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杯需恢复水准 巨资才是推动大赛改革的力量

我以为只有英国人才抱怨欧洲杯扩容至廿四强是坏事,他们一向是足坛的反动派,唠叨司空见惯。后发现德国被淘汰后竟附和这一立场,勒夫就说“廿四队太多,对比赛质量没帮助。”胡梅尔斯指出“很多球队就知道摆大巴”。两家出局冒点酸水,也正常。唱反调还包括东道主法国的媒体,专栏作家巴雷特老师藉本报一角,批评扩军“很无聊”,那就不是火鸡不投票过圣诞节,而是大家都不满意。
巴雷特敢不敢在《队报》的自留地里这么喷欧洲足联?我高度怀疑他会。普拉蒂尼不久前还是欧洲足联的老大,法国拿到主办权,欧洲杯扩军,都是他的功劳。普拉蒂尼不下台,世界杯笃定扩到四十队。即使英国媒体唧唧歪歪,仍不忘跟一句:威尔士和冰岛还是很不错嘛,哈哈哈。大家心里明镜似的,都知道大赛灌水必然降质,谁也不愿冒政治不正确的风险针砭时弊。威尔士作为大英的一部分,沾光打进四强,谁不趁着这个时候跳上花车跟着吆喝,那才叫不识时务。
本届欧洲杯,好球不过十几场,多集中在淘汰赛阶段,说明一届大赛好戏就这么多,到顶了。这个数字恰是八强时代的场次总和,扩到十六强,总量也没有多少出入。发展到这个地步纯属选票作怪,是欧洲足联的政客权力寻租的结果,直布罗陀和德国的选票一样分量,傻瓜才不投票支持扩军的人。强队怎么办?正赛行个方便,易如反掌。弱队进正赛,强队保四强,就是世界杯和欧洲杯一直膨胀的根源。威尔士和冰岛表现不错,是新鲜感使然。大赛新军中,恐怕就国足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的,大多数扮山贼剪径,能抢就抢,抢不到不亏。
一国的水平和档次,不会因为参加一次大赛有本质提升,有底蕴的仍是夺冠热门,没底蕴的只好寄希望于“英雄的母亲”,比如比利时,生一批武曲星。丹麦和希腊拿了欧洲杯,并没有跻身欧洲一流,无论正赛多少队,都不缺弱队爆冷,无需情怀党母性泛滥。欧洲杯已经没有明扩的余地,扩至卅二队,正赛没法看,也废了预选赛。欧洲足联的西装客们早已想好变相扩军的办法。四年前的此时,普拉蒂尼正欲进军国际足联,说起下一届欧洲杯的模式,透露将不设主办国,将正赛摊到愿意承办的各国。
同时,欧洲足联又拟开启国家联赛,将味同嚼蜡的热身和成绩挂钩。普拉蒂尼被“禁足”,这些措施暂时搁浅,但欧洲足联为大赛找出路的步伐不会停——上了扩军买选票的贼船,下不去了。欧洲足联是国际足联旗下最清廉的分支,仍不免为利益驱动没于腐败的泥淖,在国际赛场用扩军买选票,在球会赛事则以市场大小分配参赛名额和转播收益,既无统一标准,更谈不上“为了足球的未来”。这是国际足联的口号,过去一年,美国和瑞士司法机关羁押、起诉几十名国际足联的高官,好像不是因为他们关心足球的未来。
大赛难道就此被劫持,沦为政客寻租的工具?出路在哪里?那先看看来路。世界杯、欧洲杯和欧冠,是当今足坛三大菁英赛事,起步时都放低身段,诚邀各队各国到会共襄盛举,赛制是打擂台,避免干扰各国联赛。一俟略具规模,各界趋之若鹜,立刻提高门槛,又是预选赛又是分档又是定种子,各国联赛一味委曲求全,也只有英超初具和欧洲足联抗衡的实力。当前的足坛日历先由国际足联定,拿完所需档期轮到各洲足联再挑,然后才到各国联赛,国内杯赛沦为强队的安慰奖。国际足联和欧洲足联断不可能拿下金蛋的母鸡开刀,推动大赛改制的力量只能来自机构之外——握有巨资的财团。
今年上半年,运作暑期热身强档的美国公司到伦敦约见英超五强,试探反应。该公司运作的国际冠军杯所邀对象基本是一、二线强队,走的是菁英路线,重质量而非情怀。今夏的赛事分散到世界各地,和普拉蒂尼“各国共办欧洲杯”是一个思路。即使不是这家公司,也会有同级别的大鳄出资,从国际足联或欧洲足联手中购买档期(注意:不是赛事本身),另起炉灶走回头路。此法可行,届时欧洲足联出手接管赛事取代旧筵,如果夭折,欧洲足联不会担半毛钱风险。操作方式可参考国际冠军杯的发展模式,定下东道主(法国?),从八队过渡到十六队。
欧洲足联现有会员五十五个,刨去东道主,所余五十四家经两级甄别筛出廿八队,分七组决出冠军进军正赛。具体如下:五十四队分成廿一和卅三队两档,前者为第二级预选赛小组既定成员,根据旗下成员的大赛和预选赛的成绩加权筛出,后者由八个蕞尔小国圣马力诺、法罗群岛、列支敦士登、卢森堡、马耳他、冰岛、安道尔和直布罗陀(幅员太小),与廿一队之外各队分成七组(上述八队自成两组)决出七队,与廿一队汇合再抽。既保证第一阶段实力相当,鱼腩不至陪读,也提供向强队挑战的机会。视成绩逐年调整两档的成员。第一阶段每队打六到八场,第二阶段一律六场,负荷大减。这么做会被指责歧视且不够政治正确,但一定给你一届精彩刺激的欧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