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武磊:感谢为房贷发愁的日子 反感被叫武球王
相似于那些年少成名者,武磊的故事始终带有些许的传奇色彩。无论在圈内圈外,流传着各种版本的“成名童话”。直到百球日,一个里程碑的时刻,似乎人们对他的传奇已经习以为常,却仍然看不透隐藏在背后的少年之心。“从第一场比赛到第100个进球,从2006到2016,这是怎样的十年。苦,只有自己内心才会知道,才能明白。外面的人,其实看到的,只是一个表面……”武磊说。
■记者王晓瑞北京报道
还是孩子时就遇到质疑
武磊不是一夜成名的。他说,差不多花费三年的时间,身体条件才算达到正常对抗的标准。“小时候如果不来上海,足球之路肯定就没了。那几乎是根宝足校的最后一次招生。”时至今日,武磊依然清楚地记得那个日子——2003年4月7日。
武磊的家乡是南京,起初在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就读。为了能够到这所足球重点校上学,武磊和他的父亲,每天都要往返于接近80分钟的骑车路程。2003年小学毕业的关口,武磊在南京找不到学球出路,父亲带着他奔到上海,手持前国脚李红兵的推荐信找到徐根宝,做出改变一生的决定。
初到根宝的第二年,武磊就在亚足联U14锦标赛(东亚区)摘冠军、捧金靴。“但那时很胖,有点婴儿肥的意思。实在是个头太小。”武磊回忆道。徐根宝对他的要求是:不要跟别人接触身体,要靠跑位和意识寻找射门机会。直到今天,这依然是武磊踢球的最大特点——灵。2006年9月2日,年仅14岁零10个月的武磊第一次代表东亚队征战中乙,对手是丽江东巴,直到今天,这依然是中国三级足球联赛最年轻出场纪录。
“那个时候,根本想不到能踢正式比赛。”武磊所说的那时候,一直贯穿到2008年中甲。“我记得中甲第一轮,主场对阵青岛海利丰。教练在准备会上告我首发,真是有点吓一跳。严格来说,我是真没准备充分。踢了好几场中甲都不进球,也蛮着急的。”前三年,对于武磊的使用,质疑声此起彼伏。比较尖锐的意见针对年龄和身体。包括第一年踢乙级,法国教练克劳德·鲁伊兹极少用他。球场之外,也有很多人向根宝发难:“让那么小的队员上场,个头只能到别人腰上,凭什么让他比赛,你给个有说服力的理由?”
“从很小开始,踢乙级就受到质疑,那么猛烈的负面声音,还只是一个小孩而已……”他曾自嘲称,或许从第一场中乙开始,就注定了这个苦命——永远要承受着质疑。这期间,徐根宝付出的努力是巨大的。他要不断地向教练、弟子们做工作,消除大家的意见。“我也为他生过气,骂过他让我失望,但总体来说,他还是很快地把握住机会,这是难能可贵的。”徐根宝曾回忆道。
等到2008年中甲半程,东亚队再战海利丰时,武磊终于捅破那层窗户纸,攻入职业生涯第一球。“回头再看那个过程,真是非常兴奋,是一种内心上的如释重负。”第一年中甲,武磊斩获4球。更让他欣喜的,是身体上的逐步成熟,“身高、力量和对抗,明显都有感觉。十次对抗,能成功七八次。最重要的是腿上有劲了,不像前两年那么吃亏。”
斩获首球前,武磊曾有一段特殊的经历,担任阿根廷国奥队的陪练。每天一同练球的,有梅西、阿奎罗、迪玛利亚等人。“梅西的带球,那是绝对抢不到的;迪玛利亚和我们在替补一方,他就是一个人拿球就带,过遍全场……”那是武磊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世界巨星,那个夏天,似乎也是转运的开始。该月的倒数第二天,第一个进球终于出现。
“感谢那些为房贷发愁的日子”
踢到中甲第二年,武磊小有春风得意。他是队内最佳射手(6球);全运会亦进4球,率队夺金,还上演国字号三连跳。但在年底,武磊还是留下了遗憾。倒数第二轮,东亚队客场2比3不敌沈阳东进,从积分榜第二名跌落,最终以3分之差无缘中超。“下场时,真的有些难过。但回头看看看,徐指导说的挺对,水不到渠不成,不能强求什么。”武磊说,“后来也想过,当年若冲上中超,后面的日子能像2013、2014年那样好过么?因为在那时,还没遇到真正的苦难。”
