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李永波:23年走过来不容易 奥运铜牌也不错

孟繁旭05-07 13:08

谈运动生涯 奥运铜牌也挺不错

孟繁旭:1992年巴塞罗那是你最后一次奥运会,你用一块铜牌为运动员生涯画上了一个句号。可能很少人会提起这段往事,那次铜牌的经历怎么样?

李永波:当然很难忘。巴塞罗那奥运会之前,我已经决定是最后一次以运动员身份参加奥运会,虽然最后获得铜牌有点遗憾,毕竟当时是冲着最高领奖台去的,但因为在第一场比赛就受了比较严重的伤,最后算是坚持着和田秉毅拿到男双铜牌。遗憾虽然有,但我觉得在受伤的情况下,还是表现出了中国年轻运动员宝贵的拼搏精神,拼到这块铜牌也挺不错。所以,总的来说,我对最后这个结果还算满意。

>>那次是羽毛球项目第一次进入到奥运会,好像还挺坎坷的?<<是,因为按程序来讲,成为奥运比赛项目之前要先有表演项目的环节,因此1988年汉城奥运会羽毛球成为表演项目,当时我和田秉毅拿到了冠军。其实,那会是我们状态各方面都最好的时候,等到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在我们即将退役时,羽毛球正式成为奥运比赛项目。

>>如果1984年成为表演项目,1988年成为奥运比赛项目,那当时就能拿到奥运冠军了吧。<<只能说1988年那会拿奥运冠军的机率大于1992年,因为当时从年龄、竞技状态和比赛经验来讲,是最好的时候。其实是想撑到1992年,但现在让我想,觉得那会也算是很好的状态,毕竟我才30岁而田秉毅29岁,现在很多羽毛球运动员都能打到三十四、五岁,但那时运动员都觉得到30岁就不得不退役。所以,我现在觉得那会退役退早了(笑)。

>>那你对“我的奥运不是梦”这句话怎么理解?<<虽然竞技精神是永恒的,但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存在起伏,所以竞技成绩不是永恒的。其实我们国家的羽毛球项目也有过低谷时期,比赛也曾不堪入目、被对手打得落花流水。但我们有了追求,一步一步再重新崛起,慢慢达到今天的成绩,并不是一步登天。所以其他项目的落后,并不代表永远落后,只要去努力,终有一天也会体会到参加奥运不是梦想,奥运冠军也不是梦想,关键要看你努力的时间和付出努力是多少。

>>你对自己的运动员生涯打多少分?<<我永远不会给自己打100分,就给自己运动员生涯打98分吧。我是一个起步很晚的运动员,13岁才开始拿起羽毛球拍,但19岁就拿了全国冠军。从这两点,一个是起步晚,一个是获得冠军早,我的训练比别人刻苦的多,努力的多,所以才敢给自己打这个分。然后我从19岁拿全国冠军到24岁拿世界冠军,直到退役,一共拿了6次世界冠军。特别在团体赛当中,在关键时刻能拿分,比如那次我们对印度尼西亚团体赛2比2平时,我和田秉毅上场赢下了关键1分;比如1992年我的前十字韧带断了,但没做手术坚持训练和比赛,还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所以给自己运动员生涯打98分,我觉得还是称得上的。

>>那扣掉的2分,如果1992年奥运会能拿到那块金牌,会不会就是满分了?<<也不会,如果真是最后奥运奖牌的颜色是金色,那可能会给自己打99分,因为我觉得100分很难达到。

谈执教  年轻时天不怕地不怕

>>你给自己运动员生涯打98分,那教练生涯可能还没法打分,因为还在继续。接任国家羽毛球队教练是在1993年,刚退役不久。<<当时也非常特殊,我到现在也没真正好好去回忆、去判断、去分析,当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发展过程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可能那时中国羽毛球队的历史使命刚好落到我身上,希望我能去扮演一个角色,如果以自己现在50岁的人去站在当时那个环境仔细考虑,也许不一定会接受;但当时自己年轻,好像天不怕地不怕,觉得没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所以毫不犹豫就接受了这样的挑战。

