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五敌于海畅谈心得:细节决定国足世预赛成败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亚洲区12强赛分组抽签揭晓,中国队将于9月5日首轮客战韩国队。作为主帅高洪波最信任的球员之一,于海坦言6年前在东亚杯上3比0击败韩国队,让中国队在心理上已不再处于劣势,而那届东亚杯也是自己在国家队生涯的高光时刻,凭借良好的发挥,于海在国家队有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首战韩国:心理不处劣势
谈起中国12强赛首个对手韩国队,于海率先想到了2010年东亚杯3比0击败对手的那场比赛,“那次东亚杯我们拿到了冠军,三场比赛发挥得很不错,赛会制的比赛有时很微妙,一场踢好了,状态就持续的走高。但客观的说,当时的那支韩国队并没有派出最强人员参赛,我们的两个进球都和对方的直接失误有关。”
“当时赢了韩国队,我看到媒体报道的主旋律几乎都是改写历史如何如何的,赢球当然很提气,但也映衬出中国足球的尴尬。参加12强赛的韩国队从人员的构成上对比过去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尤其像12强赛这么重要的赛事,他们的海外球员都会回来,实力的提升显而易见。不过,如果说起那场胜利对我们到底有何帮助,我觉得还是在心理上,起码这支亚洲老虎我们曾战胜过,心理上相对舒服一些。”
主场选择:细节值得研究
12强赛小组赛抽签结束后,关于主场选择的话题成为外界热议的焦点。焦点多集中在如何合理的规划飞行线路,将对球员不必要的体能损耗降至最低。谈到这点于海说出了心里话:“球员很希望可以减少旅途的疲劳,毕竟比赛要有一年的周期,中间还贯穿联赛、足协杯、亚冠,球员的竞技状态在整个比赛期有起伏是必然的。另外,小组赛这十场比赛的强度肯定高于其他比赛,随着飞行距离的增加、坐大巴车的次数、气候的变化会加重疲劳感,恢复周期如果短暂的话,后续比赛中受伤的概率将大大的增加。在这点上,外界有时候不太理解我们,觉得我们矫情。其实,这是科学,不是我们不自律或其他因素造成的疲劳。在住宿上,一般俱乐部外出比赛都是一人一间,也更有利球员的身体恢复,毕竟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不同。”
当然,虽说细节决定成败,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做到一切尽如人意,对此,于海也表露了他的“无所谓”,“在俱乐部比赛也都是正常的飞行,如果条件不具备我们球员也都没问题,能克服这点困难。可能是世界杯这样的比赛重要程度关乎着一个国家的足球发展,大家对细节都很关注。”
调整联赛:保持比赛节奏
2001年的十强赛进行期间,中国足协曾修改了联赛的赛程,为国家队提供了充分的备战时间,对于此次12强赛是否可以效仿当年的策略,于海说,“赛程的调整要辩证的看,对球员来说有利有弊。我们这一代球员已经习惯了密集的比赛,联赛期间,球员的身体机能在调控性上是很好掌握的,毕竟一直是在比赛的状态里,调整状态所耗用的效能成本很低。如果一周一赛或两赛的频率改变了,对体能的恢复或有帮助,但身体状态一旦出现问题,调整的时间可能会长一些,比赛中就需要时间去适应。包括节奏啊,氛围啊都是如此,可比赛也就90分钟,等你适应差不多了,球队也丢球了,局面再想挽回就不容易了。总之,联赛可以调整,但比赛的频率很关键,不能太密集也不能休整的周期过长。”
战术浅谈:需要紧抓整体
当年从荷兰回国后,于海不管是在联赛还是国家队比赛的进球效率极高,这和高洪波对他的点拨有很大关系,“高指导每天和队员都有沟通,本土教练在交流这块是很顺畅的,他希望球员尽快的融入他的技战术体系中。对马尔代夫和卡塔尔的两场比赛,我们都努力的贯彻了高指导在比赛中提出追求传控、强调地面、技术为先的主导思想,整体性是我们最需要抓紧的。”如今,在国家队球员个人能力都不突出的前提下,于海讲出了高洪波重视整体的重要性。
小组形势:惊喜并非奢望
谈到对本组几支球队的印象时,于海表示,“伊朗和叙利亚比较陌生,乌兹别克斯坦我们亚洲杯踢过,当时还是佩兰带队2比1逆转获胜,卡塔尔近几年总能碰到,再熟悉程度上甚至比韩国还多。别说A组的这五支队了,以我们现在的实力,对12强任何一支球队都没有什么优势,分哪个组我们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能够踢进12强赛很不容易,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鼓舞,世界杯级别的比赛,大家都会百倍的珍惜每一场比赛,中国足球一直在艰难的爬升,以弱者的姿态去拼每一个对手,或许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