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主教练版吐槽大会:限制“砍鲨”遭非议最多

罗珂09-26 07:23

如果教练掌权,NBA将会怎样?是变得更加赏心悦目,还是反而混乱不堪?

若你不是某位教练的粉丝,很容易会把坐在替补席上西装革履的那些家伙,看成是习惯墨守成规的顽固派。但实际上比起NFL、MLB等联赛,NBA在体系和风格上的变革要迅猛得多;确实会有些守旧的教练跟不上形势,但他们很快就会被淘汰,这个联盟不会给那些固步自封的人留下太多时间。比起球员和总经理等从业者,教练更懂得与时俱进这个道理。因此在诸多对NBA的牢骚当中,我们更应该听听教练们的声音。此前在芝加哥举行的教练年度会议期间,NBA官方采访了一些与会教练,记录下了他们的看法和建议,或许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即会变为现实,给联盟带来或大或小甚至里程碑式的影响。

从球员展示天赋和能力角度看,如今的NBA给予了演员最大的舞台,70年历史的NBA正处于它的黄金时代:以有效投篮命中率来排名的话,2015-16赛季是这个职业篮球联盟历史上进攻最高效的一季;而自1974年失误数据正式被纳入官方技术统计以来,上赛季NBA球队的失误频率是历史第二低,13.2的成绩仅略高于2007-08赛季。而且,这还是24年里比赛节奏最快的一季。但有意思的是,教练们尽管吐槽角度不同,但归根到底却都与一件事情有关,NBA的比赛,还是不够快!

黄蜂主帅史蒂夫·克利福德:最后两分钟可不叫暂停直接前场发球。

“联盟应该允许球队在比赛最后两分钟里,不需要通过叫暂停就可以在前场发球。”

克利福德的话,听上去应该是诸多教练的吐槽里脑洞最大的。但实际上,这并非完全是异想天开。作为NBA的附属联盟,NBDL很多时候就是各种新规则的试验田,而两年前他们就曾引入了这个“推进”规则。就是球队在常规时间第四节的最后两分钟,以及每个加时的最后两分钟,可以得到一个机会:拥有球权的球队不需要叫暂停就可以直接换人,并且在前场距底线28英尺的地方发界外球。

只不过由于同一时期NBDL还实行了“教练挑战判罚”的新规(详见基德教练的吐槽部分),推进规则并没有得到外界的太多关注。但事实上,夏季联赛也已经试用了这一规则,而观战的教练们认为它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克利福德的意思,应该也不是倡导NBA比赛在最后两分钟可以无限次在前场发球,那比赛岂不是成了半场攻防演练?而是希望能够将推进规则引入NBA,让球队可以多一次效率更高的进攻回合,这样在比分胶着的比赛最后时刻,胜负悬念无疑又增大了,对观赛的球迷无疑是件好事。

76人主帅布雷特·布朗:球队二次进攻时间应为14秒。

“我更欣赏FIBA比赛抢到前场篮板后的规则,那时进攻时间会回到14秒,而不是24秒。”

FIBA这条规则是在2012年由欧冠联盟向FIBA提交的规则改革方案一部分。这份由欧冠联盟经过对多名球员、教练和裁判探访后拟出的方案,主旨就是鼓励进攻,而减少二次进攻时间是最重要的一环。“这意味着将压缩进攻时间,使比赛节奏更快,这是在5月国际篮联委员会通过的,我想主要目的还是鼓励进攻增加比赛的观赏性。这是国际篮联的初衷,希望让比赛越来越好看。”2014年CBA引入该规则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布朗教练出身马刺系,但他对FIBA的比赛一点儿也不陌生。他不仅在澳大利亚联赛做过多年主帅,还在澳大利亚国家队先后做了8年助理教练和4年主教练。在他看来,以NBA球员的能力和素质,抢到前场篮板后再得到完整的24秒进攻时间实在太过奢侈,比赛节奏完全可以变得更快。

而美国男篮国家队助教、同时也是森林狼新任主帅锡伯杜,对布朗的说法举双手赞成。比起NCAA的单次35秒进攻时间,NBA的24秒已经快了许多,FIBA也是效法NBA将进攻时间从30秒缩短为24秒,使得比赛更具观赏性。但在二次进攻时间改为14秒上,FIBA走到了NBA的前面。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如果这个规则在NBA实行,无疑是大个子们的福音,因为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他们可以在抢得前场篮板,或者接到队友传球后直接发动单打,而无需再将球分出重新组织。对于战术地位日益下降的内线球员,这可以让他们更有用武之地。

灰熊主帅大卫·费兹戴尔:发界外球无需经裁判手。

“我觉得我们给了球员太多抱怨判罚的时间,也给了防守者足够的回防时间,当我们完全可以让比赛继续进行的时候,这个规则硬生生让比赛慢下来了!”