苦难期是2010至2012那三年。2010年,东亚队还是第四,但距离冲超线差距达19分。转年甚至排名第9。“那时非常寒心。眼见冲超希望越来越小,队友走得越来越多。”尤其是2011年10月22日在越秀山,以陪衬的角色亲见富力冲超,“哨响那一刻,亲见整座球场欢腾,心情很复杂。”
除了成绩,武磊还要面临还贷的重压。全运会后,武磊将夺冠奖金,外加前几年存下的一点积蓄,在金山郊区购下一栋房产。当时,他的月薪只有1600元,后来小涨到3000元,但每月也要还贷1万2千元。
“拿什么还钱,总不能吃存款老本吧?”记者问。
武磊答,“只能靠赢球奖,每个月如果赢不了2场,就会有些麻烦。”
那两年,东亚队的单场赢球奖,分到每位主力也就5000元,“好在赚的少花的也少,基本待在崇明岛,省下不少费用。”
后来,为了不再让家里人挤在那间40平米的房子,武磊在2013年在南京老家购房。但即使踢到中超,手头仍不宽裕,“跟开发商聊了聊,办了分期付款。经济压力蛮大的,金山的还贷还没结清,很难一次性拿出那么多钱。”直到去年,武磊总算还清这笔贷款,一桩心事得以了结。
“经济上的苦都是表面的,真正的难处是内心的煎熬,外人是看不到的。那些年踢中甲,也不是以赚钱为目的。就是想踢出来,因为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下一年,队伍是接着存在,还是消失?没人能够给出答案。至于钱多钱少,根本没有这种概念,能够延续踢球就行。”武磊说,那些年算不上光辉岁月,却是单纯的年代。
2011年底,很多球队开始询价武磊,多数摆出1000万以上的价位。特别是广州富力,兴趣很浓。等到踢到2012年夏天,申花老板朱骏还向上海体育局请愿,希望打包租借武磊和柏佳骏。最终,在根宝的强硬态度下,东亚队没有放行武磊。
“很多队当年都找过我,开出的待遇高出东亚队很多倍。现在,感谢自己耐得住寂寞,感谢当年同甘共苦的决心。”武磊说,“现在每当和吕文君、颜骏凌、蔡慧康他们比赛,感觉非常舒服。再苦的日子,我们都已走过,那种苦,没有经历过的人是理解不了的。我也希望,大家以后永不分开。”
2012,我登上了那艘方舟
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的大片《2012》,讲述灾难面前的人间百态。结尾的情节是:人们终于在方舟中度过全球灾害,获得继续繁衍和发展的希望。而对于武磊和整个东亚队,他们也在2012年,闯过人生最大的危机,成功冲超。武磊认为,那是第一个十年足球生涯的转折点。
“我们当时已经拼红眼了。其实在赛季初,很多人已经联系下家,但是为2013年准备的。对于2012年,所有的人都做好搏一回的准备,就当是东亚队的最后一次机会。冲上去就成了,冲不上去的话,那就真的歇了,甚至说各奔东西、互说再见。”在武磊看来,前一年的中甲第9,可以说是一种刺激,或者说,间接促进了东亚队被逼上悬崖。包括徐根宝本人,在2012年也已经做好“华山一条路”的准备。
“可能大家都心知肚明。明白2012是最后一年,今年没有就没有了。所以从一开始,就是搏命的状态。从第一轮踢下去,确实很顺。”武磊说,“但没想到后面越踢越好,还拿到中甲冠军。或许这就是命。你得有几年熬着,几年的苦难。有时也想,假如没有那几年的煎熬,可能很难换来一个这样的爆发。”
爆发,还体现在武磊的个人角色。那一年的17粒进球,迄今也是武磊职业生涯的单年最高进球纪录。回首第一个十年,他会说,真正的开窍就是在2012年。“环境的作用不是很大,主要原因还是自己。”武磊说。有时,他甚至略带自嘲地形容道,“你看以前的片段,2012年的武磊,还是一个小孩。”
回首武磊2012年的17粒进球,全面性,是比较直观的总结。这里面既有头球,也有比较习惯的运控式、接停式进球,还包括点球(3粒)、补射得分、断球后运控破门等。这是一个属于武磊的“爆发型赛季”,也是一个进化的赛季。“从2012年开始,自己在球队的角色开始发生变化,承担的任务更重,贡献更多,逐渐起到主角的作用。包括心态和射门的感觉,变化很大。”他甚至以“进化到另一种境界”,描述当年的改变。
“我觉得,从那一年开始,自己真正地得到成长。”武磊说。
“那你认为,这个时间点合适吗?来得早,还是有点迟呢?”记者问。“顺其自然吧,挺正常的,挺合适的。”武磊答。
