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甲联赛新生之路在于“破局” 重起炉灶

已进行了17个年头的围甲联赛再次走到十字路口,在当年破冰般推出这项比赛后,如今面临着影响力下降、关注度下滑的瓶颈难题,全年围甲联赛在平淡中开幕,在平淡中闭幕,与其地位颇不相称。
围甲联赛是中国围棋赛事之根,唯有围甲联赛,能给绝大多数一线棋手提供比赛机会和稳定收入,其他头衔战地位固然也重要,但比起围甲联赛来说,分量无疑要小得多。2014年头衔战遭受寒冬打击,棋圣战、中信银行杯电视快棋赛、理光杯先后暂停,对职业棋界的影响甚为有限,但如果要是围甲联赛关张了,近百名职业棋手马上就没了饭碗。
但2014年围甲联赛近乎是在寂寂无闻中开始和结束,其间甚至出现过第19轮比赛已经结束,但第14轮却还有一场比赛尚未补赛,形同儿戏。一年来,媒体重点关注的是百灵杯、春兰杯、Mlily梦百合杯、三星杯等世界围棋大赛,而作为根本性赛事的围甲联赛却鲜有关注,不说本末倒置,至少对围甲联赛破不公平。
围甲联赛现在最大的弊端在于关门办赛,外界给予的关注度过小,就连其转会体系也是封闭式的,这些年来,最大的两桩转会还是6年前,分别是谢赫九段、刘星七段以近百万元的价格成功转会,之前和之后,转会市场静水一潭,连微波都不曾有过。
既然是职业联赛,就该有职业规范,但如今的围甲联赛依然戴着传统体制的锁链在跳着职业联赛的舞蹈。十年前推出的主将制是现存转会体制无法改变下的弥补手段,为此引爆了韩国外援潮。但十年过去,围甲联赛没有做任何改变,原地踏步,其影响力不进反退,白白浪费黄金十年。
目前的情势跟十年前迥然不同,在打破围甲联赛传统体系之前,任何缝缝补补措施都已改变不了围甲联赛边缘化的事实,现在要做的就是抢在体育产业浪潮来临之前,在围棋协会实体化尚未到来之际,联手赞助商,一起打造新型围甲联赛,使其涅槃重生。
围甲联赛最受诟病的是转会体制僵化,沿袭多年的注册制死而不僵,阴魂不散。在这样的注册制下,棋手本人毫无权利可言,而注册方一经注册,即可坐收其利,无论多少年过去,始终无法改变从属关系,犹如卖身契。这显然跟职业化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但围甲联赛却又是职业联赛,两者之间天然不可调和的矛盾注定永远无法融和。
在这样的体制下,其实没有受益者,大家都是受害者。棋手不能流动,看似稳定,实则失去压力和动力,最终会慢慢失去斗志和进取心。传统围甲劲旅中国移动上海队本赛季降级,九冠王重庆银行队长时间沦入保级区,已是最好的证明。昔日它们拥有常昊和古力,永远不必担心他们转走,那是何等的受益!
事实证明,流动性最强的围甲队生命力最强,曾几何时,由一拨年轻棋手东拼西凑组成的北京海淀、爱慕先生队老早被看作是降级热门,那些年轻棋手名气甚小,甚至还经历过拖欠半年薪水的打击,但他们最终都没降级。他们年轻而有上升动力,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比赛机会。
现行的注册制与各地体育部门主管体系一胎两生,要打破注册制就必须与各地体育主管部门脱钩。中国棋协应有断臂求生的胸襟胆魄,与赞助商一起打造全新围甲联赛,成立围甲联赛总公司,各队以俱乐部形式参赛,棋手自由转会,借鉴NBA转会制,佐以类似“伯德条约”条款,规范棋手工资,引入选秀制,如此围甲联赛才能结束各自为战的乱象,整盘棋才能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