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先再次遭遇大逆转 中国国奥为何缺少坚强的心?

还是先进一球,还是被逆转,还是以1比3失利!中国国奥队在本届亚洲U23锦标赛暨里约奥运会预选赛小组赛第二场对阵叙利亚队的比赛中,几乎复制了首仗与卡塔尔队的过程和结果。由于在随后的一场比赛中,伊朗队1比2输给了卡塔尔队,使得国奥队尚存理论上的出线可能,但这已经没有太多意义。虽然比赛已过去几天了,但始终有一个问题萦绕在记者的脑海里:为什么国奥队没有一个“坚强的心”?为什么在领先的情况下,我们的队员不会踢球了?这些问题不解决,接下来与伊朗队的最后一场小组赛依然还会出现类似情况,而这些球员未来进入到国家队层面后恐怕也难以有所改观。
信心是喊不出来的
连输两场比赛后,队伍的出线希望已相当渺茫,按照记者以往采访国字号队伍的经历,比赛结束后,队员们都会快速从混合采访区经过,只有一两名球员会停下脚步说上几句。不过,这次国奥队员们还算配合,只要被叫到,都会停下脚步说上几句。比赛中犯下错误的左后卫糜昊伦,更是红着眼睛接受采访。那一刻,你真的不忍心去指责、批评他们。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打好比赛,但很多时候,不是靠想就能赢球的。
相信糜昊伦自己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在那一刻出现那种传球,因为在短短的两三分钟里,连续两次出现回传球失误,你很难用技战术层面解释得通。在糜昊伦第一次回传被对方断球后,幸亏对方射术不佳,但中后卫石柯的发火,就可以知道事态的严重性,糜昊伦的失误显然引起了队友们的不满。或许就是那一次发火,让糜昊伦彻底走神了,很快就出现了第二次不可思议的回传,从而导致国奥队门将杜佳在一对一封堵对方时被红牌罚下,并因为点球而令叙利亚人完全掌握了场上的主动,最终实现逆转。
那一刻,相信糜昊伦的脑子里是一片空白,瞬间的短路导致动作变形,才会出现不可思议的回传。但凡踢过球的人都会知道,这种情况的出现,只能说是心理上出现了问题。与第一场比赛中,卡塔尔队将中国国奥队的右路打爆,其实有相似之处。
这支国奥队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踢领先球。细细算一下,这支队伍从成立至今,不管是正式大赛还是热身赛,究竟赢过几场球?当我们高喊着要去冲击奥运会时,我们又何以去赢球?信心,绝对不是靠喊出来的。
输球已经成为习惯
记得很早的时候,身为队长的王彤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直在失败中成长的孩子是长不大的!”两场比赛都是领先,但都遭到逆转,这恰恰就是王彤感悟的最好写实。
从2012年阿联酋U19亚青赛算起,这支队伍曾经历过1050天在正式大赛中一场不胜的纪录,期间更是经历过2014年阿曼亚洲U22锦标赛的三场不胜。相信很多人都记得,在2014年10月份的仁川亚运会上,当中国队首战以0比3输给朝鲜队后,在准备迎战巴基斯坦队时,我们的球员和教练都已经在说:“参赛的队伍没有一支是弱队。”连巴基斯坦队都成为“强队”,可以想象当时的国奥队员都已经输成什么样了?最终勉强地以1比0击败了巴基斯坦队后,这支队伍总算尝到了“胜利”的滋味。尽管在随后的武汉四国赛上,国奥队战平了韩国队、取胜澳大利亚队,赢得了一点信心,但在心理层面依然是相当脆弱的。
虽然在2015年3月份的预选赛中以不失一球的成绩获得了决赛阶段比赛资格,但队伍的表现依然难以令人满意。随后,又遭遇了土伦杯赛上的连战连败。虽然参加土伦杯赛的球员中几乎没有几个最终来到多哈参加奥运会预选赛,但无法在稍微正式一些的比赛中赢球,又何以到生死战中做到赢球?
