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主帅应该这样选 足协做好准备了吗?

肖良志01-08 15:54 体坛+原创

佩兰正式下课,国足选帅开始新的轮回。

摸摸浑身滴血的伤口,中国足协这次真的做好选帅准备了吗?抚今追昔,国足主帅应该这样选。

①真正让技术委员会发挥作用。

过去曾经有过技术委员会(教练委员会),每次选帅的时候,也确实在走程序。但是,技术委员会的会议只是走过场,他们无权决定选什么样的教练,也无权决定最终的具体人选。

从当初的阿里·汉到后来的卡马乔,再到现在的佩兰,无不如此。他们要么是领导钦点,要么是外力作用,主帅和国足双方根本就不“登对”,结果被坑的都是中国足球。

今后,领导应该把权力下放到技术委员会,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集思广益,就可以最大限度规避风险。

②真正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

所谓评估体系,就是从业务技术的角度,对国足主帅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这种评估必须专业而且客观,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最有价值的结论。此前,我们一直呼吁中国足协建立评估体系,遗憾的是中国足协过去十几年里都没有在这方面做建设性的工作。

2015年,中国足协的专家组其实对佩兰启动了两次评估:第一次是国足客场0比1输给卡塔尔,第二次就是11月17日在客场0比0战平中国香港。从佩兰下课的而言,客场0比1输给卡塔尔是最佳时机。遗憾的是,专家组在评估的时候,认为临阵换帅是大忌,建议中国足协继续支持佩兰打完后面的比赛。

当时的评估结果,不知道究竟是专家组的意见还是领导的意思,中国足协打着专家组的旗号,最终选择坚决支持佩兰率队征战比赛。等客战中国香港打成0比0之后,专家组评估出了佩兰在世预赛期间的三个问题:国家队组建不利,临场指挥能力欠缺,与球员沟通交流存在问题。

实际上,上述三大问题在0比1输给卡塔尔之前早就存在,而不是客场0比0战平中国香港才突然冒出,说明专家组的意见“言不由衷”。好在,走出了评估国足主帅的第一步。

③外籍主帅必须具备带领国家队征战大赛的经验和经历。

中国足协历次选帅,都会把候选人要具备带国家队征战大赛的经验和经历当做第一条件。而且,候选人必须是目前活跃在一线的教练员。

带国家队和俱乐部队有着明显的差距,在国家队一场比赛的失误,就可能导致全盘皆输。联赛则不同,即使有过两次甚至更多次失误,也有机会在马拉松式的全年比赛中补回来。只有带过国家队,率队征战大赛,才能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知道如何去应对危局,才能具备高超的阅读比赛能力,在临场指挥上才能变得老辣而又精准。

2002年选阿里·汉的时候,候选名单的前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雅凯、希丁克和特鲁西埃,阎世铎要求必须请来三人中的一位。雅凯和希丁克拒绝,特鲁西埃非常愿意执教中国队,并且提前为国足做好了备战方案。南勇和选帅小组在病房中和特鲁西埃谈了两个小时,却因为特鲁西埃要求统帅三军并且只对中国足协掌门人一个人负责而被PASS掉。

后来,选帅小组先后见过米歇尔、勒梅尔、伊达尔戈、科埃略等多个知名教练员,都被足协以各种理由搪塞掉。最后,从未有过国家队执教经历的阿里·汉杀出。

卡马乔则是外力作用。当时的中国足协掌门人韦迪一直力挺高洪波继续执教,但是外力要求必须请外籍教练,韦迪最看好的是德国足协鼎力推荐的托普·穆勒。后来,在更大的外力作用下,韦迪没法坚持自己的意见,最终多年不在一线打拼的卡马乔来了。

然后是佩兰。不知道专家组怎么想的,放着国家队执教经验和经历丰富的维尔贝克、巴蒂斯塔、埃里克森等不用,请来了国家队执教经历一片空白的佩兰。结果,大家都看到了。

④应重启“米卢+沈祥福”搭档模式。

从当年阿里·汉和吴金贵的内讧,到卡马乔和中方教练组的矛盾,再到佩兰与中方团队的若即若离,都没有让国家队拧成一股绳。这一次选帅来临,一旦选到合适的外籍主帅,建议重启“米卢+沈祥福”的搭档模式,为外籍主帅配备一名真正能够承上启下的中方教练。

当年,因为和中国足协领导层以及中方教练存在巨大矛盾,米卢一直陷于危机之中。早已游刃于江湖的米卢,知道自己只要整顿好队伍,发挥出国家队的水平,中国足协的领导就无可奈何。于是,他选择了沈祥福当自己的左膀右臂,消除了中方的一切内耗。

事实证明,寻找一名合适的中方教练的确至关重要。这名教练既不能整天想着篡位,也不能处处点头哈腰,要在主帅和中方之间架起一座“彩虹桥”,形成真正的合力。

国足  /   足协  /   国足主帅  /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