或许是携2012年17球的勇猛,第一年踢到中超的武磊,依旧表现高光。2013年,他攻入15球,中超处子年就拿到本土金靴,对于22岁的他来讲,这并不容易。更令武磊惊喜的,是三个帽子戏法,他成为中超联赛迄今以来唯一一个单年三次上演帽子戏法的球员。如今,当回看2013年的进球集锦时,连武磊自己都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太漂亮了,好多进球都很经典。可惜在当年,超清版本的视频还是太少……”
而让武磊兴奋的,还有“文武峥嵘”的默契配合,“2013年的比赛,踢得那是相当流畅,那种感觉是令人难忘的。把我们多年以来由徐指导培养的风格,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即使到了今天,武磊依然把吕文君和朱峥嵘,视为这些年在上海的“最佳拍档”。
‘武球王’?我真的很反感
武磊虽然年少成名。但从一开始,质疑声就伴随着他。武磊说,过去的十年是奋斗的十年,也是挑战质疑的十年。
“如果说在过去十年,有一样东西没有变,始终伴随着我,就是质疑。从中乙到中甲,从中超到亚冠再到国家队。早就习惯这些东西,这一路,都是质疑过来的,也都是一路赢过来的。赢得不只是比赛,还有那些质疑声。”武磊说。
2014年,武磊有段时间受伤休战,质疑声达到一定的高潮。等到2015赛季,前6轮没有破门,坊间的流言蜚语此起彼伏。但每等到年底,武磊都能做到征服——连续三年摘取本土金靴。“其实面对那些质疑,这些年已经看得很开。越来越能看清这些质疑,早就习惯这样的环境。”在球场上,武磊也把主要精力放在足球本身。比如去年前6轮的进球荒,他更多地将原因归结为“球队变动较大,磨合机会不够,适应起来需要时间和耐心”。“思考问题,还是多从足球角度分析,不能老想客观因素。”
2016年,武磊又有新的突破。3月29日在西安,他攻入效力国家队以来的第二粒重大比赛进球,帮助中国队战胜卡塔尔。巧合的是,上次也是在西安,对阵印尼的亚洲杯预选赛。且是更为关键的致胜球。长期以来,对于武磊在国家队期间的表现,外界持有很多负面声音,这让他有些难过。“其实在某些比赛,从专业角度来看,过程踢得非常出色,就是缺少进球,但还是出现那些话……”
“这也是第一个十年的另类感受,这十年经历最多的,其实就是质疑。所以说,能有今天的成就,也是战胜一个又一个质疑。人,都是要被逼出来的。遇到各种各样的质疑和非议,就要想出办法战胜它,证明自己,或许也是一步一步修炼自我的方式。但要说真心话,苦,只有自己的内心才会明白。外面的人,只能看到一个表面。”武磊说。
除了质疑,让武磊更郁闷的,还有“球王”的绰号,这是他多年以来的心结。
“关于‘武球王’的绰号,我很苦恼,其实很在乎的。如果说态度,已经不是不喜欢的程度,而是非常反感。”
‘而让武磊更加无奈的是,直到今天,也不知道由谁先提出的“武球王”,“说句心里话,我特别不喜欢别人叫我‘武球王’。如果这场破门,就开始叫我球王;一旦踢不好就说,谁给你封的球王,还有脸自称。我既纳闷又苦恼,球王也不是我自己起的,也不知道谁先说的。为什么这么称呼我?”武磊说。
他甚至认为,这个绰号,是不是带有一点嘲讽的味道?“好的时候就叫球王,不好的时候就贬低。这个绰号,把一个人拔到一个很高的位置。表现不佳时,就会有人跳出来以此批判。好像有一些人就是在等着你出丑?看你笑话?真的是这样吗?我不明白,也很无奈,但心里是非常不喜欢。因此,遇到别人这么叫我时,内心是极度反感的”
24岁不到六个月,职业生涯第100球里程碑,武磊说,只是足球之路的一个节点。“我还年轻,有很多目标没有实现。未来的路还长着呢。”按照普通球员的职业生涯,武磊至少会再踢10年。
“第二个十年,会比第一个十年更困难吗?毕竟。那些梦想看上去更难。比如中超、亚冠冠军、踢世界杯等。”记者问。
“我觉得,应该比前十年简单些。”
武磊说,“第一个十年的经历,那是很困难的。只不过大家看不见而已。内心的挣扎,生活的压迫,还有压力和质疑,外人是很难体会到的,困难比现在大多了。下一个十年的挑战,多是竞技层面的东西。”武磊认为,没有什么再值得害怕,因为经历过糟糕的年代。如今在他的内心,自信就如钢铁,那是最牢固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