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尼尔到唐斯 NBA时代的变化让内线完成转型

那本该是1999年一个平淡无奇的比赛夜,沙奎尔·奥尼尔却将它变成了NBA历史上最肮脏的比赛之一。当晚洛杉矶湖人队在主场大西部论坛球馆迎战纽约尼克斯,当比赛还有六分钟就将结束时,奥尼尔在低位接到传球。
这位身高2米16的低位杀器运球三次,抢在防守队员克里斯·杜德利卡位之前力劈华山。在他完成这个暴力的扣篮之后,他腰部一抖,将他的整个大屁股都骑在杜德利的腰身上,落地后孑然离去。被羞辱的杜德利怒火中烧,抓起篮球狠狠地向奥胖砸去。
纵观历史,奥尼尔在体形上无疑是最具统治力的内线,这次在杜德利头上的暴扣也只是他职业生涯的一个缩影。这位2米16,体重达到140公斤的巨无霸是NBA传统内线的典型模板。在他职业生涯获得的28596分中,仅有一次三分命中,几乎所有的得分都是他凭借自己的脚步与身体在内线砍下。在38岁退役时,他十九年的NBA职业生涯里总共只有22次三分出手。
但是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在现在的联盟中,传统型内线已经消失殆尽,这是目前小个阵容横扫联盟的现实反映,更是当下NBA规则走向的直观体现。在2001年,联盟开始允许球队进行区域防守,这让进攻方的低位单打更加艰难。“这让每一次为内线吊球都变的像穿针引线。防守方的三位球员形成区域防守,相互弥补各自的盲点与失误。”ESPN记者扎克洛维在评估小个阵容的优劣时写道。这项规则的改变让大个子必须要更多的在外围接球,面筐进攻。
如今,随着篮球的不断发展,这项运动已经不再仅仅由运动员所主导。这是一个依赖于观众而生存的联盟,所有的变化都是以取悦观众为目的。开放区域防守就使得进攻变得更加多样,球的转移更加频繁,这样必然使得比赛更具观赏性。
看看中锋们的场均三分投射数,你就可以很轻易看出这几年联盟打法的变化。自从联盟在1979-80赛季设立三分线以来,这项数据经历了二十年才达到了场均一人一个三分球的数量,在1996-97赛季,也仅有四人能够做到。但是在NBA开放了区域防守之后,当赛季已经有12名球员可以场均射中一记三分。
尽管规则是改革的催化剂,但如果球员们不去做出改变,依然是徒劳无功。这时,诸如加内特,诺维斯基和邓肯之类内线球员的出现便是变革迈出的第一步,他们是连接传统内线与新型内线的桥梁和纽带。
加内特在2003-04赛季达到自己的巅峰,NBA在他的主宰下不断改变。大前锋改打五号位,进攻空间更加宽阔,挡拆战术也逐渐成为许多主教练战术板上不可或缺的武器。如若逆转时光,加内特便是加强版的德拉蒙德·格林,他不仅能够在进攻端利用无解的中距离跳投制造杀伤,回到防守端也可以利用灵活的脚步进行补防,对对方的进攻体系完成重创。加内特活在了时代的前面,他已经将新型内线的火炬传递了下去。
在上个赛季场均能够出手一次三分的12个中锋里,4个人为当年的新秀,7个人在25岁以下。
当然,三分命中数并不是衡量新型内线的唯一标准。这些大个子们还需要能够运球,传球和防守。在如今的轮换防守体系下,中锋经常会独自面对对方的外线球员,这就对他们的灵活性与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奥尼尔一般的传统内线无法做到的。
大个子的进化并不会很快便画上句点。唐斯,波尔津吉斯以及约基奇这样的天才球手尽己所能,迈上了下一个台阶。更多依然在读大学的年轻生力军,例如哈利·吉尔斯和德安德鲁·安通已经在摩拳擦掌。
最近一年的小球旋风席卷联盟,格林这样移动能力强,具有处理球能力的内线便成为了联盟的香饽饽。
问题是,当一个具有后卫能力的大个子出现在球场上时,他会对整个联盟带来怎样的冲击? 我们知道,在具有相同能力的情况下,一寸长一寸强。新一代的内线冉冉升起,唐斯,波尔津吉斯与约基奇已经改变了球队、分析师以及球迷们对于内线的看法。更多新型内线也将不断在大学中涌现,那么现在的问题便是,下一次内线的转型将引领NBA走向何方?
撰稿:董倡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