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培养体系缺失根源何在 罪在足协管理交叉化

马德兴12-07 09:46

  这些年来,每逢中国足球经历失败,“青少年”或“青训”一词总是被反复提及,而且,几乎所有人包括中国足协目前在职的工作人员都承认:中国的青少年足球发展没有体系,不像韩国、日本那样“自成体系”。但没有形成体系的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在于最顶层的中国足协,他们就没有一个发展青少年足球的“体系”,管理部门也是概念模糊、管理混乱。

新领导的传统:拿青少部开刀

  这些年来,中国足协始终保持着这样的“优良传统”:只要每次空降一位领导,中国足协的内部机构设置就要变更一次。而且,涉及到每一次的变革,受到冲击最大的就是青少年管理部门。1992年的“红山口会议”,也就是中国足球实施全面职业化改革之前,中国足协就没有青少年足球的管理部门,只有竞赛部、办公室、外事部、技术部四个部门。职业化后,王俊生时代的中国足协设有“业余部”, 诸多青少年事务划归到这个部门主管,但是,国青队、国少队不归这个部门,归“国家队办公室”。当然,女足也划归到“业余部”中,这也是相对于主管职业联赛的“职业部”而已。

  2000年,在阎世铎空降以后,将足协内部机构调整为“六部一室”即综合部、财务部、联赛部、女子部、青少部、技术部和国家队办公室,专门成立了“青少部”与“女子部”。但在两年后即2002年底,为了顺应“奥运战略”的需求,突出国家队和国奥队,将“国家队办公室”变成“国家队管理部”,将中国足协的内部机构变成“七部一室”,新增设了“市场开发部”。但在青少年方面,将青少年国字号两支队伍划归到“青少部”,国管部就只是负责国家队、国奥队以及女队。

  到了2005年,即谢亚龙进入足协工作,根据当时总局备战2008北京奥运会的要求,设立了“男女足队委会”来管理国家队,“国管部”暂时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整个机构还是维持“七部一室”。而在青少年方面,两支青少年队伍国青队、国少队从“青少部”剥离。

  2009年,在南勇接任足协掌门人后,在国家体育总局批复的足协内部机构设置中,部门还是七个,但“青少部”与“女子部”被全部撤销,取而代之的是“青少年和社会发展部”,其他几个部门是外事部、综合部、职业联赛和监管部、竞赛部、国家队管理部和技术部。在青少年诸多事务中,全国U系列比赛划归竞赛部;青少年培训方面的事务规划青社部,校园足球、青少年留洋和业余足球的开展也划归青社部;青少年国字号队伍则划归国管部。一个原本简单的青少年足球事务,不得不重复到足协内部各个不同部门进行交涉,整个工作效率极其低下。

  2010年1月,韦迪空降到中国足协,起初,他则是误听他人谗言、明确公开提出取消全国U系列青少年比赛,引起全国一片哗然。而在接触国际足联专家团以后,专家们一再表示惊讶:为什么中国足协连一个主管青少年足球的部门都没有?国际足联专家团多次提出,希望中国足协首先应该设立专门的青少年管理部门。于是,韦迪随着对足球这个运动项目的了解,才改变原先固有的主张与意见,并在设计内部机构调整时,明确要求增设“青少部”与“女子部”。当然,在青少年足球方面,韦迪力主“留洋”的思路,则是应该充分值得肯定的。

  2013年,在张剑空降中国足协后,于当年10月展开竞聘工作,至2014年1月1日正式按照新的内部机构设置展开工作,“青少部”才重建天日。目前,中国足协就是在按照“十部”展开工作。但从2016年1月1日起,中国足协将彻底“脱钩”,按照全新的体制展开运行,不过,“青少部”也就不复存在了。

现行管理交叉,职责混乱不清

  回看中国足协过去十多年的内部机构设置与变更,不难明白“青少年足球”在中国足协——这个中国足球最高管理部门的地位。由此也就不难看出,青少年足球受到重视与否的程度。事实上,姑且不论未来的中国足协将如何规划青少年足球的发展,就以现在为例,整个管理体系、管理机制也是呈现交叉、混乱的状态。请看右图。

  单就一个青少年足球发展,涉及到多个层面的问题,如果能够统一实施管理、避免交叉、避免横跨多个部门,中国青少年足球体系的建立,那是一件相当简单的事情。但是,中国足协这些年的一贯做法,就是把“小事”搞成“大事”、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神秘化,同时,人为设置障碍,处处掣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权”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如此,才能显示出所谓的“权威”。当然,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满足“利益”的个人欲望。

  例如,青少年球员参加比赛,按说由中国足协注册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就可以顺利完成。为了工作便利,这个人可以在青少部工作,以便更好地协调、配合。即便是不纳入青少部、划归注册部门也没有大问题,可以专人对口。但是,一名中国青少年球员需要先向竞赛部注册。参加比赛时,又是前往青少部。同样都是青少年比赛,U系列的比赛划归“青少部”;青运会、全运会的男足比赛,就要划归到“竞赛部”。而且在最近两年,职业联赛管理部门“执行局”又组织一项精英梯队联赛。这些比赛,相互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些赛事的赛程,发生冲突是经常性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这些队伍的身份也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且,像精英梯队联赛没有年龄限制,目前正在晋江参加全国冠军杯赛的河南建业,作为一支1999-2000年龄段的队伍,参加今年精英梯队联赛某一阶段的比赛,过招那些原本应该是1995年龄段或者1997年龄段队伍,出现严重的以小打大的现象,这样的比赛意义何在?

  而且,一家俱乐部的梯队既可以是省市体育局或地方足协的队伍,也可以是俱乐部的梯队,又可以是学校代表队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不管哪一方组织各种比赛,反正就是这一支队伍的一批球员参加比赛。一套人马,两块或者三块牌子。至于全国性的联赛,想不参加就可以不参加。

  不仅因为管理部门的交叉导致简单的事情被复杂化,我们还要面对的一个现实,即在各个不同部门之间,相互存在着利益上的瓜葛。于是,看上去很多事情应该能协调起来、实质却是“相互踢皮球”。这也不是奇闻现象,这些年来,中国足协内部相互之间扯皮、推诿的事情枚不胜举。而进一步加剧办事效率低下的是,各个不同部门的中国足协分管领导,又是不同的足协副主席。副主席与副主席之间,相互存在着利益之争。关于这方面的情况,从中国足协正式成立至今,似乎就从来没有断过。放眼整个社会,类似这样的情况也是随处可见,中国官场、职场围绕着人事方面的争斗,从来就不是新闻。于是,中国足球能够把青训体系建立起来才是怪事。

  实际上,搞好青少年足球,原本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作为青少年足球方面的所有事务,当然由青少部具体负责落实。首先就是登记注册,就这方面把好关以后,学校推广普及类的,就交由教练部门负责,足协青少部可以提供辅佐与技术支持。参加全国竞技系列比赛的,就需要完成骨龄检查,然后参加各个不同性质的比赛,因为在注册这一“关口”已经有了明确的身份。

  建立各级“青训中心”,不管是校园足球还是竞技足球,任何队伍都可以使用,因为青训中心本身是为队伍服务的。通过合理与科学的竞赛体系,从中发现可塑之才,然后将这些选拔出来的球员送往海外接受培训,为国字号队伍培养可用人才。当然,国字号队伍选拔时不会仅仅局限在海外培训球员,更会关注本国的各种比赛。当整个体系建立起来时,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的“普及→提高与强化→精英”整个体系也就完整地建立起来了。可是,原本简单的事情,缘何到中国足协那里就变得复杂起来?说到底,还是一个“利益”问题。

中国足协  /   青少部  /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