那小部分人还仅仅是小康水平,就想奔着共同富裕去努力,最终的结果会如何呢?

再从当前斯诺克的整体格局来看,这种群魔乱舞的球手组成形式也许并不符合时宜,因为自奥沙利文处于半退役状态之后,职业斯诺克第一次处在没有领袖的阶段中。领袖的存在价值,绝不仅限于在球场上横扫无敌,而是能为其他球手树立努力的榜样、职业生涯的标杆。和戴维斯、亨得利这些成功帝相比,现在的墨菲、罗伯逊、塞尔比、丁俊晖等球手顶多算领军,领袖二字还不配提及。在这个节骨眼上,让边缘球手大规模涌入,不仅会让领袖的形成更加困难——单是一站比赛就要比原来多打两场球,全年的比赛数量增长更非昔日可比。更为严重的是,浑水摸鱼的成功案例,会为年轻球手提供至少两种不良心态,一者终日投机倒把,混得一点是一点;二者反正最好的也只是那样,这个职业还值得我全情投入吗?而对于职业体育必须服务的三个对象——观众、媒体和赞助商来说,缺少领袖会让他们降低对该行业的重视程度和信心,而这恰恰是行业发展的内核。

基于如此恶果,一向反对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笔者,也想呼吁赫恩给奥沙利文一点特权,尽管他没有一个领袖的模样,但至少他有那个实力,观众又爱他,这就够了。

也许赫恩会委屈,会不服,球员自己打得不好,这关我什么事!但是赫恩先生,在不适合采取倒逼机制的时候选择自由竞争,是一定要预判风险的,风险永远不会被关进笼子里,但强者也不能被风险摆布。别忘了,那只看不见的手还长在您的身上。

斯诺克  /   赫恩  /   英锦赛  /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