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垒有望入东京奥运 中国女垒告别寒冬迎来春天

谭彦嘉楠06-02 19:30 体坛+原创

  一早打开朋友圈,曾经并肩作战的小伙伴们都转发了一条新闻:“据台媒报道,IOC执委会2日凌晨宣布,包括棒垒球在内的5项运动,将纳入2020东京奥运正式比赛项目······”看到消息,我自是欢欣雀跃,作为曾经中国女垒的一员,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这些年一直等待着这一天。“虽然离开垒球多年,看到这消息还是由衷的高兴。”小玲姐(邓小玲,中国女垒200020042008奥运成员)道出了我们大家的心声。

  我一边继续刷着朋友圈,一边思索着一会联系大家谈谈感想。可当我在网上确定消息时却发现这则消息有误,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只是支持空手道、滑板、竞技攀岩、冲浪和棒垒球这5大项运动进入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竞赛项目,而这五个项目能否最终入选还需要在8月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29次全会中经过表决通过。

  好吧,我们高兴得早了些,还得等待两个月后的“宣判”。那这会我们就不谈棒垒回归的感想,来说说这些年中国女垒离开奥运的日子吧。

  “离开奥运的日子真的很艰难。”正如中国女垒主教练刘雅明所言,自从垒球无缘20122016奥运会,在长达8年的奥运真空期里,原本条件就非常艰苦的中国女垒变得雪上加霜。

  首先是地方队伍减少了。北京奥运会之前,国内有11支地方队,而到2010年却只剩下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四川、河南、辽宁,山东等8支队伍,究其原因,就是垒球成了非奥运项目,已不在可实施的国家奥运战略内。而这些保留下来的队伍,有些是因为其所在的省市垒球是传统项目,所以主管部门给个面子还保留着,但对于垒球的投入已相应减少。

  各省队减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垒球队员的选材面严重“缩水”。说白了就是玩垒球的人更少了,即便是在鼎盛时期有12支队伍存在时,全国打垒球的女该也不过300人。跟澳、美、日不同,由于国内垒球运动的基础薄弱,加上没有良好的联赛体制培养,国家队的运动员都是从各地方队选拔上来的,在地方队伍减少的情况下,国家队的选材面已大不如前。

  投入减少是垒球退出奥运后的第二个变化。由于已不在奥运战略的框架内,国家对垒球的投入就相应减少,跟奥运项目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举个例子,如果是奥运项目可以拿到100万训练经费,变成非奥运项目就只有10万了。

  而经费紧缩,除了队员们的收入下降,就连日常集训也受到影响。在垒球还是奥运项目时,女垒的集训时间最长可达两三年,即使一般情况下,也是从前一年年底开始,一直到第二年的4月初,然后队员回到各自地方队参加全国比赛,完了再回国家队集中。甚至出国训练的时间都能达到四五十天,而离开奥运的这几年,除备战时间缩短,连比赛也缩减了。以往国内每年有两次成年比赛,上半年的冠军赛和下半年的全国锦标赛,还有一些青年队的比赛和少年队的比赛,这几年却只能保证两次成年赛。以往,到了大赛备战期,国家队还会出国参加一些邀请赛,而这几年,国家队几乎没去过任何邀请赛。

  可以说,这8年的奥运空窗期让中国女垒的路走得无比艰辛。所幸寒冬期即将过去,尽管“棒垒回归奥运大家庭”还有待8月的国际奥委会第129次全会表决通过,但已经获得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支持的棒垒项目让中国女垒提前回归奥运战略。

  “为垒球项目回归2020年奥运会提前启动备战工作”,20152016的全国冠军赛参赛队伍增加至10支,之前被解散的解放军队和被“下放”到市体校的甘肃队回归;而国家队也结束了大赛前仅有40天集训时间的尴尬期。为备战今年的世锦赛,队伍于去年底在昆明海埂训练基地进行了为期4周的封闭训练,之后队伍又转战四川攀枝花垒球训练基地,进行了为期6周的集训。而从413日开始直至728日,队伍则在北京奥体中心集结。

  无疑,随着“棒垒回归奥运大家庭”中国女垒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中国女垒海埂集训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