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宁如何炼成?韩式食谱养身 5岁已定欧洲目标

记者马德兴荷兰阿内姆报道
8月22日,即将出征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12强赛的中国国家队已经正式在沈阳集中。在中国足协公布的25人名单中,除了上海上港队、山东鲁能队的几名球员因出战亚冠1/4决赛首回合角逐而缺席之外独缺一人,他就是目前正在荷兰效力的张玉宁!作为一位尚未年满20岁的年轻球员,张玉宁如果能够在9月1日客场对阵韩国队的比赛中出场,这意味着他将打破先前孙继海征战1997年十强赛、谢育新征战1989年六强赛时所创下的征战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决赛阶段比赛最年轻中国国脚的纪录。更重要的是,他又是目前队中唯一一位能够在欧洲顶级联赛中稳定地获得出场时间的中国球员。这样的双重身份,注定张玉宁将是这支国家队中的焦点人物。也正因为此,记者专程利用中国97年龄段U19国青队正在荷兰集训的机会赶赴荷兰,对张玉宁本人进行采访,更对其目前在荷甲维特斯俱乐部的生活情况进行全方位了解。
15年轮回是命中注定
中国国家队距离亚洲足坛最高水平的世界杯预选赛决赛阶段12强赛(十强赛)已经整整15年了,自从2002年韩日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之后,中国队终于有机会第一次登上这项赛事的舞台。说来也巧,当记者赶到阿内姆、来到维特斯俱乐部时,张玉宁的父亲也正好在荷兰陪儿子,“我在这边呆了一个多月,一来是看看张玉宁新赛季的情况,二来也是跟俱乐部这边沟通一下,因为马上国家队、国青队都要有大赛,队伍都需要征调张玉宁,我想着还是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毕竟这是一个全新的情况。有的时候,真的是感觉‘幸福来得太突然了’,自己一下子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不只是我,张玉宁也是有这样的感觉。就在中国足协公布国家队备战12强赛名单的当天晚上,我跟张玉宁在家里聊天的时候,还说起这个事情,就是真没想到一下子梦想就可以有机会实现了。”
回想起张玉宁儿时情景,不管是张玉宁还是张玉宁的老爸,都记得15年前中国国家队在米卢指挥下备战十强赛时的情景。当时,靠做生意起家的张爸为了自己的儿子能踢球,也为了能够将张玉宁培养成才,将生意交给了自己的太太打理,然后跑到上海搞起了青少年足球。“很多时候,真的是机缘巧合、命中注定的!十强赛之前,米卢正好率队在上海参加一个四国赛,我带张玉宁去看国家队训练。当时张玉宁还小,只是对足球有兴趣,但还不到那种痴迷程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场边听到国家队队员们喊‘张玉宁’时,他就对我说,‘爸,他们老喊我!’我就跟他说,他们是在喊另一个人,以后可能你也能像他一样,不断地每天被人喊。”
或许在外人看来,张玉宁老爸当时的那一句话仅仅是“哄小孩子”的一句“废话”,但世界就是这么巧!张爸当年最欣赏的球员李明,15年后的今天,已经成为张玉宁的在国青队中的主教练;更没有人会想到,从上一次十强赛(12强赛)到这一次12强赛(十强赛),中国国家队又出现了一个张玉宁,而且都是司职中锋!“当然,我们还是很感谢高导(高洪波)的,如果不召的话,我们也不会有机会参加这次12强赛。尽管我相信儿子肯定有机会和国家队一起参加世界杯预选赛甚至是参加世界杯,但真没有想到,15年前我在看国家队参加十强赛(12强赛),15年后再一次看国家队打12强赛(十强赛)的时候,就是在看儿子在踢了!”老张感慨道,“所以,我真是信我儿子跟我说的那句话,‘爸,这就是命!’”
