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港11人踢满全场,是无人可换还是埃帅保守?

5月17日晚,上海上港1比2客场不敌东京FC。上港11名主力踢完全场比赛。最终被东京FC下半场换上的生力军生生拖死,那么上港究竟是无人可用还是教练过于保守呢?
阵型:4231
上港本场延续4231的阵型,相比上场对阵国安,前锋吉安伤退换成了埃尔克森,孙祥由于受伤也没有上场,阵容上将王燊超挪到了左边,右边后卫则上了傅欢。
实际站位:武磊最前,埃神回撤
这是上半场的实际站位图,前场的四人组7号武磊最为突前、而9号埃尔克森则位置较为回撤,和10号孔卡靠得很近。
上半场攻防都有问题
整个上半场上港在进攻端和防守端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首先是进攻端,孔卡在阵地战时被锁死,几乎被拦阻在30米区域以外,一旦想要进入,就是两人上来看防。我们看下图,这是孔卡在左边路拿球,对面两人贴上来。
这是在右路,可以清晰看到对方的整条防线布置,孔卡进不去,此时只能回传。
防守问题则是后防线与后腰的空隙过大。上半场东京主打右路进攻,屡次在右路斜吊进禁区,前锋顶上去后回做给后面插上的队员。而回做的区域明显缺乏保护。下图对方又是一个长传到禁区,上港的后防线跟着退了进去,之后东京的进攻队员跟上,但是上港的两个腰则在图里没见人影,将禁区弧顶完全留给了对方。
下半场改变造进球
下半场开场上港就做出了改变。增加了右边后卫傅欢插上的幅度。而他的插上,瞬间就将上港的整个进攻打开了。下图是上港在左路进攻,此时东京在这侧布满了重兵,紧接着傅欢从后插上,蔡慧康一脚转移,东京的防守瞬间受到拉扯。
连续不断的插上最终也制造了进球。那粒进球是孔卡从后插上和吕文君做配合,最后通过直塞撕破了东京防线。而在右侧恰是傅欢帮中路的两名队友吸引了防守力量,从而导致对方的7号丢了位置,让孔卡切入了腹地。
对手连续换人冲垮上港
之后上港攻势渐盛,但是东京开始连续在边路做出人员调整。这种调整也迅速收到了效果。下图是上港丢球时候的状况,此时的整个后防以及后腰是没有特别大的问题,身边都盯着各自看防的队员。
那么为什么会漏人呢?因为此时东京在进攻上投入了7名进攻球员,但是上港整个防守人员只有6人。这个漏掉的点实际是左边前吕文君的,在应付三线作战,本场又来回冲刺了大半场后,其明显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而直到比赛结束埃里克森也没有选择换人。
究竟是无人可换还是教练保守?
我们首先来看下这场的替补名单,里面有22号孙乐、2号张卫、5号汪佳捷、15号林创益、19号杨世元、26号胡靖航、28号贺惯。其中能派上用场的大概有3个:5号汪佳捷、15号林创益和28号贺惯。而贺惯和汪佳捷,一个中卫一个后腰,换上去对上港的进攻也不会有太大帮助。
唯一在进攻端能帮助到球队的只有一个林创益。而这名小将此前在亚冠小组赛最后一轮对阵水原的比赛中有过登场,并且在比赛中两失单刀。不知道是不是那场比赛的表现影响了埃里克森的印象。这么看来,这个替补名单中也确实没有太好的人员可换。
但这种无人可用也折射出另外一个问题,埃里克森平常惯用一套阵容打天下,甚少进行轮换,一些正式比赛中,给这些年轻球员都是不到20分钟的出场时间。而到了这样的关键时刻,你又怎么能指望得上这些林创益们?
遥想“文武峥嵘”组合里面的朱峥嵘,前几个赛季也是队内除武磊外进球最多的本土球员。虽然在目前这支上港中难以谋求到一个主力位置。但是给他一定的出场时间,将他水平维持在一个程度上,偶尔也能替补上场起点作用。然而在埃里克森手下,15赛季合计出场93分钟,这个赛季只在对阵水原那种无关紧要的垃圾比赛中获得了57分钟的出场时间。甚至连足协杯对北控这样的比赛中都没有派上场。
所以对这些前场球员,平常老觉得跟主力球员差距大,不愿意派上场维持状态,到了关键的时刻又抱怨无人可用,难道不是一种恶性循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