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N专家理性推导 作为NBA球员姚明也应入名人堂

殳海04-01 17:33 体坛+原创

北京时间3月31日凌晨,雅虎体育的著名记者沃伊纳洛夫斯基率先披露,姚明已经确定将入选2016届篮球名人堂,这消息随即在美国方面引发了大范围的讨论,尽管大部分舆论和球迷都认为姚明的入选堪称实至名归,但也有贾伦·罗斯等人发出反对的声音,罗斯坚定地认为,姚明并不是一名名人堂级别的球员。

对于这样的争论,ESPN的数据专家凯文·佩尔顿从理性角度出发作出了他的解读。佩尔顿首先指出的一点在于:“姚明入选的是篮球名人堂,而并非NBA名人堂,因为他出色的国际篮球生涯,以及他在篮球运动推广上所起到的先锋作用,他入选篮球名人堂并不应受到太多的质疑。至于他在火箭队的效力,因为伤病的摧残在后期出现了颇多休战的状况,这也是他受到质疑的主要原因。”

对于这些问题,佩尔顿作出了以下的一些推断,现翻译如下:


姚明不同寻常的名人堂之路


确定入选名人堂之后,他将成为近代篮球史上征战过NBA,但出场次数最少的名人堂球员之一,自1960年以来仅仅有5名名人堂成员在NBA的出场次数更少于姚明。


出战NBA最少的名人堂球员


球员 出场次数

姚明 486场

萨博尼斯 470场

比尔·沃顿 468场

拉尔夫·桑普森 456场

马修利奥尼斯 363场

德拉岑·彼得洛维奇 290场


马修利奥尼斯和萨博尼斯能够入选名人堂,他们此前辉煌的国际赛场战绩当然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当然也正是因此,这才导致他们进入NBA时年岁已高。类似的现象也发生在彼得洛维奇身上,他的职业生涯在28岁那年戛然而止,在一场车祸中英年早逝的他此前已经有了不俗的国际赛场造诣

拉尔夫·桑普森则是一个特例,他能够在最近入选名人堂,很大方面是得益于他NCAA大学生涯的杰出表现,在弗吉尼亚大学就读期间他三度拿到奈史密斯年度最佳球员的大奖,而且在进入NBA后,他职业生涯前四年也都入选了全明星,直到遭遇严重伤病才出现明显的下滑。

所以仅就职业生涯来说,和姚明最接近的人其实是比尔·沃顿。这两位中锋都在他们的巅峰时期,被相似的伤病所击倒,沃顿受伤的那个赛季,他最终捧起了MVP奖杯,并且带领波特兰开拓者夺得了当年的总冠军。而姚明受到重伤的2008-09赛季,他受伤也依旧入选了最佳阵容第二队,可此后他的职业生涯只打了5场就宣告终结。


姚明闪耀的方式


我(佩尔顿)为ESPN创造了一种球员评价体系,并且称之为“冠军加成指数”,以此来判断球员是否有资格入选NBA名人堂,这些指数基于球员们的常规赛和季后赛表现而得出,而姚明的评分为0.4,在NBA历史上所有球员中排名第130位,落后于蒂姆·哈达威、克里斯·韦伯等人,而这些球员甚至连名人堂提名都还没拿到。

但是如果按照每场比赛来计算,姚明就可以进入一个精英俱乐部了,他每场比赛能够提供0.06的冠军指数加成,在历史所有球员中排名第26位,和他排名类似的球员如伊塞亚·托马斯、德雷克斯勒等人已经都是名人堂的成员。但因为姚明的生涯过早结束,他没有在30好几岁的时候继续征战NBA,因此他的比赛水准并没有出现显著下滑过,所以这样的比较也并不完全公平。

但无论如何,生涯短暂、效率高超是姚明职业生涯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这一点上即便是比尔·沃顿也来得不如他更鲜明,经过和伤病的长期抗争后,沃顿曾经在30多岁时加入了凯尔特人板凳席。所以姚明在自1960年以来的所有球员中,在这个评价体系里有一个特殊的存在地位。

在所有40位每场冠军加成超过0.05的球员中,职业生涯长度和姚明最接近的人是威利斯·里德,他生涯出战650场,相比于姚明还是要长出接近两整个赛季。


姚明在通往名人堂的道路上


最后一种我们拿姚明和其他名人堂球员比较的方式,是将姚明和其他球员的同年龄段对比。姚明的最后一个完整赛季时,他当时28岁,而如果比较所有球员在28岁以前的冠军加成指数,姚明的排名会从历史第130位上升到第74位,这个排名,通常足够保证这名球员加入名人堂了。

我们不妨指出一些排名在姚明身后的球员,比如28岁之前贡献指数紧接在姚明身后的人,正是伟大的约翰·斯托克顿,因为职业生涯后期的伟大成就和坚韧表现,他最终的排名来到了第25位;其他28岁之前排在姚明之后的球员则包括雷·阿伦(第77位)、雷吉·米勒(第83位)等等。

现在我们已经无法推猜,如果一直保持健康的话,姚明的职业生涯将如何续写,他的数据统计是否会产生波动。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他的生涯终结前,这位7英尺6英寸的巨人已经因为伤病错过了一些成功的赛季。

所以,即便作为一名NBA球员,我们也大可不必质疑他。更何况他作为篮球大使的贡献足够他入选名人堂,而如果他保持健康,只会让他距离名人堂更近,他依旧是一个首度提名就确定入选的顶尖球员。


姚明  /   名人堂  /   NBA  /   ESPN  /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