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17国际冠军邀请赛:再次凸显青训实战性太差

记者肖良志报道
中国足协打造U系列每个年龄段国际冠军邀请赛的成果正在显现。11月8日在江阴开始的U17国际冠军邀请赛已经进行了三轮,乌克兰基辅迪纳摩队给所有中国球队上了一课:我们真的不适应全场高压逼抢,青训实战性的问题再次凸显。
1、乌克兰全场逼抢让中国球队难以适应。
江阴国际冠军邀请赛至今进行了3轮,乌克兰基辅迪纳摩队的成绩是2胜1负。他们在第一场2比3输给了U17联赛冠军江苏队,然后以两个3比1分别战胜了上海上港U17、新疆U17。
就上述三场比赛而言,重要的不是比分,而是比赛的过程。
第一场:江苏队VS基辅迪纳摩队。这场比赛,江苏队预测到了乌克兰的全场逼抢打法,他们采取了同样的战法,一上来就和对手硬碰硬。不过,江苏队更多的是在“拼”基辅迪纳摩,对手却是习惯性的战法。
比赛结果是江苏队3比2战胜了对手。不过,基辅迪纳摩队在比赛中显得更从容。江苏队拼字当头,可谓使足了吃奶的力气。很多球员其实并不适应对手的打法,一场比赛过后,江苏队“废掉”了三名球员。这三名球员,在接下来的两场比赛中都无法上场,可谓损失惨重。
第二场:上海上港VS基辅迪纳摩队。在参加本次U17冠军邀请赛的4支中国球队中,上海上港的技术和配合也是最好的。
在这场比赛中,基辅迪纳摩队的全场高位逼抢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上海上港明显不适应对手的打法,开场6分钟会丢了2球。更为关键的是,面对对手的逼抢,上港队的球员根本就无法从容拿球,更难以打出平时训练时那样的配合。最终,1比3败下阵来。
第三场:新疆队VS基辅迪纳摩队。新疆队体能不错,拼抢也积极。不过,面对基辅迪纳摩队,他们也难以适应对手,最后,新疆队也1比2输给了对手。
具体到比赛的内容,就像是我们看到的乌兹别克和叙利亚分别在10月11日、10月6日打国足时一样。也像是塔吉克斯坦在亚青赛上打李明率领的U19国青队时一样,全场高压逼抢,我们手忙脚乱,拿不住球,难以组织起像样的进攻。
显然,对于全场高压逼抢的不适应,不是个例,而是从U系列到各级国字号球队的共性。这种共性,反应的必然是我们的青训和联赛中的实战性问题。
2、提高青训的实战性迫在眉睫。
很多时候,我们痛苦的不是输球,而是看不到未来和希望。
打造国际冠军邀请赛,是一个明智之举。接下来,就看中国足协和所有青训教练员如何解决实战性的问题。我们必须清楚,比赛是训练的反应。
现代化足球或者说先进性足球,不仅仅是指理念上的,还有训练手段上的,缺一不可。战术再先进,打法再合理,但是实战性太差,到了场上就抓瞎;同样,实战性不错,但是战术和理念落后太多,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所谓实战性,其实涵盖了很多方面:如何合理利用自己的身体;如何合理利用自己的技术;如何合理同队友进行配合;如何合理进行跑位,如何在第一时间实施合理的逼抢;如何在更快的额攻防节奏中控好球,选择好出球的线路、方向;如何不摆花架子,而是更简单有效实用,等等等等。
通过和基辅迪纳摩U17队的比赛,能够看出我们的球员还是“不会比赛”。在没有压力或者对手逼抢不够凶狠的时候,我们的球员看上去还能应对。一旦攻防节奏加快,对手逼抢凶狠,干扰力度加大,我们在对手面前就成为“业余球队”。
大家可能不服,我举个例子就能说明问题。
中国最好的裁判员出去吹罚亚足联组织的洲际比赛,不是成年队,是U19队伍的比赛。结果,比赛刚跑了20多分钟,他就感觉喘不上气了,只能咬牙坚持。同样,在被邀请到日本处罚日本俱乐部和哥伦比亚俱乐部队之间的比赛时,他同样是在20多分钟之后就已经喘不上气来。
要知道,作为中国目前最优秀的裁判员,该裁判无论是在中超、足协杯还是中甲,以及U系列的比赛中,一直非常从容。因为,他全场跑动可以达到10000米。为什么执法亚洲U19以及日本与哥伦比亚俱乐部队之间的比赛会如此不堪?