>>由运动员转教练,一开始我的看法你是老将变少帅;但现在我觉得可能要重新去定义,可能就是一个成熟的、有经验、有资历的运动员转型变成少帅,难度真的不小。<<现在来讲,不是说不小,是回想起来有点后怕,真的非常非常难。走过来这近23年,三个字概括就是“不容易”。当然,取得这样的成绩,一个是我们国家的培养,举国体制非常重要,另外就是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团队、有很多很多优秀的运动员,还有就是全国羽毛球队一条心,还包括媒体对羽毛球项目的关爱和支持,这些都很不容易。

>>从最开始接任来讲,你是充满着忐忑与不安的吗?<<那会我作为中国羽毛球走入低谷的现役运动员,经历了中国羽毛球从辉煌到低谷的过程,心里面还挺不服气。总是站在冠军领奖台上的人是习惯成功的,好像那个领奖台就是为我们准备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不断地往下走,从第一到第二到再到第三,甚至有时候站在旁边看别人领奖,心里不是个滋味。所以,那会我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要把队伍重新带起来,才接受了那样的挑战。

>>那时你就觉得有能力把中国羽毛球队重新带回顶峰?<<是,那会我觉得把中国羽毛球队带回顶峰是可以,但也没想到后来还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这些成绩也都是一代代人一点点积累起来,让中国羽毛球变得厚积薄发。

>>当时也曾被媒体嘲讽,说1994年关岛亚运会是“破铜烂铁”,那届亚运会对你的教练生涯、对中国羽毛球队也算是一个新的开端。<<广岛亚运会时我带队不到一年,觉得中国队当时有机会去争金,女单、女双和女团都有一定冲击能力。虽然我们确实属于弱势,但竞技体育弱者并不代表一定输,强者也不代表一定赢,我们当时也希望能创造点奇迹。结果拿了7块铜牌,未能遂愿,当时哪怕能成功冲击一块金牌,对中国羽毛球队的成长都很重要。我们知道自身实力还不够,但亚运会可能球迷和媒体就都觉得范围小,理应夺冠,忘记了羽毛球项目亚洲就代表着世界,所以我们每届亚运会就跟奥运会一样,甚至有时候比奥运会还难打。当时确实被说是“破铜烂铁”,我也只能是委屈地接受。

谈奥运 一路走来步步惊心

>>1996年在亚特兰大让葛菲/顾俊这两个名字成为传奇,那届奥运会的女双金牌可以说是手到擒来吗?<<不是,那也是拼回来的。我觉得在这之前更重要的比赛是1995年在瑞士洛桑,中国羽毛球队第一次获得苏迪曼杯冠军。那对葛菲/顾俊至关重要,那个冠军是一个集体,在一个看不到冠军面孔的队伍当中,因此出现了十几个世界冠军,对整个队伍来说就好像一针强心剂,大家充满信心。在这种信心的支撑下,葛菲/顾俊才有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成绩,如果在此之前没有世界冠军这样的身份,她们未必能突破成功。那届奥运五个项目,只是葛菲/顾俊一块金牌,但那是中国羽毛球史上的第一个奥运冠军。

>>2000年悉尼中国队获得四块金牌,我记得你之前采访有说过,当时并没有想到,而且再回想都有点不敢相信。<<对,完全出乎意料。四块金牌不仅出乎我的意料,而且可能世界羽联和其他对手都出乎意料,这可能就是体育的魅力。就像可能(足球)世界杯前做分析时说谁最强?大家都说巴西最强,但可能巴西连决赛都没进。所以,我们获得金牌后其他国家都没有嫉妒,都是前来祝贺,一块、两块、三块,直到第四块时,可能他们才静下来想,怎么中国会得了四块金牌,才要真正开始研究我们了。

>>那段时间你的状态怎么样?<<当然还是喜悦大一些,因为通过努力换来了最终的成功,人也会变得更加自信,更加有动力;另外队伍也会有很强的凝聚力,大家对自己的辛苦付出都更容易接受。

>>2004年雅典奥运会应验了你的在赛前一些说法,三块金牌可能是中国队实力的正常体现。<<对,2004年雅典的三块其实也很不容易,包括2000年悉尼的四块也都如履薄冰,都经历了非常艰难的竞争,赢在毫厘之差。在雅典,女单张宁和张海丽的那场绝对称得上惊心动魄,我们去了四个人三个都输掉了,就剩下张宁,最后能赢下来很不容易;女双,我们原来一直认为自己很强,希望能会师决赛、能包揽前三名等,结果还是遇到了很多挑战和困难;还有林丹,当时都说已经具备了拿奥运冠军的水平,结果第一轮就输了。所以,队伍在整个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因为整体实力还是优于很多国家,所以最后还是获得了比较正常的三块金牌。

