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板:胜卡塔尔,是什么让国足上下半场判若两队

最后一场中国队2比0力克卡塔尔,并且依靠半个亚洲的朋友们帮忙最终出线,实在让人激动。在对阵卡塔尔时,从上半场的表现低迷,到下半场两球获胜,中国队究竟做了什么调整,而谁又是这场比赛的最大功臣?下面将从技战术角度为大家详解。
阵容:武磊单箭头的4231
由于本场比赛卡塔尔大面积轮换,实力削弱很大。中国队要做的就是努力把进攻做好。首发阵容照常排了个4231,后防线倒是没什么问题,后腰位置上的两个技术型中场蒿俊闵和黄博文能看出高指导增加控制主攻的思路。李学鹏出现在左前卫的位置,据队员透露是为了防止对方右路进攻,所以上了两个左边后卫。张稀哲出现在前腰的位置上,希望能够利用他的技术串联前场进攻,武磊单箭头看重的是他的前插能力。
实际是个4411体系
到场上发现整个球队是个4411体系,甚至是一个442的阵型,看图1。中场是平行站位,两个后腰不会退得多深,两个边前卫也并不会过于靠前。站位靠前的是武磊和张稀哲两人。由于两个后腰前移,并且都有组织能力,张稀哲并不需要过多回撤拿球,而是更靠近武磊。
防守:就地反抢积极
由于是两个技术型的后腰,这要求前场对面必须增加高位逼抢构筑起第一道防线,不要给后腰增加过多防守压力。这一点上来说,上半场中国队做得还比较好。图2,就是一次前场的反抢。迅速将球破坏掉了,没让对手打起反击。
进攻:被迫的长传打身后
整个上半时的主要进攻套路踢着踢着就变成了长传找两个边的身后,再给到中间来。要么就是直接长传找武磊。虽然出现了一些机会,但是整体效率非常糟糕,站好位置的卡塔尔防线并不容易攻破。像图3这样的球,并没有想着通过与姜宁和张稀哲的地面配合打进去,而是直接起脚找身后空当。结果武磊处在了越位位置。
原因
被迫打长传首先是由攻转守不好,中国队在由攻转守时速度上起不来,在反击过程中完全不知道交给谁过度。经常像图4这样给到李学鹏脚下,整体进攻就变慢了或者是终结了。等人家落位后又没机会,只能让后腰或后卫一脚长传打身后。
或者反击就是直接不经过过度去找武磊,武磊爱前插,在反击中一个人顶在最前面,导致陷入重围,本方球员还没有跟上去,这次反击就结束了。我们看图5,他一个人跑在前面,队友跟不上来,跑着跑着就陷入对方包夹了。
另一个原因是张稀哲状态成迷。张稀哲上半场作为前场核心,表现的确实不好。完全没有把前场的进攻串联起来,几乎各个球员全是分散状态。甚至由于他位置过于靠前,大家拿球也找不到他。这也连带导致了姜宁的沉默。同时他在拿球时的一些处理也让人感觉很打问题,比如图6,明显分到右边赵明剑比较好。但是张稀哲最终给到了旁边,还造成了丢球。据创冰DATA的数据看,整场比赛他一共传球25脚,只有68%的成功率,对于4411里面串联中场和前锋的这个1,没有太进入角色。
改变:于大宝登场激活进攻
下半场踢了几分钟,中国于大宝队开始调整,于大宝替换姜宁上来。武磊此时被拉到了边上,而于大宝踢到了中间。
于大宝上场后,对球队带来了立竿见影的变化。他在由攻转守的时候,像图7这样,能在前面把球往边上带,同时把防守队员倚住,再等待队友跟上。这样进攻就有了层次,一波波攻势如潮水开始冲击卡塔尔。
同时,由于边后卫能够上来,边路开始有了像图8这样有了肋部的直塞进攻,而不是单纯的长传身后。从肋部插进去后,卡塔尔防线就乱了,最终中国队连番进攻取得进球。
前腰蒿俊闵让武磊更活跃
此后又用于海换下了张稀哲。场上位置又进行了变动。如图9,于海踢到了后腰的位置上,而蒿俊闵顶到前腰。
武磊开始在左边路变得更为活跃。首先是在前场中路有于大宝这个支点,武磊在边路有了冲刺空间。像图10这样,武磊和于大宝打出撞墙配合,冲刺边路,卡塔尔一个后卫非常难防。
同时,蒿俊闵踢到前腰后,彻底释放了其进攻天赋。整个球队几乎摒弃掉了上半场的长传打身后战术,地面配合的也明显增多,图11是最后的进球助攻,这样有想象力的助攻以及武磊这么心领神会的跑位,实乃国足之福。
图12是这比赛蒿俊闵的持球热点图,踢了两个位置的他覆盖面积非常大,特别是下半场,因为于大宝的登场和他的前提,让中国队的进攻明显好转。可谓本场的MVP。
总结
1能赢下比赛,高洪波指导当立头功。虽然首发阵容和打法存在一定问题,但是下半场及时纠错,带领中国队打出了历年来都不多见的一个高水平比赛。
2这支中国队走过来一直缺乏核心的问题,在12强赛上应该让蒿俊闵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3武磊表现也非常棒,利用灵活与速度快的优势,给卡塔尔后防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他的特点鲜明,天赋也是中国球员里最高的,在战术上更好的利用其特点,能够让中国队能走得更远。
4被佩兰弃用的黄博文狠狠打脸,于大宝的福将属性,还有冯潇霆、张琳芃的稳健表现,总之这场比赛中国国队的每一个人都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