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过去了 诺维茨基仍然没人防得住!

37岁9个月,独得40分,美国时间3月20日小牛主场加时132比120力克开拓者一战,德克·诺维茨基用这样伟大的表演,将自己推到了贾巴尔、迈克尔·乔丹和卡尔·马龙身边:37岁以上高龄还能单场40+的球员,仅此4位。而德国天王投进的16个球里,只有3球是在三秒区内命中的,而其余13个进球,都来自其标志性的中远距离投篮——
和过去18年一样,NBA里众多助理教练、球探和录像分析员都在紧盯着屏幕,绞尽脑汁想着同样的问题:如何在一对一情况下阻止诺维茨基得分?录像分析员剪辑了成百上千盘带子,球探撰写了成百上千份报告,教练画出了成百上千个战术,并在赛前反复提醒队员:和德国人对位时要不停调整你的脚步,留意对手的挡拆,竭力干扰投篮动作,然后祈祷对方投不进……但比赛进行时,即便他们在场边喊破喉咙,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哪怕如今诺维茨基跑不快也跳不高——当然他从不靠劲爆的身体素质打球——但凭借全面的个人能力和超强的适应性,他仍然可以拿到想拿的分数。整个职业生涯,诺维茨基都在磨砺自己的进攻技术,每当对手启用一个极具针对性的防守策略对付他,他总能想出一个合适的得分手段让对手愿望落空。
“在德克身上,每个赛季我都能发现新东西,无论是后仰投篮,还是突破,抑或转身,以及那些假动作。”和诺维茨基做了18年对手的马刺主帅波波维奇这样评价道,“每年他都能在某个方面取得进步,然后将其完美植入比赛,让你根本防不住他。”
低位背身进攻
我被迫要增加低位背身进攻,虽然我不怎么习惯那种打法,因为以前我进攻一直是打面筐的。但我必须适应这些改变。——诺维茨基
即便是进攻端无所不能的诺维茨基,新秀赛季同样是个缺陷明显、未让人眼前一亮的菜鸟。年轻的诺维茨基除了投篮一无所长。他不够强壮没法要住位,也没法用脚步获取进攻空间。接球然后投篮几乎是德国人仅有的得分手段,看起来NBA不过是多了个笨手笨脚的白人大个儿而已。
“当时我迷失了。”诺维茨基说。因为停摆,他的处子赛季是仓促的,对于没有美国篮球背景的德国青年,困难更是数不胜数。诺维茨基清楚地记得,他当时真的很希望NBA1998-99赛季能够取消,这样他可以在德国为进军NBA做更充足的准备;但事与愿违,那个赛季最终只是减少了常规赛场数,反倒是季前训练营被大大压缩了,诺维茨基只能仓促之下接受考验。他的天赋毋庸置疑,但综合能力还差得远呢。
幸好,诺维茨基在NBA遇到的第一个教练是老尼尔森,否则他的传奇球员生涯恐怕早就夭折了。万事开头难,在最艰辛的时刻,老尼尔森对诺维茨基完全信任并悉心栽培,给他时间,给他机会,允许他犯错,甚至在新秀赛季后半段将他放进主力阵容。正是那14场比赛,重新建立起诺维茨基的信心,成就了他日后的伟大。
“刚开始的时候,显而易见我不过是个好投手。”诺维茨基说,“我有7英尺高,但却是个定点投手,对手会试着把我赶到三分线外。所以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无球跑动。如果你想变得更优秀,你就要在比赛时竭尽全力。”
诺维茨基的职业生涯就是这样走来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将其雕琢得更加精进,迫使对手必须为此做出调整,改变防守的侧重;再利用对手调整后暴露的缺陷,用自己掌握的新本领,让他们继续付出代价。原地接球投篮,无球跑动后接球投篮,运一两次球后再投篮……诺维茨基不断往自己的武器库里添置新家什。无论是在NBA还是国家队,甚至是夏季联赛,诺维茨基总会找到一个地方进行训练——哪怕是条件不怎么样的球馆。而霍尔格·格希维德纳作为诺维茨基的个人教练和精神导师,一直陪伴在他左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诺维茨基不是勒布朗那样的天之骄子,需要循序渐进地成长进步。刚进入NBA时,小牛是一支热衷于打挡拆的球队,诺维茨基虽然挂着大前锋的头衔,但并不需要像邓肯、韦伯那样在低位和对手死扛,他只要在和纳什打过挡拆后,解决掉换防他的矮个后卫,在对方头顶上把球投进去就好了。但渐渐地,诺维茨基发现自己得分越来越难。“更多人开始用提前换防来应对我们的挡拆战术,这让我有点困扰。”诺维茨基说,“我被迫要增加低位背身进攻,虽然我不怎么习惯那种打法,因为以前我进攻一直是打面筐的。但我必须适应这些改变。”