这名裁判以自己切身的体会表示:因为他们比赛的攻防节奏太快!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都会明白,从青少年到我们的中超联赛,攻防节奏都有不小的差距。攻防节奏,只是实战的一部分。这部分不行,其他很多方面都不可能行。
3、足协当以支持国足的速度和力度支持青少年足球。
围着国足转,坚持“出线足球”都没有错。
中国足协必须清楚,是谁,最终会成为国足的力量?没错,是我们的青少年。是谁,最终决定国足的水平与实力?没错,是我们的青少年。
中国足协可能清楚这种逻辑。但是,从中国足协对青少年的支持力度看,他们又似乎不懂这样的逻辑。
如果中国足协对待青少年,就像是对待国足那样,相信青少年领域的很多问题都已经解决。即使到现在,青少年领域的很多问题,中国足协依然保持着让人不敢恭维的效率。一些本该一周就能解决的问题,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都无法解决。
国足主帅的问题可以在16天内得到解决,青少年为什么就不行?说白了,还是没有转变观念,或者观念转变不够。中国足协已经不是国家机关,当以最快的速度和最高的效率办事。
另外,在发展青少年的事宜上,中国足协的领导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能瞻前顾后,不能“因噎废食”。不能一切规划得不错,做起来却是“十月怀胎”。
在各级国青队、国少队主教练的问题上,中国足协应该按照一个体系去规划、考虑,应当配以高水平的外籍教练。要知道,一支球队就是一批人,他们对于国家队的未来非常重要。在这个问题上,决断要快,请人要快,资金要多。
对于那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更要快速决断。20多年来,中国足球连个像样的青少年数据库都没有,当有了条件建设这个数据库的时候,就该当机立断。要知道,青少年数据库,不仅仅是一个数据的记录,而是对整个青少年球员的培养、发展、提高等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少年足球强,则中国足球强”,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能力。什么时候,中国足协处理青少年足球问题的速度比国足快了,就证明他们真的重视青少年了。
各级青少年国家队是龙头,中国足协对待这些球队的态度,会影响着基层。中国足协的改革,不仅仅是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改革,更是效率的改革。
4、中国足协应组织并掀起提高实战性的大讨论。
谢亚龙时代,他曾经到海南看望参加冬训的中超、中甲队伍。一天晚上,谢亚龙把所有球队的教练员等召集在一起,然后让大家说一下各自的冬训计划,每天的训练计划等等。
让谢亚龙非常不爽的是,各队的训练计划五花八门,很多距离实战性较远。在广州进行的会议上,谢亚龙特意拿此事告诫大家,比赛是训练的反应,如果训练不好,指望比赛能够打好是痴人说梦。
谢亚龙的很多观点,其实是对的。
有些教练每天训练的时间很长,但是缺乏应有的强度和密度;有些教练制定的计划内容太过丰富,花里胡哨让人眼花缭乱,却没有更强的实战性…….
很多外籍教练的水平确实不错,刚来中国的时候,他们很努力,当有一天突然发现,他们使出50%的力气就能应付自如的时候,就再也不会使出100%的力气。
青训的水平决定了成年球员的综合实力。当我们的中超早就杜绝了水货外援,高水平球员越来越多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外援在场上向着C的方向发展,而我们本土球员的惯性却是A,A的惯性拖着C的步伐,于是外援们踢着踢着就成了B。
即使是B,中超也有了提升,只是提升的幅度不够大而已。众位看官会问,为什么那么多高水平外教和高水平外援加盟,我们的国足却看不到真正的进步?因为,本土球员的惯性让外援在中超从来没有达到过C的水平。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惯性?一切皆因青训造就。
大家都在诟病足球人口少,所以国足水平低,人云亦云,大家都信了。但是,你们想过没有,当我们拥有3800多所足球学校,专业注册人口达到65万人的时候,为什么依然没有打造出一支、两支强势的国家队?为什么2001年之后至今,我们再也进不了世界杯?
这是足球人口多少的问题吗?不是!是我们的青训质量太差导致的。
所以,我建议中国足协掀起实战性的大讨论,真正组织业内从业人员的研讨会,让大家形成共识,然后各自分头去做,定期交流。要知道,在各种富丽堂皇的场合高谈阔论无用,只有让那些具体从事执教的青训教练认识到差距,并且找到解决差距的办法,才能改变现状。
还是那句话,我们的问题可能有21处甚至更多,但是,就像是南勇当初说的那样,只要解决其中的两个或者三个问题,我们就会成为强者。我们聘请外教或者专家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他们来找问题的,因为问题摆在那里,我们是让他们来解决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