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收购国际米兰·总论】还记得儿时梦想吗?

苏宁收购国际米兰,对中国球迷的冲击反响远大于意大利。
这几年,“中资”的概念已经在意大利炒了许久,从“中铁建为国际米兰盖新球场”开始,地产、航空、电器、酒类、软饮、互联网多家中资企业与意甲挂钩,炒了一遍又一遍,中国著名企业几乎被点了一遍名,狼来了太多次,消费过度,意大利人已经疲了。
但是它对中国球迷的心理震撼完全不同,正如不少球迷对笔者道出的心声:“我从小看意甲时,做梦也没想过有朝一日中国人会买下米兰双雄!”收购国际米兰,已经变为现实,而收购AC米兰,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国际米兰不是第一家中国人收购的欧洲俱乐部,意丙早已有中国老板的帕维亚,顶级联赛中2009年伯明翰就已被港商杨家诚收购,王健林入股马竞,本赛季西班牙人、阿斯顿维拉都变为中资控股,但这些俱乐部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远不能与国际米兰相比,国际米兰是中国最著名的欧洲顶级俱乐部之一,是中央电视台开播意甲后第一批进入中国球迷心灵的球队,马特乌斯、克林斯曼、布雷默三驾马车与巴斯滕、古力特、里杰卡尔德荷兰三剑客一起,是最早进入央视屏幕的意甲巨星群,他们的海报在球迷的床头伴随了很多年。2011年鸟巢超级杯,米兰双雄的球迷是带着一种“还愿”的朝圣心理前往观战的,并在现场将米兰双雄在中国的爆炸式人气原原本本地展现给了世界。
诚然,意甲经济不景,米兰双雄衰落,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国力日益提升,中国球迷对米兰双雄的态度,也从过去无条件的仰视膜拜变为理性的平视,如今将其收购,变成中国人自己的资产,就好像一个小时候羡慕地盯着玩具橱窗的少年孩童,成为一个成熟壮实的成年人后,有了自己的事业,儿时看得起买不起的玩具,现在可以拥有了——当然不是像小孩子那样的玩耍,而是欣赏、收藏、保值。
中国经济举世瞩目,中资也在寻找更多出路,海外收购势在必然,财大则气粗,中国人在国际足坛也必然拥有更多话语权,这是中国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也是中国大力提高足球的姿态。足球如此庞大的系统工程,没有充足的软实力,不可能凭空生出球场上的硬实力。
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最高峰时,财团也纷纷出国收购,一时间有日本买下华尔街的传说。甚至日本人将毕加索、梵高的名画炒至超级天价后,因为实在太贵单独一家财团无力承担,于是七八家财团合伙,买下名画后将其切割成七八块每家一块——正如今天多家中国匿名财团合伙收购AC米兰那样。
日本足球,也正是在那时开始通过金钱购买国际话语权,日本将洲际俱乐部搬到东京承办,变身丰田杯,一办就是24年——80年代的丰田杯,济科、雷纳托戏耍欧洲后卫于股掌中,普拉蒂尼进球被吹后无奈的卧佛动作,马杰尔大雪中红球中圈吊门,AC米兰君临天下的霸气,就像90年代开播意甲后牢牢抓住第一代意甲球迷那样,牢牢抓住了第一代电视球迷。
直至今日,丰田杯变成世俱杯,日本依然积极争办,除了参与国际足坛事务,最现实的好处就是身为东道主可以多出一队。日本队在亚洲硬实力不断提升,也是得益于软实力背后不断发挥作用。
中国也正积极参与更多国际足坛事务,除了收购,更多的国际赛事正在进入中国——意大利超级杯已在中国举办了4届,每年夏天欧洲豪门巡回表演兼淘金,中国站也成了其中一部分,这些都迫使欧洲人不得不正视中国实力的插足,今后就更多向中国倾斜——当年马明宇加盟佩鲁贾,连一次大名单都没进,但是今后欧洲顶级联赛,甚至可能为中国转播市场修改赛程,抛弃传统的开赛时间(西甲正面临这样的取舍)。今后国际米兰就有充足理由,要求将重量级对决——比如米兰德比和对尤文图斯的意大利德比,安排在周末黄金时段,满足中国观众。意甲在自身衰落,又饱受英超西甲多方夹击之下,终于也有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