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社:洪荒之力是表象 中国民众已看淡金牌

孔德昕08-24 12:00 体坛+原创

体坛+记者孔德昕

里约奥运会结束了,这次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数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最低的,但是人们都隐约感觉到了中国群众对于夺金态度的改变。外媒是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的呢?我们来看看美联社怎么说的。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长久以来极度重视奥运金牌数量的国家而言,今年的收获似乎有些令人失望。

当中国的416名运动员出发前往里约时,国家体育负责人定下的目标是夺得30到36枚金牌。然而随着奥运落幕,中国队的金牌数定格在了26枚,是自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以来的最低值。

本次奥运会中国的金牌数量落到第三,和北京奥运会51枚金牌雄踞榜首的成绩相差甚远。

但这又怎样呢?

曾经对金牌的那种疯狂痴迷已然在如今的中国民众里渐渐淡却,今年的人们更加大方地为那些极具个性的运动员送去喝彩,而不仅仅是关注金牌本身,例如获得奥运铜牌却受到广大民众喜爱的选手傅园慧。人们被她的直率和不拘小节所打动,这引起了厌恶空谈的中国大众的共鸣。

“大众对金牌的渴求终于回归了正轨。”华南师范大学的体育学教授卢元镇说,他一直认为一个成熟的国家会看淡体育比赛的输赢。“如今中国大众已不再执着于奖牌数量,他们意识到了金牌的多少对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多大影响。”

几十年来,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将举国的团结与自豪感都寄托在运动员们在国际舞台的表现上,尤其是奥运会这种盛大的赛事。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当许海峰为中国赢得第一枚奥运金牌时,整个国家为之热泪盈眶。人们认为这代表中国在世界舞台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这种对于金牌的狂热在北京奥运会时达到巅峰,他们终于获得了奥运会的主办权并如愿登上了金牌榜榜首。整个国家对于奥运会的痴迷已经到了无法形容的地步,每一位金牌得主都获得了慷慨的奖励并变得家喻户晓。


中国在08年北京奥运登上巅峰

悉尼奥运会上,中国获得了28枚金牌,雅典奥运会32枚,北京奥运会51枚,伦敦奥运会上中国也获得了仅次于美国的38枚奥运金牌。

但在北京奥运会的顶峰表现之后,公众对于奥运金牌的痴迷开始消减,对于帮助他们在国际赛场获得出色成绩的举国体制的批判声也日渐增长。批判主要集中在认为这种残酷的体制牺牲了太多的运动员,而且还鼓励他们为了获得好成绩而违背诚信——服禁药和虚报年龄等。

今年里约奥运会开始的时候,中国媒体为首日无金感到叹息,但中国的体育迷们却对此毫不在意,他们更关注的是那些有个性的运动员们。傅园慧只获得铜牌却因为“洪荒之力”(primeval force)火遍中国,宁泽涛颗粒无收却仍能占据头条,孙杨没能进入1500米自由泳决赛时,社交媒体上一片安慰鼓励之态。这些都和以往对失金牌运动员的口诛笔伐之景形成鲜明对比。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刘翔因伤没能抵达终点,民众们嘘声一片。“观众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失去冠军的极度容忍,甚至是崇拜,”经验丰富的中国体育作家李如意在凤凰网发表评论写道。

此次里约之行,身负压力最大的是中国体操队的运动员们,他们今年只得到了两枚铜牌,这是32年以来的最差战绩。作为中国队的强势项目,这也是自1984年中国回归奥运会后首次在体操比赛中没能获得金牌。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体操队的负责人一直担心举国体制的优势正逐渐减小,因为国家队的人才选拔库正在不断缩减,这是把那些有天赋的年轻人隔离在体制外的后果。

尽管人们越来越能接受金牌数量的减少,这仍旧是一个警告,更何况还有很多人不希望中国在金牌榜上居于美英之后。

同时也有人窃窃私语,说日本很可能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对中国构成威胁。这种情况很可能让中国人民重新燃起民族主义情绪,因为他们对这个曾在20世纪侵略过中国、给中国带来耻辱的邻国怀有长时间的憎恨。

“如果中国代表团此次里约之行的战绩不尽如人意,中国体育界应深刻反省,”媒体评论员刘歌在《环球时报》上写道,“公众可以接受一些错误和失败,即便民众可以容忍失去一枚金牌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体育界可以不用再把金牌或奖牌数放在心上。”

欢迎下载体坛周报客户端体坛+app

里约奥运  /   中国队  /   金牌  /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