兑现14年前许下的诺言
说是“命中注定”,固有其一定道理,但没有艰辛的付出和努力,没有实力作为基础,张玉宁恐怕也就不可能有今天。“我相信6月份回去第一次参加国家队集训,在对阵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队的比赛中攻入两球很关键。如果不进球,没有好的表现,恐怕也就没有机会去参加12强赛。”张玉宁直言。
的确,就像老张所说的那样,假设没有足够信念与坚持,张玉宁也就不会走到今天。“我自己是1997年在大连金州的十强赛就去现场看了,2001年在沈阳打十强赛的时候我也去了,但因为当时张玉宁还小,我就没有带他。等到了2002年韩日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的时候,我就把张玉宁带去韩国了,那是他第一次接触世界杯,而且是现场看世界杯,看的又是中国国家队,感觉当然不一样。”老张回忆到,“应该是在和巴西队的比赛之后,张玉宁和我当时还在球场里没有退场,他就跟我说,‘爸,我想踢球,我要参加世界杯!’我就问他说,‘你想好了?不会再变了?’他说想好了。因为他那个时候已经开始踢球了,但决心还没有那么大,好像还有其他想法。我平时跟我儿子就说了,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全力以赴,即便是不成功也没有关系,只要自己尽心尽力、努力去
做了,就可以。因为只有这样,你才有机会做成,也才有可能成功。”
“我说实话,张玉宁从小到大,是有点恨我的,为什么?外面人经常会说‘张玉宁是你儿子吗?’‘有你这么当爹的吗?’带过张玉宁的教练都曾这么问过我,因为我对他要求是太严了。譬如说,踢球最基本的鞋子,别人家的孩子一般都有好几双,而且一有问题马上就帮着换。我是买了一双之后,不到鞋踢烂、踢得实在没办法了,是不会给他换的。这不是钱不钱的问题,要说买鞋,我没有任何问题,但这么做,为的是让张玉宁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踢球就是打仗,足球鞋就是武器,如果你连武器都管不好,怎么可能打好仗、踢好球?所以,你看现在张玉宁每次回来,那鞋就是擦得干干净净,很亮!这就是从小养成的一个好习惯。而且,每次鞋子出现些问题了,他找我说鞋子出问题了,我就说‘不管,你自己想办法。’这么做是希望他自己学
会跟人沟通、学会跟人打交道,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总想着找老爸或自己人。而且,这也是在让他为未来做准备。”
把培养儿子当事业
在国内,希望儿子成才、成为优秀足球运动员的家长无数,而且都是有一种“中国情结”。父辈都是中国足球的铁杆球迷,但对国足每况愈下的表现越发不满,于是立志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才,希望儿子能够实现老子的梦想与心愿。不过,像张玉宁那样取得初步成功的并不多,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恐怕还是在于老张把培养儿子当成是一项“事业”来做。既然是一项“事业”,就意味着从规划、到起步、实施等等,都需要有严谨的设计与步骤,更需要有落实的举措。
“在他下定决心踢球之后,平时营养、饮食等等,都需要注意。譬如说,张玉宁踢球到现在,比较庆幸的是还没有受过重伤,去年夏天受伤是因为疲劳过度导致骨裂,算是比较严重的。我想这跟他吃的东西有关,小的时候,炖的那些牛尾、骨髓等炖烂了,就让他喝下去,我知道天天吃肯定是要倒胃的,但既然要踢球,尤其是我们中国运动员的身体很难与欧美球员、非洲球员对抗,就必须从小注意养成一个好身体。所以,我是捏着他的鼻子让他喝下去!有时他自己哭、死活不喝,我也是强行要他喝下去。”老张向记者回忆道,“记得在张玉宁进绿城梯队之后,当时队里的韩国助教就曾问过他,说这身体怎么这么好?平时都吃的是啥?张玉宁就说是牛尾、牛骨。那位韩国教练就说,‘你老爸学我们韩国的。’我就是学的韩国人的做法。”边说,老张边笑了起来。
“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小细节,就是踢球的准备。而且,为了张玉宁能踢好球、未来去参加世界杯预选赛、甚至世界杯,我那时就开始进行全方位的准备,甚至想着是不是应该让张玉宁早些到欧洲来,什么时候来比较合适,去哪里比较合适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后开始琢磨的。我比较自豪的是,现在张玉宁一步步走到现在,基本都是在按我当初规划在进行。所以,张玉宁他妈特别信我,在儿子的问题上,从来不跟我争,我说什么就是什么。因为这些年来,我每次在儿子问题上的判断都对了。今年3月份中国队在西安出线之后,我就跟他妈说了,说后面12强赛,咱儿子很有机会!果然,张玉宁最终入选了。”
这或许就是老张所说的“事业”,因为如今除了大儿子之外,小儿子也开始走上了踢球之路,有意思的是,小儿子居然是守门员位置。记者与老张开玩笑道,“等哪一天张玉宁真的成为了国家队里不可或缺的箭头、得分手之后,应该好好写写,就是如何把培养儿子当成一种事业来做,这对现在的孩子家长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张玉宁在一旁只是偷着笑,而老张则戏言:“嗯,这个有点意思,但现在好像还不是时候。等以后张玉宁真的出来了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