当时小牛还没有像如今这么奢华的训练条件,诺维茨基和纳什两个好朋友如果想在晚上加练,不得不去当地的运动俱乐部租场地。于是有趣的一幕出现了:下班后约着打场球的上班族们霸占着大块场地,边上不起眼的地方,两个未来的篮球名人堂球星在一遍遍练着低位背打和运球急停跳投。早两年进入NBA的加拿大人,想方设法帮助德国大个子适应NBA的防守强度——尽管他本人并不以这个见长——这种对抗让两个人的友谊愈发深厚。正是有了纳什的私教,诺维茨基才学会如何利用身高优势击败那些小个子。
大小通吃,内外兼修,诺维茨基的进攻才华开始得到了彻底的释放。传统的内线球员由于速度和反应能力的局限,面对诺维茨基和纳什愈发熟稔的挡拆,总是很难做出最正确的选择;而单防诺维茨基时,又会被他的全面技术耍得团团转。而外线球员担起防守诺维茨基重任时,如果放得太远,德国人直接就可以拔起跳投;如果扑得太近,德国人可以用简单的运一步球然后中投,也可以直接突破到禁区里造成杀伤,还可以背身靠打,迫使对手面对“要不要包夹”的痛苦抉择。
个人持球单打
除了沙克(奥尼尔),我不知道联盟里还有谁能像诺维茨基那样,改变对手的防守。——杰夫·范甘迪
但在2004年,诺维茨基再一次为了适应外界的改变而做出调整。因为纳什离开了达拉斯,为了得到更大的合同,也为了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NBA生涯前6个赛季,纳什是诺维茨基最重要的拍档,是为他传球最多的人。而现在,他的外线合作者变成了更擅长个人攻击的特里。不得已,诺维茨基开启了下一个阶段的转型。
从数据上可以清晰看出,从2001-02到2003-04这三个赛季,诺维茨基最低一季受助攻率也有65.5%,最高一季达到71.9%。但2004-05赛季,这一数据骤降为53.4%。谁也无法让特里像纳什那样打球,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小牛队也真正成了诺维茨基的球队。德国人超强的个人单打能力,成了小牛进攻体系的内核。无论是从牛角位还是侧翼发起攻击,他都要靠自己解决战斗,这是此前从未有过的情景。于是在那个赛季,诺维茨基场均出手18.5次,更有职业生涯最多的9.1次罚球,轰下26.1分,保持了小牛进攻的正常运转。
季后赛首轮,小牛碰上了杰夫·范甘迪执教的火箭,一支防守排名联盟前五的球队。不过休斯敦方面没有任何四号位能够限制诺维茨基:原主力大前锋朱万·霍华德因病毒性心脏病赛季提前报销,接替其首发的韦瑟斯庞身高太矮。于是,范甘迪在对小牛时弃用了韦瑟斯庞,让脚步更快的帕吉特和莱恩·鲍文首发,更让包括麦迪在内的三号位进行错位防守,破坏诺维茨基的节奏。而当诺维茨基打到篮下时,姚明也要随时过来补防。“他们根本不让我舒服接球,让我面对篮筐发起进攻。”诺维茨基回忆道,“火箭用矮个侧翼球员防我,让我很不舒服。他们不停地试图断我的球,发力顶我的下盘,这种防守我以前确实没怎么面对过。”
这种全方位立体式防守确实收到了奇效。小牛先打两个主场却全部告负,诺维茨基40次投篮仅14中。此前罕有抢眼发挥的鲍文,开始被外界认为是防守诺维茨基的典范。“那个系列赛,他们叫莱恩为‘德国佬终极者’。”诺维茨基笑着说。当然,鲍文本人否认了这种说法,诺维茨基也并没有就此迷失。从系列赛第三场开始,诺维茨基找到了对付鲍文的办法,16投9中独得28分,率队扳回一城。范甘迪也立刻变阵,直接将鲍文从主力阵容中剔除,换由麦迪主防诺维茨基。此举又收到奇效,由于当时的诺维茨基背打能力还不强,面对身高臂长速度快意识好的麦迪,他很难护住球又完成精准的投篮。但是火箭原本稳固的防线,因为频繁变阵而漏洞频出,小牛其他球员借此连连得分。而诺维茨基则在吸引防守的同时,将更多精力投入防守,他的篮板球、盖帽、抢断等数据则直线
