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协联赛重臣终得升迁,李立鹏出任执行局副局长

任何一个单位,终究还是需要“业务能力突出”的职员,中国足协也不例外。从事联赛工作20年的李立鹏被提拔为职业联赛理事会执行局副局长,可谓众望所归。
很多时候,很多单位,很多人的升迁,其实和业务能力无关。和什么有关,这里就不讨论了。任何一个单位,终究需要“业务骨干”。不过,在很多单位,业务骨干大多时候只能是“骨干”,升迁的确很难。
在中国足协这样的单位,竞争其实十分激烈。1994年职业化以来,中国足协的历任“掌门人”都是国家体育总局“空降”:第一任王俊生,曾经是守门员,是足球专业出身;第二任阎世铎,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主任,相当于“秘书长”;第三任谢亚龙,田径选手,专攻100米和200米;第四任南勇,滑冰的;第五任韦迪,划水的;第六任张剑,法律的。
从以上掌门人的更迭不难看出,国家体育总局基本上不会考虑足球的专业特点,所以委派掌门人的时候任性而为。唯一一个从中国足协内部提拔的掌门人是南勇,但是南勇并非从一开始就在足协工作,他也是总局当初空降到中国足协当副主席的(当时,南勇的头衔后面有一个括号,标明他是正处级。因为,正常情况下,中国足协副主席是副司级)。
职业化进入到第23个年头的时候,唯一一个从中国足协内部产生的副主席是还在高墙内的杨一民。杨一民没有任何背景,从北体调到中国足协之后,凭借精湛的业务能力当上了技术部主任、联赛部主任。2002年,阎世铎慧眼识珠,力荐并力挺杨一民担任中国足协副主席。国家体育总局最终同意了阎世铎的推荐,杨一民成为唯一一个在中国足协内部产生的副主席级业务干部。自他之后,足协内部人员再也无人进入领导班子。
2009年8月份开始的打假扫黑,让中国足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国家体育总局对足协进行内部治理整顿,人心惶惶。在韦迪空降的同时,五名中层干部也从总局各部门进驻足协五大部门,主持相关工作。
但是,这些人的足球业务能力太差,大多数人不得不提出回归原单位。除了杨新利被提拔为副司级到新疆挂职之外,现在只剩下一个戚军。如果不是国家体育总局专门下发文件,要求优先安排从总局调配过来的干部,这些空降兵在竞聘中不可能获胜,也不可能会继续担任业务部门的一把手。
可见,足协内部的竞争,不仅仅是业务能力的竞争,还有上级的各种安排。在这样的背景下,纯粹的业务干部机会少了很多。作为从事职业联赛管理工作20年的老兵,李立鹏业务过硬,早就该提拔为中层干部。不过,执行局副局长空了多年,也没有给他机会。
中国足协脱钩总局之后,足协从外面进行了几次招聘,应聘者不再参加考试,只需要参加面试就可,符合条件的到了足协直接就上任中层。足球毕竟业务性太强,有的人到足协只担任一个多月的中层就辞职而去。
中国足协内部业务干部并没有向社会招聘人士的待遇,要想担任中层,没了以往的笔试,但必须参加“竞聘”,也就是几个人进行演讲,然后根据综合考评情况最终决出人选。这样的程序,要比直接从社会上招聘严苛了许多。和李立鹏竞争执行局副局长的还有足协内部的三人,四个人PK之后,李立鹏最终凭借他人并不具备的联赛业务能力,当上了执行局副局长。
值得称赞的是,和以往相比,中国足协现在可以自主从业务人员中提拔中层干部了,不用再看总局的脸色,这是中国足协脱钩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