这又是一条可以从FIBA直接照搬过来的规则。当然FIBA有自己的理由:因为FIBA不像NBA那样进球就停表,所以得分后攻防转换时为了避免浪费太多时间,允许发球的球员直接将球传出。NBA则是进球即停表,球交裁判再给球员不会浪费比赛时间,但这期间难免会有人在向另外一个半场移动前,冲着裁判发两句牢骚,而且也正如费兹戴尔所言,因为球多过了一手,进攻方就很难趁对手立足未稳打快攻。

从三年前开始,NBA已经开始整治比赛衔接段出现的一些拖延时间动作,比如进攻方球员在球进后还触碰篮球,则会被判延误比赛。如果再排除掉裁判这个可有可无的因素,球权转换时打快攻的机会增加,无疑是可以预见的变化。NBA官网也认为,这可能是最容易发生也最合情合理的改革。不过有人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费兹戴尔提出这个建议虽好,但从来不以速度见长的灰熊如何从中受益呢?这位今夏来到孟菲斯的菜鸟主帅,如果梦想成真的话,接下来要怎么做可要好好考虑一番。

魔术主帅弗兰克·沃格尔:碰瓷犯规需严打

“他们做这样的事情就只是为了博取犯规,根本不是为了得分!”

这是两位带队风格注重防守的东部豪强教练——猛龙主帅凯西和前步行者主帅现魔术主帅沃格尔——共同的心声。显然他们对自己精心布置的天罗地网式防守,被对手的碰瓷式突破或者完全不看筐的投篮假动作破坏,而感到无比恼火。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很多防守悍将和球迷的支持:你打成“2+1”甚至“打4分”我们都认了,可只顾着往防守者身上蹭然后等裁判吹哨是几个意思?少判罚几次这种球,免得比赛被割裂得支离破碎不好吗?

NBA不是没有做过努力,他们在几年前已经修改了规则:当持球进攻球员主动将球摆动到防守球员伸展出来的手臂上,再连续做出投篮动作时,如果该接触发生在连贯的投篮动作之前,则将不会被判定为投篮犯规(但并非没有犯规)。“有些球员做出的投篮动作,目标就只有造犯规博罚球。”当时的联盟运营副总裁斯图·杰克逊表示,“这对于比赛的观赏性并不利。这种做法会让观赛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感觉,那些球员是在不劳而获,是在投机取巧,特别是发生在三分线外的时候。”但再详尽的规则,也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过去几个赛季,哈登的突破上篮造犯规就屡屡引发争议,可你没法认定他这种进攻方式违规。所以沃格尔的吐槽,情感上可以理解,但法理上难获支持。

雄鹿主帅贾森·基德:该引入第四裁判

“我不知道这会让比赛提速还是减速,但这肯定会是件让人眼前一亮的新生事物。”

增加裁判数量当然不只是为了提速或减速,根本目的还是提升判罚准确性,降低错漏判出现的几率。

上赛季季后赛期间,NBA总裁萧华特别站出来申明,NBA裁判做出的吹罚90%以上都是正确的,出现错误在所难免,这也是比赛的一部分。但当赛后关键时刻裁判报告和现场回放功能披露出裁判的错漏判,总是会引起轩然大波——尤其是判罚确实影响了比赛走势之后。日前在旧金山参加一个科技活动时,勇士球星库里就公开表示,如果机器人足够智能,他乐意看到机器人裁判上岗吹罚比赛,“我希望见证这一刻,不过这样的话,我可能就不得不要把牙套扔向这些高科技产品了。”

没错,无论是增加裁判数量还是启用高科技辅助,都不可能完全杜绝错误。国际足坛早在8年前就开始试验底线裁判和门线技术(包括追踪球运行轨迹的“鹰眼系统”和在足球上植入微电子装置的“进球裁判”),并逐步推行到各地联赛和各个大赛中。但仍有底线裁判将明显越过门线的球判为没进的情况出现。而且国际足联也强调:门线技术仅仅是裁判提供参考,主裁判仍有权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最终吹罚,且门线技术所提供信息不会呈现给除比赛官员外任何人。而“鹰眼”等技术只为判断进球提供依据,而不会被用于解决球场其他区域的问题。

因此,无论引进多少名裁判,错漏判总是难免的。而且篮球场毕竟比足球场小太多,如果再多一名裁判,他负责哪块区域,又如何保证其跑位时不会影响到球员和同行呢?比起基德的吐槽,倒是已经在NBDL进行试验,并在其他职业体育联盟实行的裁判挑战判罚规则,更可能在未来被NBA引入。该条款规定球队主帅在常规时间和每个加时,都拥有一次挑战裁判做出的各种犯规的机会。如挑战成功,发起挑战时所叫的暂停不会被记入,且追加获得一次挑战机会。