上升。小牛也完成绝地大反击,赢得了抢七大战。
“除了沙克(奥尼尔),我不知道联盟里还有谁能像诺维茨基那样,改变对手的防守。”范甘迪事后接受ESPN采访时感慨道。
不过对火箭的这个系列赛,以及西部半决赛不敌太阳的痛苦经历,让诺维茨基意识到自己需要进一步提升进攻能力。“我觉得最难对付的防守者,是肖恩·马里昂这种类型的球员。身高大约在6英尺8英寸到6英尺9英寸之间,有力量,能在低位顶住我,让我没法在低位背打他们。如果我转身跳投,他们又能凭借过人臂展保持在我前面。这些瘦长的家伙比我速度更快,臂展又长,可以干扰我的投篮——这种防守者会给我制造最大的麻烦。”
吸引包夹后分球
开始在篮下遇到包夹时,我眼里只能看到包夹我的对手,自然会非常慌乱。现在我虽然称不上什么优秀传球手,但至少学会了在面对包夹时把球传给队友。——诺维茨基
为了对付这些家伙,诺维茨基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特训:第一就是低位背打的力量和稳定性,这也是“小将军”约翰逊上任后要求德国人做的。而在经过长期艰苦训练后,诺维茨基已经爱上了这种进攻手段。第二就是利用错位防守单打,特里虽然传球能力远不及纳什,但他和诺维茨基的挡拆也很快发挥出了威力。一旦对手为了防特里的跳投而由大个子换防,诺维茨基就会借机“大吃小”,让对手付出代价。
“很多球队在你打挡拆准备切入时会换防,他们会推挤你,让你在这个阶段耽误几秒钟。”诺维茨基说,“然后有些球队——现在基本所有队都会这么做——在你切入到低位时,另外一个大个子就换防过来了,你就要面对一个内线球员的防守。为了适应防守的不断变化,我开始试着用跳勾结束战斗。运一到两次球,创造出出手空间,然后在他们头上把球投出去。”
这个进攻技巧成了诺维茨基的撒手锏。进化后的德国人带着小牛一举在2005-06赛季打进总决赛。2006-07赛季,诺维茨基减少了三分球的出手,开始多往篮下打,小牛更是取得了常规赛67胜15负的傲人战绩。当评价自己的职业生涯时,这两个赛季对诺维茨基而言无疑是痛苦的,几乎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但用长远眼光看,失败是成功之母,诺维茨基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2006年总决赛,诺维茨基面对热火球员强悍的低位防守,破解方法不多;2007年被勇士上演黑八奇迹时,诺维茨基自己创造投篮机会方面的欠缺又被放大了。当时执教勇士的主帅正是德国人的恩师老尼尔森,他为以前的爱徒“量身定做”了一套防守策略。主防诺维茨基的斯蒂芬·杰克逊可以说是麦迪的翻版:有一定身高,有一双长臂,移动迅速,力道十足。杰克逊主防,其他勇士球员随时补位,伺机断球。
“当时我只习惯朝一个方向转身移动,当比我矮小的防守者阻挡住这条路,我就只能朝另一个方向转身,但大好时机就错过了。”诺维茨基说,“我迷失了,无论是在三秒区强打,还是后仰投篮,只要我运球,就有勇士球员在我身后方位跑过来夹击我;而在我转身的时候,我根本看不到队友在哪里,随时都可能被对手夹击断球。这真是个绝妙的防守策略,一旦我把球拍到地上准备进攻,就不得不担心后面有人来偷袭。这个办法实在太聪明了。”
人人都看得出,诺维茨基在那个系列赛里显得手足无措。当时主打跑轰的勇士风格,迫使诺维茨基每次想单打前都要四处张望一番才敢运球。而一旦他开始单打,对手总能恰到好处地骚扰到他。更可怕的是,一旦诺维茨基和小牛出现失误,勇士快打旋风的打法让你根本没法布防——潮水般的快攻实在太凶猛了。随着王牌球员的迷失,小牛也失去了竞争力。
当时,诺维茨基已经是六届全明星球员,是赛季最佳阵容的常客,更赢得了职业生涯首个常规赛MVP。但在被勇士首轮淘汰出局后,诺维茨基才算真正成熟起来,更踏入一个更高的档次。这是只有历经挫折后才能得到的经验,犯错后才能体会的感悟;而诺维茨基的成熟,是小牛日后一雪前耻夺得队史首冠的关键。
