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底韩道]从“单一制”到“双轨制”的培养模式

马德兴08-15 17:00

记者马德兴报道

北京时间8月14日凌晨,韩国U23国奥队以0比1负洪都拉斯队,未能进入2016里约奥运会四强。但从伦敦奥运的四强到这次里约奥运的八强,韩国队的稳定成绩已足以令中国球迷羡慕。本报上期介绍韩国青少年足球体系的开篇中,曾提及近邻韩国在青少年足球方面的诸多做法更值得中国足球借鉴。这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中国在青少年球员培养方面渠道一直相对较为单一。虽然,韩国过去的青少年球员培养模式也是“单轨制”。但近年来,韩国足协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已成功转化为“双轨制”,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效。那么,韩国在这方面是如何实施转轨的?这无疑是当前中国在大力开展校园足球过程中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的。

职业梯队从无到有

韩国职业联赛自1983年创办后就不存在“青少年梯队”一说。俱乐部与当地学校挂钩,作为三线队、四线队、五线队,而且比赛都是赛会集中制。但是,在相当长时间里,所谓“梯队”仅是名义上的,因为,职业俱乐部一直靠从大学生中选拔球员。这也是由于韩国学校足球悠久的历史与传统,并采取加分制度,即闯进全国性比赛四强的球员在进入初中、高中、大学时都有加分。

这是韩国职业联赛发展过程中与日本职业足球发展最大的不同。日本职业联赛始于1993年,虽然晚韩国10年,但从起步开始,日本职业联盟将“必须拥有自己的梯队”作为准入的五大基本标准之一,参加首届职业联赛的10支队伍都有自己的梯队。因而,日本职业联赛全面启动后,其青少年球员的培养体系从以往单一的学校体系逐渐呈“多元化”发展,职业俱乐部青少年球员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在原有学校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也就形成了自己的职业俱乐部青少年培养体系。

当然,韩国足坛在发展过程中也意识到问题所在:各学校为能进入四强,片面追求胜利,产生了“只为赢球而踢球”的严重弊端。为让更多人投入到足球中,从2001年开始,韩国在学校系列中实施地区性联赛。以前,韩国每年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各设立3到4个全国性比赛,每年能够打10-20场比赛。但设立地区性联赛后,最少的球队一年也可以有20多场比赛。在这个过程中,如首尔、水原、全北等大俱乐部也开始注重自己的梯队建设,不过并不完善,仅注重U18队伍,再往下的年龄段队伍依然是一片空白。

学校和俱乐部体系同存

2009年可以说是韩国足球历史上的又一个转折点。从这一年起,韩国足协联手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教育科学技术部”等政府部门一起,推出了全新的“Korean National Youth Football League(韩国国家青年足球联赛)”。足协全面接管和负责学校系列的足球运动普及与发展,而韩国的高中、初中足球联盟等也全部到韩国足协设立办公地点,以便更好地进行协调。同时,韩国足协也借着亚足联对亚冠联赛参赛队必须拥有完整的三级梯队的要求,让韩国各职业俱乐部开始全面注重青少年梯队建设。

近年来,韩国青少年足球在校园足球继续大力发展的基础上,职业俱乐部的梯队建设效果异常明显。以U18梯队为例,在2011年韩国高中锦标赛中,只有8支职业俱乐部的队伍参赛,进入16强的只有三支队伍。但至今年已经发展至23队,而俱乐部的梯队(浦项制铁高中和仁川大建高中)更是包揽了去年全国高中联赛冠军。韩国高中足球联盟副主席赵官燮坦言:“随着这些年来韩国职业俱乐部对梯队建设的重视,韩国的学校球队与这些梯队之间的差距已经形成。当然,如果组织在一起,学校队伍还是能够和俱乐部梯队一打。需要看到的是,俱乐部梯队本身是全免费的,他们所召集的球员本身就是最好的。”

也正因为韩国青少年足球近些年来已经形成了学校体系、俱乐部体系,至少是“两条腿走路”,因而在韩国青少年国字号队伍中,入选的球员已经由10年前单纯的来自学校队伍开始多样化,来自俱乐部梯队的人数越来越多。

当前,国内正在全面推广校园足球,而中国足协也在加强俱乐部梯队建设。应该说,这是中国青少年球员培养向多样化、多渠道方向发展的一个举措。事实上,中国足球自1994年职业联赛全面兴起之后,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在新的青少年球员培养体系尚未建立之前,片面地全盘否定过去赖以生存的业余体校制度,将这项工作全面推向市场、推给俱乐部。于是,业余体校制度全面崩塌,而职业俱乐部又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导致目前中国足球青黄不接。面对历史教训,当校园全面开展足球运动时,中国足球必须坚持“多条腿”走路。如果能够像韩国那样,在坚持梯队建设的同时,坚决搞好校园足球,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韩国青训中的分级制度

除了“双轨制”外,韩国还有一个做法即“分级制度”,对于目前正在大力开展校园足球的中国相关管理部门来说更有现实意义。

在目前的韩国青少年足球以及学校足球的发展实践过程中,韩国青少年队伍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职业俱乐部梯队,采取的是职业俱乐部与学校结合的方式。

二是精英学校足球队,由有条件的学校单独自行负责。

三是社会私人俱乐部的队伍,借助民间力量,在社会从各个学校广泛招生,但俱乐部与学校并无关系。

四是校园内的兴趣班,直接由学校负责。

这四个层次其实在中国青少年足球开展过程中,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于:我们不愿意面对这样的现实,总是习惯性地否定原有的一切,然后全盘从零开始。

韩国俱乐部的梯队,基本都采用与学校合作的方式,直接和足球重点学校、传统学校合作,让球员在学校里完成正常的文化课学习。而如浦项、全南、蔚山等,本来就是同一企业投资建立的学校。在中国,像上海申花的U15、U14、U13队伍由俱乐部与江镇中学合作;上海上港的U15、U14梯队与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合作;而苏宁俱乐部的梯队则是与南京外国语学校合作,与韩国的职业俱乐部完全就是一个模式。问题在于:为什么这些学校就不能像其他非合作学校那样,被相关管理部门排除在“足球特色学校”之列?

在《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全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现有5000多所基础上,2020年达到2万所,2025年达到5万所,其中开展女子足球的学校占一定比例。”想要让2万所足球特色学校全部都培养出优秀的足球专业运动员,并最终进入到中国国家队中,这显然很不现实。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借鉴韩国,针对足球运动员成长的基本规律与基本要求,在“建2万所足球特色学校”目标的基础上,展开分级?在中国各地都存在着足球传统学校,且不少学校历史上也曾培养出各个不同时期的国家队队员,较之如今新近才开始搞起足球的学校,更应在现有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与突破,鼓励这些学校努力向“精英”方向发展。这或许才是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中应有的态度。

“分级制度”中,很重要的一点,即除了场地等硬件条件要达标之外,另外一个就是“软件”即师资要求。能够成为精英性质的学校的足球队,10%左右的学校是自己的老师,但全部都必须拥有韩国足协颁发的教练员资格证书证书;其他90%的队伍均是合同制教练也就是外聘的专业教练,且也是全部都拥有韩国足协颁发或认可的教练员资格证书。这或许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韩国的学校足球水平为什么这么高了。而当前,中国青少年足球包括学校足球,发展最大的瓶颈就在于师资,让没有从事过足球运动的老师经过培训就上岗、能够发现或培养出天才球员,无异于天方夜谭。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