鹈鹕主帅埃尔文·金特里:修改“砍鲨规则”不合理

“在我个人看来,我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修改这条规则。如果你派上了一个不会罚球的球员出场,那么对手就可以利用这个漏洞来布置战术。联盟限制‘砍鲨战术’的使用范围,就相当于联盟规定勒布朗·詹姆斯一场比赛只能用6次或10次背身单打,我不认为联盟有权利限制教练使用哪种战术。他们会说限制砍鲨战术能够让比赛变得更好看,但我们打比赛的目标是为了赢球,只要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会做规则允许范围内的一切事情,只要确实有这个必要。为了几个人就改规则?那我们也应该制定这样一条规则,如果你的球队里有两名全明星球员,那么凯文·杜兰特就不能加入这支球队。为什么我们要因为三个球员而改变规则?我从来不支持这种做法,当年执教太阳队时,我手下有沙克·奥尼尔,但我也没盼着联盟改规则。作为教练你必须做出决定,是让他继续留在场上还是将他换下?如何安排才更有意义?作为主帅你必须做出判断,我不明白联盟为了三个人就这么做。”

今年7月联盟颁布新规:原有规则是第四节最后2分钟不能“砍鲨”,如今是每节比赛的最后2分钟都不能用;发界外球的时候,球进入球场之前不能使用“砍鲨”;跳到对手背上的“砍鲨”动作,会被判定为恶意犯规,而以前需要裁判通过回看来认定。

联盟做出这一决定有理有据:按照官方统计,2015-16赛季的常规赛,针对无球球员的故意犯规达到420次,比前一个赛季的179次增加了1倍还多!而再之前的2013-14赛季,这个数字只有115。如果说此前砍鲨战术只是为了限制奥尼尔这样的内线巨无霸,采取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消极策略,如今这俨然已成为NBA球队打乱对手比赛节奏的常规武器。NBA即将开始履行天价电视转播合同,他们显然不希望这种破坏比赛完整性和观赏性的战术愈演愈烈。“这对我们的转播工作影响很坏。”萧华也承认这不是个纯篮球的决定,是在职业性和娱乐性之间做出的一个妥协,“我们调查过发现,球迷也不喜欢这个,因为它减少了NBA比赛的娱乐性,我相信通过改变规则,下赛季砍鲨战术可以减少45%。”

NBA不少比赛总是显得格外冗长,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尤其是对那些熬夜观看西海岸比赛的球迷更是煎熬。如果看过上个月里约奥运会的男篮比赛,这种反差会更加强烈——绝大多数FIBA比赛都会按预期时间结束。而砍鲨战术则被认为是最浪费时间的战术之一。但对于篮球圈里的纯粹主义者,这样的理由并不能让他们接受。

按照金特里的说法,砍鲨战术用得越来越多,但所针对的球员始终是少数,而这种改变的获益者则更少,甚至可以说只对三个球员有利,就是老鹰中锋德怀特·霍华德、快艇中锋小乔丹和活塞中锋德拉蒙德——上赛季罚球最差劲的5名球员全部是中锋,德拉蒙德35.5%的命中率最差,霍华德被砍次数最多且罚球命中率仅为48.9%,进入最佳阵容一阵的小乔丹也是罚球困难户。因此,联盟此举被认为是给少数派开绿灯,而且还是反面典型的少数派。“如今球员动不动就拿到千万年薪,但却连简单的罚球都练不好,还有什么所谓职业性可言?为何还要照顾他们?”专栏作家乔·席勒毫不客气地批评道。

除了金特里,马刺主帅波波维奇也对新规颇有微词。“我是讨厌砍鲨,这是很丑陋的战术,但我仍然会用它。在竞技体育里,竞争无处不在,你要想方设法利用对手的弱点,为自己创造优势。是不是因为他不会投篮,我就得承诺不对他故意犯规?这就是比赛的一部分,如果球员都能稳稳命中罚球,谁还会去对他故意犯规?”

有意思的是,作为受益者的活塞主帅大范甘迪,也不看好新规则能起多大作用。“说实话,联盟可能真的想尽办法来让比赛变得更精彩,但这个规则的修改可能没法改变什么。他们只是想到如何防止防守球员在最后关键时刻对进攻方无球队员犯规,但却没有想过,想把一名目标球员送上罚球线的方法实在是太多了。只要大个子和后卫打挡拆做掩护的时候,防守者就可以上前犯规,一点儿毛病都没有。或者在他背身拿球的一瞬间立刻犯规。只要该球员参与到球队的进攻中,砍鲨战术就仍然可以使用。”大范甘迪甚至悲观地认为,这一改革可能会让球员更远离进攻体系,因为对手会在规则允许时间内变本加厉对其犯规,因此比赛说不定会变得更加难看……

砍鲨战术或者说故意犯规,是NBA比赛显得拖沓的罪魁祸首吗?数据并不完全支持这个论点。上赛季,NBA球队的平均犯规数可是比参加欧洲冠军杯和欧洲杯的球队平均数要少得多。2016年里约奥运会淘汰赛阶段所打的8场比赛,每40分钟犯规达到43.9次,而骑士勇士的7场总决赛这一数据不过35.4次。

NBA  /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