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撑起里约开幕式 他们的富足并非来自金钱

孙庆08-08 15:48

那些有关里约奥运的负面新闻,在这么一场充满自信的开幕式过后,应该都可以被忘却了,巴西人成功地用独属于他们的方式,讲述了巴西人的哲学。这个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国家始终充满自信,这样的自信,根本不需要金钱来作为支撑。

在现场直击开幕式还不到半小时时间,我就有了这样一种感觉,随着开幕式的进展,这感觉越来越强烈:巴西人是如此自信,他们根本不在乎世界的非议,用充满创造力的方式,巴西人将自己完整地展现给了全世界。

这样的开幕式创意深深植根于巴西的历史,从人类生命的源起,到大航海时代,到垦殖拓荒时代,到贫民窟的出现和蔓延,“巴西奇迹”在每个历史阶段都展示得举重若轻。

一切都在短短的表演时段中得到了展示。如此这般还原历史,轻松自若轻自然而不做作,真的很棒,真的很巴西。

筹备过程中的那点瑕疵,在这样的文化震撼面前真的不算什么。看完这样的开幕式,感觉里约奥运会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了——除非接下来有重大丑闻或者恐怖袭击。跟这样的一场超级震撼的文化展示相比,谁要是还津津乐道于马桶盖、浴帘、抢劫,是不是太不懂该如何抓重点了?

看不出来预算吃紧,这就是文化的魅力。里约开幕式花费仅仅是伦敦费用的十分之一,能够制作出这等效果已经算相当出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以看出里约的窘迫。比如:用无数个投影仪射出魔毯式地幕,效果出奇好,费用出奇少,和使用豪华LED巨屏相比并不减色。另外,这届开幕式上几乎没有用威亚或高科技手段,主要是真人秀表演。搭建的那个象征贫民窟的格子舞台也简单实用。

开幕式表演的第一幕,巴西国歌被唱的这么深情款款,就已经足以醉死人了,更不用说邦辰超级经典的百米走秀和骑自行车的俊男靓女。能够举办奥运会的国家,都有文化自信的本钱,关键是在奥运会开幕式这样的特殊场合,呈现的方式是否充分,是否用最世界又最民族的方式来展示,来征服所有的观众。

巴西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是有本钱的,地理上偏居一隅、资源足够自给自足、一个并不强势的宗主国、独特的移民文化传统,让过去数百年间巴西的文化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自身特色,最终呈现的多元文化冲击,让人目不暇接。

无论如何,巴西的开幕式是成功的。有宏大的话题,也有生动的细节。视觉、听觉都做到极致。曾经有流行音乐大师说过,除了美国、巴西和古巴之外,其余国度的流行音乐都不值一提。这就是巴西的本钱。

不回避贫民窟的现实尤其让人感慨,贫民窟的元素贯穿始终,里约人没觉得贫民窟是个多么羞于见人的事情,既然无可回避,那就用最完美的方式把它融化到演出中来。把贫民窟搬上奥运开幕式,这才是人类共同的全球狂欢。本届奥运会开幕式,生命起源、种族历史、社会阶层,还有环保绿色,重话题表现于开放、浪漫和轻形式之中,妙!

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领域,巴西从来没有被当成成功的典范、被视作一流大国,戴高乐最传神的一句对于巴西的评价:这是一个不靠谱(NOT SERIOUS)的国家,流传至今,也让巴西人耿耿于怀至今,就像巴西人至今不认可莱特兄弟是飞机发明者一样。更多时候,巴西被当成天赋出众但总没有好结果的坏典型,所以巴西文化并不崇尚成功,如果在中国,无论如何也不会选择在雅典马拉松比赛终点前被推倒从而错失冠军的利马作为最后一棒火炬手。从1984年以来,中国有无数因为发挥、运气或者意外错失奥运会冠军的不知凡几,现在还是公众视线里的有几人,享受利马这样尊崇待遇何尝有过?然而,这就是巴西。

几乎所有的拉美国家运动员登场时都得到了欢呼,同文同种的感情在这一切得到充分的体现,从某种角度来看南美大陆百年来第一次举办奥运会,所有的邻居也与荣有焉。电视画面无法展现的还有媒体看台附近本土巴西观众的方阵发出的欢呼和气壮山河的“BRASIL”、“BRASIL”的喊声,虽然国运多多舛,但这样的开幕式足以激发出无比高昂的民族自豪感。奥组委主席努兹曼满脸通红、手舞足蹈地发表了一通长篇大论,说得非常动情:“我们承诺的,我们实现了。”——诚哉斯言!

在有限的预算里,巴西人把文化的文章到了极致。

有的时候,办大事未必要花大钱,没钱不可怕,没文化才可怕,没文化又很有钱才最可怕。

里约奥运  /   开幕式  /   奥运  /   巴西  /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