队伍始终缺乏足够的自信,于是,在去年下半年的几场热身赛中就出现了问题:譬如像8月底、9月初两战巴林队,10月份两战埃及队,在第一场比赛中,我们的球员发挥还算正常,加上对手对国奥队的情况还不是很了解,国奥尚能够一战。但在第二次交锋时,在对手完全了解了国奥队的情况后,稍微做一些有针对性的部署,国奥队便又不会踢球了。
我们可以说,队员临场应变能力差。可是,作为教练员呢?面对这样的情况,是否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与变化?在对阵卡塔尔队的比赛中,我们已经见识了临场调整能力欠缺,至中叙之战,面对同样的情景,教练在场边依然没有任何调整与变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一支球队的气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教练的气质。国奥队走到今天这一步,身为主教练的傅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队伍一再输球,球员相比以往也有了不少的调整,但依然难以走出不赢球的困境,未必就都是队员的责任。
当国奥队以1比0领先对手时,球员们从内心里就不相信自己可以拿下对手,甚至会出现“我们怎么会领先”的疑问。因而,在中叙之战赛后,进球功臣廖力生会感慨:“如果进球稍微晚一点,情况是不是就会好一些?”说到底,还是没有自信。所谓“自信”,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气质,而不是嘴上喊出来的。当国奥队员内心根本不认为自己比对手要强时,领先后不会踢球也就再正常不过。
国奥早已当惯陪衬
当球队需要有人挺身而出、扮演绝对领袖时,现在的国奥队无人能够站出来!而这是这支队伍的又一个尴尬所在。倒不是球员不想站出来,而实在是他们在俱乐部球队里已经习惯于甘当“陪衬”。
记得2004年仁川亚运会期间,常飞亚就曾自嘲:“我们在俱乐部里虽然能够打上球,但更多地就是当陪衬。”从统计数据来看,本届国奥队员大都在中超联赛中担任主力,可实际上,他们在俱乐部球队的位置也属于“可有可无”。看看本届U23锦标赛上其他队中的核心球员,他们甚至在国家队层面都已经是绝对核心,也就丝毫不奇怪国奥之脆弱。
譬如,近邻韩国队的22号权昶勋,1994年出生的他,在韩国国家队都已经是进攻中的组织核心了,无论是2015年的亚洲杯赛还是去年8月份的东亚杯赛、或是正在进行的俄罗斯世界杯预选赛。在他回到国奥队时,自然更加游刃有余。在对阵也门队的比赛中上演“帽子戏法”,也就再正常不过。类似像权昶勋这样的球员,其他各支球队中都可以列出好几人。可中国国奥队中哪一位球员可以?
国家队层面如此,在地方俱乐部中更是如此。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如今外界的舆论到处都是鼓吹外援,过去一两百万美元身价的外援,如今都已经被冠以“水货”名号;俱乐部的老板们也是有钱狠砸外援,深怕被外界形容为“抠门”。至于对待中国本土的年轻球员,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考虑,根本谈不上为其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快成长了。
中国文化历来有“崇洋媚外”一说,这种传统如今已经渗透到了中国足坛,因此才会出现有钱也不会花在中国本土球员身上,而宁愿砸向老外,在外界的鼓噪下,老板们反而会觉得“脸上有光”。于是,我们本土的年轻球员就只能“靠边站”、“当陪衬”。当国奥队需要他们站出来时,他们无能为力,结果,又恶性循环般遭到指责,“看看吧,这些年轻球员就是不行,所以只能用老外。”更有急功近利者,开始忽悠“归化外援”。
这种骨子里的“媚外”之举,何以让我们的年轻球员充满自信?虽然我们的经济发展了,社会也发展了,但我们的心态并没有因此更加成熟。所谓“足球是社会的缩影。”当我们的国奥队甚至国家队队员在赛场上表现得越来越不自信时,这何尝不是社会的反应?
当国奥队连续被逆转时,我们到处都在思考着国奥队的败因时,我们可以指责教练、指责队员、指责他们生存的这个环境、指责所有任何与此有关的人或事。但其意义究竟又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