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泽涛主动加记者微信 朋友圈爱搞笑卖萌

采访宁泽涛现在已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儿,这倒并不是源于他有多少的改变,而是因为采访他从脑力活儿已经一跃变成了一件体力活儿。要跑得快、挤得动、瞅准机会。但即便这样,自从世锦赛夺冠归来之后,宁泽涛真正的采访也并不多,特别是和体育记者谈训练谈改变这样的主题没几次。“五米之内不让靠近”这样的要求是在一个他出席自己代言门户网站的活动时,负责与宁泽涛团队对接的一个工作人员受到的待遇。
对一个22岁的少年来说,他在2015年拿到自己的首个世锦赛冠军,夺冠引发的连锁性的效应,让他冲出体育版面成为全民榜样。他拥有342万微博粉丝,陪同李克强总理出访韩国,获得全军最佳运动员称号,荣誉、追捧随之而来。
经过疯狂的2015年,在2016年唯一的大赛目标仅剩奥运会。这是他的终极目标。宁泽涛47秒84的世锦赛成绩是一把尺子,比着这样的速度冬训,他希望能再有提高,短距离项目是高精尖的舞蹈,每提高零点一秒,都是锥心刻骨的训练换来的。
和宁泽涛接触久了,他纯净的品质深入人心。去年在仁川,由于他的手机没开通国际漫游,只能通过微信联系,记者便要来他的微信号,可怎么添加都始终显示用户名不存在。当时记者认为,成为大明星的宁泽涛一定不愿意透露真实个人信息。第二天在赛场又见到他,开玩笑地说“‘包子’你给我的微信号不对,始终加不上”。宁泽涛一脸认真地说:“不可能啊,我来加你。”当时记者只是当作一句戏言,结果第二天一大早,记者的微信通讯录里就多了一位新朋友请求加好友,还附了一句话:“我是宁泽涛。”
去年年底,宁泽涛答应送一沓签名照片给记者,但他连续几个月都没回郑州的空当,于是就要来记者的地址,直接把照片从上海快递到记者手中。其实,身边熟悉宁泽涛的人都知道,只要是他承诺过的事情,从不食言。
圈内流传这么一句话:“宁泽涛不常出现在自己的朋友圈,总跑到别人的朋友圈。”对这话,宁泽涛的解释是:“我的微信朋友圈里都是自己人,我天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没必要再晒。微博不一样,所有关心我的粉丝都在那看着我呢,我要让他们看到积极向上的宁泽涛。”于是在微博,宁泽涛偶尔会唱个歌、卖个萌。不过,在别人的朋友圈和微博里,“包子”则样样全能——扮鬼脸、嘟嘟嘴、剪刀手、搞怪,活脱脱一个标准的90后大男孩。正是这些这个年龄该有的小小娱乐,宁泽涛才能在紧张的训练比赛之余让自己放松一下。
太多太多的年少成名的例子,也太多太多浮躁毁坏的例子,路在脚下,他懂。宁泽涛描述着自己生活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还是不习惯,现在去哪儿都不方便,总有人要签名合影,有点不适应。”
泳池和红毯,两个完全不同的舞台,交织着出现在他生活。不想辜负这些期待,也不想辜负自己,于是他努力着收心,努力着抗压抗干扰,一遍一遍警告自己如果没练到极限,竞争对手会暗中加力。
波动带给他恐惧感,继而转化为动力。因此,他不是什么“花美男”或“小鲜肉”,他知道,整个社会和天然环境赋予他的嘈杂的声音,很难逆流而动,要接受,也要理解。他日复一日在池水中发力、调整呼吸、踩水、转身、触壁,岸上的热闹,水里的宁泽涛努力着在管理自己去消除。
好在水是隔音的。他知道自己身上有所改变,但不变的是里约始终是定好位的目的地。(特约记者郝铮/王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