“我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你打球的速度肯定会慢下来,但观察问题的视角会更加准确。”诺维茨基说,“比如说面对勇士这种防守策略,你在球场一侧持球准备发起进攻,准备向一个方向移动时,他们会有两个人过来包夹你。但现在的我就不会特别慌乱了,我会把球高高举起,扔到球场的另外一侧,因为你的某位队友在弱侧会得到空位机会。我现在比以前经验更丰富,在场上打球时会更轻松。在两到三名对方球员过来包夹你时,就想办法把球传出来好了。开始在篮下遇到包夹时,我眼里只能看到包夹我的对手,自然会非常慌乱。现在我虽然称不上什么优秀传球手,但至少学会了在面对包夹时把球传给队友。”
金鸡独立投篮
金鸡独立确实是我不断精进的一个技术,它已经与我的篮球生命合而为一。说起来也简单,我不过是始终坚持尝试把它变得更好而已。——诺维茨基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诺维茨基比赛时会有意不用转身过人这个技术。他希望可以用背身靠打或者其他方式来对付防守者,同时观察场上的形势,但他渐渐发现,这么做行不通。“我做不到,转身已经成了我的条件反射,就像写进了脑子里一样。整个职业生涯,我都是这么打球的。”
而自那时起,许多球队在遇到小牛队时,都会有意识地模仿勇士的防守策略对付诺维茨基,不给他轻松单打的机会,迫使他将球传到弱侧——尽管诺维茨基如今的传球技术已精进不少,但这也比让他自己得分好。直到现在,哪怕诺维茨基的单打效果不比当年,仍有教练坚持用这种极具侵略性的防守对付他,包括雄鹿现任主帅,诺维茨基的前队友基德。基德就喜欢用个子稍矮的球员主防诺维茨基,一旦德国人准备冲击篮下,就另外派人到诺维茨基身后进行包夹。
这种方式有时候仍然可以奏效,但和此前相比,诺维茨基应对起这种防守已经自如许多。因此,如何防住诺维茨基仍是其他29支球队研究的问题,哪怕德国人最好的篮球时光已是过去时。每当他投进标志性的金鸡独立后仰投篮,人们脑海里总会浮现出2011年季后赛的一幕幕场景:诺维茨基率队接连干掉开拓者、湖人、雷霆和热火,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投篮秀,那完全是他的个人演出。
时光荏苒,在NBA打拼多年的诺维茨基已经不再是那个腼腆青年。在小牛训练馆里,你总能听到他在投篮热身时调侃队友的声音。而在场上,德国人可不会这么“轻佻”,他简直熟透了。卡莱尔教练越来越倾向利用诺维茨基无球时的牵制力来布置战术,然后在关键时刻再把球交到老队长手上。毕竟,让已经37岁高龄的他一味接球单打太耗体力。如今诺维茨基在小牛的定位更像是个为后卫做挡拆掩护,然后帮队友拉开空间的人;或者说,是进攻时吸引对方防守注意力的诱饵。诺维茨基应该庆幸遇到了卡莱尔,很少有教练能像后者这样擅长排兵布阵,能如此透彻理解德国人的优缺点。
不得不承认,看诺维茨基现在的比赛,再回想他昔日的风采,会有一种英雄迟暮利器蒙尘的感觉。但对于任何球员来说,将自己作用最大化是他最应该做的。已经如此伟大的球员,每取得一点点进步,你都会觉得他更加伟大。诺维茨基已经进入职业生涯的末期,当年一些动作他已经做不出来了,但有些技术历经岁月磨砺却愈发精熟,比如标志性的金鸡独立后仰投篮。
“当你慢慢老去,已经没法用脑袋顶开对手,一次次向篮筐发起冲击。”诺维茨基说,“这是个慢慢的劳损过程。金鸡独立确实是我不断精进的一个技术,它已经与我的篮球生命合而为一。说起来也简单,我不过是始终坚持尝试把它变得更好而已。”
是的,诺维茨基一直都是这么做的。他见证了这个联盟近20年的变迁,看到了这项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他经历过痛苦的失败,也体验到成功的滋味,但迄今他仍保持着勇敢谦逊的态度,督促着自己不断向前。这种态度让他冲出德国踏进NBA,让他可以在竞争激烈的联盟打拼18年,而且几乎可以肯定会继续打拼下去。德克·诺维茨基是个让对手头疼的名字,但又已经不是一个名字,它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激励着后辈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