>>作为教练来说,2004年算不算已经实现了你之前的梦想。<<对,起码在奥运梦想当中,有了一个成功的方面。其实,每个运动员都有奥运梦想,但你怎么去实现这个梦想,那是通过平时的积累、创新和合作,到悉尼奥运会时,原来想的是应该能拿两块金牌吧,因为1996年只拿了一块。

>>如果两块的话,哪两块是必拿的?<<悉尼那会女双比较强,剩下的就是其他几个项目去争一争,觉得如果夺得两金就能接受了,没想到是四块。雅典奥运会我就想能有三块的话,也能证明我们的训练指导思想和管理模式方向是对的,所以成功拿了三块之后才会变得比较自信。其实人不会永远不断地提高,金牌的数量也不可能一直一块块地增长,那都是大家很美好的希望而已,是追求,是梦想,但不一定能实现。但我们从一块到四块,从四块再到三块,基本上很稳定,而且羽毛球总共五项,你拿大多数金牌,也证明了你的实力最强。你要说做永远的霸主,那几乎不可能,也违背了竞技体育的规律,但你要在这个项目上有你的立足之地,让人一提到羽毛球,就会说中国是强队,这个其实不容易。

>>如果我们次次奥运会都是包揽,你会开心还是替这个项目担心?<<如果就我自己自私的来讲,我是开心的。但如果你要作为羽毛球大使,或者作为推广羽毛球运动的人,当然就会觉得不开心。总是一方强势,就会打击其他参赛人的积极性,对于这个项目未来的发展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当然,如果作为一名一线执教的教练,当然就是要不顾一切地去争夺最高荣誉。规则、球拍和场地都是世界羽联规定的,那就是要比出胜负,我努力的多我就能赢,不能说为了项目的发展,让给你赢而我自己不去努力。如果一直拿不到冠军,不要拿这个项目的发展不利影响来说,要多想想是不是自己努力的不够,或者是对这个项目的理解不够。

>>现在你已培养出80个世界冠军,真的哪天到100个了,会不会没什么追求要退休了?<<开始时还没觉得那么难。其实,越到后面越觉得难,我现在有时候都怀疑可能到我退休那天都还不够100个。现在距离我退休还有7年,也就是说每一年要有三个新的世界冠军诞生,非常不容易。你看,林丹一个人拿了19个世界冠军,但他只能算一个人。当然这个只是一个工作的目标,只要努力了,真的没完成也没有遗憾。

>>我觉得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如果没达到一百的目标,你是不会离开的。<<那也未必。其实现在对于教练,想做与不想做的想法越来越多,越来越矛盾,不像原来没有什么想法,就是要把这个教练做到底。现在因为压力越来越大,年龄也越来越大,有时候就会有点力不从心。现在五个项目,可能其他教练把一个项目研究好就可以了,但我要把五个项目都看透,而且不光看透自己的五个项目,还要看透世界的五个项目。

>>你压力最大的时候出现在哪一次?<<压力最大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因为男双蔡赟/付海峰在决赛时赢了第一局,输了后两局,和冠军擦肩而过,还有混双半决赛关键时刻输了一分。这些都让我很难忘记,如果真的是大比分输,实力上就打不过人家就不说了,每个人定的目标不同,最后对待结果感受也不同。2008年我的运动员确实留下了遗憾,这个遗憾中我也有责任,说明我训练可能抓得不够细,我的指挥可能针对性不够强。如果那会说,大家不容易了,我最好的成绩才第三名,你们打进决赛拿银牌已经很好了,那可能就没有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的金牌。 

>>那2012年伦敦奥运会可以用完美来形容了,那会你没有想过退吗?<<不是没有犹豫,我太多的朋友劝我不要再做。就像你说的,现在已经很完美了,可能再做下去等待你的就是更多的失败了。但我觉得不能这么做,尽管大家都说激流勇退、见好就收,但作为竞技体育的人如果不敢面对失败,那不见到风雨又怎么见彩虹。除非是队伍不需要你,如果需要你的存在,那就一定要选择继续。老的运动员退役了,那新的运动员需要你怎么办?可能真到我退休时,相比伦敦那么好的成绩,我可能会是失败的,但不能因为这样就放弃年轻运动员对你的需要。

李永波  /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