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联赛前申请穿贴标鞋 CBA球鞋风波究竟是谁的错?

体坛+特约记者李淼报道
本来,离开湖人之后的易建联,应该用自己的比赛表现去吸引更多的注意力。但没成想,因为首轮联赛之后的球鞋风波,导致无论是媒体还是球迷,都更加关注从NBA回来之后的易建联,脚上究竟会穿什么鞋……
在联赛首轮之后,易建联所在的广东宏远已于10月30日,正式向中国篮协提出书面申请:“2016-2017新赛季已经开始,我俱乐部运动员易建联因为脚部跟腱劳损,需要穿着特定用鞋,否则容易受伤。为使球员有良好表现,更好地发挥运动水平,现申请允许易建联穿着特定用鞋(非赞助商指定比赛鞋)。恳请给予批准为盼。”
这份书面申请交上去批准与否尚不得而知,但很清楚的事实有三件。
第一,无论是广东宏远还是易建联本人,都应该知道在今年7月份,联赛尚未开始前,中国篮协就已经下发过“关于2016-2017赛季CBA联赛取消特许贴标鞋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为更好地落实联赛赞助商的利益,2016-2017赛季CBA联赛将取消特许贴标鞋名额,所有参加CBA联赛的国内球员必须穿着联赛赞助商李宁品牌篮球鞋参赛,并要求各俱乐部严格按照联赛相关规定执行。”
广东宏远在易建联回归后已经就注册事宜,进行过一次特事特办,此次递交书面申请,试图在不到一周内两度进行特批,每一次都是针对中国篮协已出台相关规定,此为其二。
第三,在第二轮联赛上午的例行训练中,广东宏远球员易建联依旧穿着nike球鞋,并非联赛赞助商指定用鞋。按照既定的规则来说,这已经违反了中国篮协相关规定。毕竟,上午的例行踩场训练,因为涉及到品牌露出,所有国内球员也是不能穿着禁品类鞋服的。
当记者向一位身在深圳已经采访过当天上午训练的记者了解情况时,得到的一个声音是:“晚上的比赛如无意外,易建联肯定穿着nike。而且,我印象中,易建联就从来没有穿过李宁的球鞋。”
当然,易建联穿着nike完成回归之后的亮相,现在还只能停留在“猜测”的层面。回到问题的本质上,无论是周琦、王哲林,还是被称作中国篮球现役第一人的易建联,他们在所谓的球鞋风波中,也只是在扮演赞助商之间博弈的棋子,仅此而已。只可惜,周琦和王哲林两人因为今年奥运会上表现欠佳的缘故,在微博上的发声,直接招致网络暴徒对他们的无端指责。
无意为周琦和王哲林去做辩解,比赛打好打坏,作为职业运动员或者公众人物的他们,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压力。只说回到球鞋风波,无论是李宁还是nike,都只是在自己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维护利益。
记者和一名前李宁公司专门负责对接签约运动员的员工了解过情况,得到的回应是,李宁如果封闭特许鞋的出现只是本分,向禁品开放特许鞋则是牺牲公司利益。所以,李宁公司在今年七月份向篮协发函,要求今年联赛不再开放特许鞋的出现。也就是说,即便nike现在缴纳50万元,也没法让旗下签约球员穿着自己品牌的球鞋。
事实上,在首轮球鞋风波之后,这场关于品牌博弈的冲突再次升级,盈方公司已经向篮协递交了所谓的违规函。致函明确要求中国篮协对周琦、王哲林、李根以及可兰白克四名球员进行处罚,其中,周琦、王哲林因为指定用鞋,也就是李宁提供的联赛用鞋上的标识进行覆盖、遮掩,而李根、可兰白克则是因为穿着竞品袜子。
这不是第一次闹出球鞋风波,远的不说,就在李宁公司用五年20亿元的合同签下CBA联赛装备赞助商之后,几乎每个赛季,都会因为和其他品牌之间的相互博弈而走上新闻头条,其中,与nike的冲突最为明显。早前效力北京首钢的台湾籍球员李学林曾经因为拒穿nike球鞋被巨资罚款,而本赛季之前,也曾有过nike签约球员易建联、韩德君因为球鞋的缘故,在微博上公开叫板李宁。
“其实,这和国产球鞋的质量原因并无关系,李宁有签约过韦德等NBA球员,也在联赛大量赞助其他球员,并且签约郭艾伦等人,现在周琦在微博上再次发声,我也能理解,虽然我已经离职不清楚具体情况,但是和以前的案例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球员为自身的签约品牌争取利益,”一位已经离职的李宁员工说,“周琦也好,易建联也罢,他们有着自己的赞助商,要遵循自身的契约精神没有错,在大方向上,李宁为CBA联赛支付了亿元赞助费,要求联赛,也就是各个参赛队遵循契约精神,穿着李宁的赞助装备,也没有错。如果真要说问题出在哪里,也只能说,如今的联赛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在每一个合同细节,都要更好地向NBA学习,保证运动员的利益,然后再保证联赛赞助商的利益。”
就在北京时间周二,nike和李宁的赞助商代表,在中国篮协竞赛部部长白喜林的主持下,已经开了一次封闭会议。会上沟通结果不得而知,当作为联赛赞助商和运动员赞助商,各自站在各自的利益上,倒也无可厚非。只是要想在根上解决问题,中国篮协只做中间人不断和稀泥试图调停,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有新疆队队内人士指出,李宁在今年向周琦提供所谓定制球鞋的时候,所发放的粉色、白色两色15码球鞋上明确挂着写有衡艺丰三个字,且产于2012年,并非是李宁公司每个赛季遇到此类事件后,都向外界宣布的“每个赛季都会为联赛所有有特殊要求的运动员,量脚做鞋”。当然,这并不重要,就像nike会通过签约球员,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对联赛赞助商李宁进行挖苦讽刺,也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在下一份联赛装备赞助合同中,中国篮协甚至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要真正用发展的眼光,让中央的46号文件所要贯彻的精神,真正落在实处。不要再盲目地用一刀切的方式,割让运动员脚下的方寸之地,牺牲真正属于他们的个人利益,让好好的联赛背离了运动的初衷和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