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青训模式之欧美:足球学院不排除三集中制度

如果非要说中国过去的“业余体校制度”与日本的“训练中心制度”有区别的话,除教练员质量外,或许就是中国过去的业余体校是小球员在一所学校里读书;日本前往训练中心受训的小球员则是来自各个不同的学校。可究其原因则是日本社会的发展程度远远高于中国社会现实,最基本的交通状况,国内在路途上所耗费的时间成本至少要远高于日本。难道以此就可以全盘否定业余体校制度?
无论是对过去的“业余体校制度”还是现在的“足球学校”如鲁能、恒大等,国内普遍采取的是一种“全盘否定”态度,认定“没有出路”,其最主要的理由无非就是“三集中”,认为孩子从小就被“圈养”在一起,即所谓的“脱离社会、脱离家庭、脱离父母”,以此认定这种模式不值得全面推广、且否定之意相当严重。可是,日本足协在福岛、熊本宇城、堺市和今治四个地方开设了四所日本足球学院(类似中国的足校),每所学校都是采取的“三集中”制度。
今年8月下旬,记者前往吉隆坡参加亚足联主办的第一届国家青年队主教练研讨会。席间,比利时青训的两位创立者与具体实践指导者萨布隆和埃里克向亚洲各国青少年教练详细地介绍了比利时青少年足球崛起的奥秘。会后,当记者专门询问萨布隆和埃里克,即比利时那么多足球学院(Academy)搞“三集中”与否?得到的回答是:“我们13岁就开始集中,小球员吃住全部都在学院里!”而在卡塔尔的精英学院,小球员们更是从9岁就开始住在学院里。当然,由于欧美人更注重家庭观念,确实有不少足球学院里的小球员不住在学院里,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一点,即因为欧洲各国俱乐部都有自己完善的梯队建设,小球员们“就近”便可以接受高水平的训练,在训练结束后自然可以回家。再加上欧洲的交通也甚为发达,更为这种方式提供了条件。但目前中国社会的现实保证不了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认定“三集中”一定是“违背规律的做法”,这样的结论未必过于武断,或者说至少是“以偏概全”。
不得不说的是,当欧美之所以从13岁开始集中时,一是相对具备了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遵循了足球运动最基本的一个规律即“一万小时理论”。不管欧美还是近邻韩日,在青少年球员培养方面有这样一个共识,即要成为一名优秀足球运动员,理论上必须经过10000个小时的刻苦训练。换而言之,一周至少需要20个小时、一天至少2个半到3个小时、历时十年的艰苦训练。一名优秀足球运动员的成才至少需八到十年的时间,也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原则基础之上。当我们大谈“违背人的成长规律”之时,足球运动的基本规律是否还需要得到尊重?而且,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除天赋外,更必须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努力,而且这些东西是根本就无法靠市场、用金钱买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