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流]踢球和教球时克鲁伊夫是如何脑洞大开的?

黄荣基03-28 16:00

对大多数球迷而言,球员克鲁伊夫只存在于黑白视频集锦中,教练和教父克鲁伊夫则模糊地显现于铺天盖地的形而上讨论里。克鲁伊夫踢球时引领了上世纪70年代的全能足球(全攻全守),那他在球场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克鲁伊夫安坐教练席时,他视觉中的巴塞罗那球员又是怎样用传球和跑动肢解对手?

★球员克鲁伊夫

“组织中锋”,全能足球缩影

“25岁的克鲁伊夫有着一个70年代的典型形象:嬉皮士一样的长发、天蓝色的眼睛和忧郁的眼神。克鲁伊夫的身形在荷兰联赛显得格格不入,1.80米却只有60公斤,感觉像是混淆了年代和国家——本来应该有一阵风把这粒冠军种子吹到高低起伏而且肥沃的拉丁土地上,但他却生长在更讲究身体和整体的平坦的荷兰低地。这就好比设想贝利在不求细腻的德甲中苦苦拼搏。”这是1971年克鲁伊夫第一次获得金球奖时,《法国足球》对他形象的描述。

1970年代初,克鲁伊夫和阿贾克斯的队友们带着“全能足球”席卷整个足球世界,在1971至1973年间接连斩获三座欧冠奖杯。但“全能足球”的概念时至今日依然显得新鲜,因为70年代的阿贾克斯和荷兰国家队后,已经没有哪支球队能完全重现这种革命式的打法。

贝肯鲍尔+奥夫拉特+席勒

如果说克鲁伊夫是现代传控足球的教父,那米歇尔斯就是克鲁伊夫的教父。就像牛顿和莱布尼茨同时发明了微积分,米歇尔斯和苏联的洛巴诺夫斯基也悟出了同样的足球之道。在他们看来,足球事关空间和如何控制空间:控球时让球场变大,有利于保持球权;不控球时让球场变小,增加对方保持控球的难度。这就是全能足球的精髓。

克鲁伊夫的中卫队友许尔斯霍夫说:“全能足球的意思是进攻的某个球员也能参与防守,只是他得有能力这么做,这就够了。你创造空间,进入空间,如果球还没到,你就离开这片空间,另一名球员会进去。”反映到具体战术当中,米歇尔斯鼓励球员频繁交换位置,依靠队友提供协防保护;强调控球,整体阵型压得非常靠上;依赖富有侵略性的造越位战术防止对手反击……而在这一切当中,压迫是关键。所有这些,日后都能在瓜迪奥拉的巴萨找到影子。

米歇尔斯的改革从424开始,这一阵型由1954年的匈牙利和1958年的巴西发扬光大。在米歇尔斯执教阿贾克斯的处子赛季(1965-66赛季),克鲁伊夫逐渐成为主力,他打的是中锋,穿9号球衣,从1966-67到1971-72赛季,他每个赛季都排在射手榜前三,两次获得荷甲金靴。但克鲁伊夫身体瘦削,像他自己所说唯一的出路是技术和聪明,就像1950年代匈牙利的希代古提——名义上是中锋,但常常从箭头的位置后撤参与组织,既能吸引防守为队友创造空间,自己也有一击绝命的能力。当年联邦德国的中场大将奥夫拉特曾如此回忆对阵克鲁伊夫的感受,“贝肯鲍尔是自由人,我是进攻组织者,席勒是射手,可是约翰能将这些工作一个人完成。”

从1970年开始,米歇尔斯把球队阵型变为433——克鲁伊夫也因为一次长期伤病,把9号球衣让给了米伦(Gerrie Muhren),复出后改穿14号——变阵后球员的换位更容易了,因为阵型结构改善了,现在沿边路和沿中路都可以换位。而在荷兰国家队,这一幕也得到了复制,并在1974年世界杯决赛圈中震惊世人。

1974决赛,成败全因福格茨?

克鲁伊夫在阿贾克斯的最后一个完整赛季,出场26次只打进了16球,这不是因为他状态变差了,而是因为承担了更多组织任务。1972-73赛季欧冠1/4决赛首回合,阿贾克斯迎战贝肯鲍尔的拜仁,是役克鲁伊夫完成了三重防守任务,先是堵截贝肯鲍尔的组织;然后带着贴身盯防他的罗特靠近贝肯鲍尔,为队友创造空间;中场队友压上的时候,克鲁伊夫则回防保护。最终阿贾克斯4比0大胜,中场阿里·汉梅开二度,米伦打进一球,克鲁伊夫锦上添花。

1973年转会巴萨时,加泰罗尼亚球队已经14年没有尝过联赛冠军滋味。同期离开阿贾克斯的主教练斯特凡·科瓦奇说:“克鲁伊夫带去的不仅仅是个人价值,有他在,其他球员的表现也会好起来。”赛季后半段,马西亚尔、阿森西和雷克萨奇等队友全面开火,巴萨领先卫冕冠军马竞8分夺冠(2分制),巴萨还在伯纳乌取得了5比0的大捷。

克鲁伊夫的进球少了,场上的影响力却与日俱增,为了躲避对手的贴身盯防和凶狠防守,克鲁伊夫的活动范围变得越来越后,也越来越大。尽管他是名义上的中锋,但经常回撤到中后场要球,然后组织进攻或者直接加速过人直插对手禁区。1974年世界杯决赛的第一球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开场1分钟,克鲁伊夫中场要过皮球,加速盘过是役贴身盯防他的福格茨,被赫内斯铲倒博得点球。但领先后的荷兰却有点不思进取,最后被德国队逆转夺冠,国际足联的赛事技术报告认为,克鲁伊夫本场过于后撤躲避福格茨的盯防,而与前场失去联系,是荷兰队进攻失去火花的重要原因。

克鲁伊夫中锋后撤组织进攻并非独创,但以其精湛的技术和意识把这一打法演绎得出神入化,却是前无古人。而当克鲁伊夫日后执掌教鞭后,他也多次在球队中复制这一打法,从大劳德鲁普到罗马里奥,我们都能找到克鲁伊夫自己当年的影子。当然,从能力与巨星魅力的角度讲,人们常常把克圣比作迪斯蒂法诺,但如今看着梅西-内马尔-苏亚雷斯,很容易会让人想起克鲁伊夫-凯泽尔-雷普。

1974年世界杯决赛荷兰首发(433)

琼布罗德/苏尔比尔、赖斯贝亨、阿里·汉、克罗尔/扬森、内斯肯斯、范哈内亨/雷普、克鲁伊夫、伦森布林克

★教练克鲁伊夫

瓜迪奥拉所有招数都源自他

克鲁伊夫作为球员的“最后一站”是西乙莱万特,留下10场比赛2个进球……1980年11月,克鲁伊夫带着“技术顾问”的头衔回归母队阿贾克斯。克鲁伊夫当然没有就此退役,但在他再次为阿贾克斯披挂上阵之前,他展露了自己成为一名教练的潜质:1980-81赛季荷甲,阿贾克斯主场对阵特温特,不到半小时1比3落后,这时克鲁伊夫不声不响地走到教练席,径直坐在时任主帅本哈克身边,开始指挥比赛。在克鲁伊夫授意下,里杰卡尔德替补上场,阿贾克斯5比3逆转取胜。

宝刀未老的克鲁伊夫接下来又在荷甲踢了3个赛季,收获了3个联赛冠军,1984年才在费耶诺德挂靴。1985年克鲁伊夫在阿贾克斯正式成为教练,执教母队3年,克鲁伊夫没有拿过联赛冠军,只赢得两座荷兰杯。第一季,阿贾克斯34轮打进120球,85个净胜球,却排在希丁克的埃因霍温之后,屈居第二。这与克鲁伊夫的激进战术有关,他在传统433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把阵型“升级”为343。三名位置灵活的中卫外加一名活动范围较大的拖后中场——里杰卡尔德或丹尼·布林德——组成防线;中场两侧是两名控球型中场,前端是一名类似二前锋的进攻球员;锋线是两名拉得很开的边锋,中间配以一名巴斯滕那样的射手。

在门将的用人上克鲁伊夫也很大胆,他选择了脚下技术出众的斯坦利·门佐,并鼓励他在球队压上时主动出击充当清道夫,算是“门卫”的先行者——日后巴萨巴尔德斯和拜仁诺伊尔的踢法与此一脉相承。这种菱形中场343阵型一直影响到范加尔带队夺得1995年欧冠——里杰卡尔德担任拖后中场,两侧是西多夫和戴维斯,钻石的顶端是利特马宁。

1988年,克鲁伊夫以教练身份回归诺坎普,1978年他离队前建议主席努涅斯建立的拉马西亚青训营开始结出硕果。在巴塞罗那,克鲁伊夫的足球理念有了更宽广的舞台,在他的343系统中,几乎每名球员的定义都与过去不一样。菱形中场的底端一开始由防守稳健、长传能力绝佳的罗纳德·科曼担任,1990-91赛季克鲁伊夫在拉马西亚发掘了身材瘦削的瓜迪奥拉,从此巴萨的中场几乎清一色地变成矮个子的天下:阿莫尔、欧塞维奥、戈耶科切亚、巴克罗等等都是1.70米出头——日后的德拉佩纳、哈维、伊涅斯塔都是一个路数。

科曼后撤到后卫线的居中位置,两侧是助攻能力出色的费雷尔和南多。锋线上左脚将斯托伊奇科夫常常在右路活动,便于内切射门,出于同样原因,右脚将贝吉里斯坦居左,大劳德鲁普担任名义的中锋,实则和克鲁伊夫当年类似,经常后撤到中场活动。逆足边锋内切射门不是克鲁伊夫首创,但系统地安排两侧逆足边锋和中锋的联动配合,克鲁伊夫绝对是教祖。

这里值得一说的是,克鲁伊夫也并非中锋之友,他上任的第一赛季常要求莱因克尔后撤或拉到边路为队友创造空间,但一个赛季后英格兰人便被卖走了。替代者先是劳德鲁普,然后是罗马里奥——巴西人既是彻头彻尾的禁区之狐,又具备良好的脚下技术,能后撤吸引防守并参与组织。

出于球员身体素质、足球文化等各种原因,克鲁伊夫的巴塞罗那不可能复制当年阿贾克斯的极端压迫打法,但很多元素从米歇尔斯加盟巴萨以降便植根下来,并在克鲁伊夫任下得到系统加强。往后瓜迪奥拉时期的梅西假中锋踢法,前场失球第一时间围抢,造越位战术,以犯规破坏对手反击等等,都是荷兰全能足球潜移默化的结果。

教练克鲁伊夫与球员克鲁伊夫一脉相承,但1970年代的阿贾克斯不可复制,因而到了巴塞罗那全能足球的哲学加入了更多控球元素,节奏也相对变慢。那支阿贾克斯的前锋斯瓦特说过:“我们能进行60分钟压迫。从来没见过别的队能做到,哪儿都没有。”

1991-92赛季欧冠决赛巴萨首发(343)

苏比萨雷塔/南多、罗纳德·科曼、费雷尔/欧塞维奥、瓜迪奥拉、巴克罗、胡安·卡洛斯/萨利纳斯、大劳德鲁普、斯托伊奇科夫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