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球大革命》连载第3章第35节:量子态坍缩

徐鑫炜11-26 09:00 体坛+原创

第3章 投入魔鬼的怀抱

第35节 量子态坍缩

可惜快乐永远都是短暂的,换来的只是无穷无尽的痛苦和长叹。这一夜最彻底的坦诚相对,虽然贾秋明开足了马力,却终究无法阻止黎明的降临。一夜无眠的他,看看窗帘缝隙中洒落的一缕晨光,再看看身边只着寸缕终于睡去的米雪,想到片刻之后自己便将告别与这座酒店有关的一切,重新回到平静而拮据的生活当中,不由感觉这半个月仿佛是做了一个无比刺激又无比真实的梦。

梦醒时分,是该总结一番得失了。这一天上班,贾秋明心不在焉,一直在考虑这半个月来的收获与希望。如今失去了李思这条渠道,至少短期内不太可能再有机会赌球,赚钱带夏梦雨去现场看欧洲杯的计划看来是要泡汤了。不过如果将来又有了可以信赖的渠道,赌球还有没有利可图呢?

如果还是保持现在50%的胜率,自然是无利可图,贾秋明不是李思,没有50%胜率下还能每周都赢钱的本事,他多半是下均注,输水钱。要想有利可图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按照谭孝礼所说,开始钻研数学体系,如果真能做到根本不用分析比赛就能旱涝保收,那自然不用担心心态的影响。二是恢复到从前的高胜率,那么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现在猜比赛没有以前准了。

贾秋明的心态确实有变化,患得患失是肯定的,但程度其实远没有他向谭孝礼和李思描述的那么夸张。那么最大的改变在哪里呢?

这就要对比以前推球和现在推球过程的不同了。以前推球,往往是谭孝礼针对某场焦点赛事让贾秋明给出观点,比如利物浦对阿森纳那场英超,贾秋明事先没有或者几乎没有做过功课,全凭直觉和以往对足球的积累给出判断。现在推球,事先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要下哪场球,而是大量做功课,功课看好哪支队就推荐哪支队。所以改变主要是两点,首先是从推荐焦点赛事为主变成了欧冠、四大联赛全部研究一遍,其次是从不做功课变成了做功课。

焦点赛事对阵双方必然是强队,贾秋明对他们肯定比对大众脸球队更为了解。就好比利物浦打阿森纳,他自忖就算不能把双方相关的故事说上三天三夜,至少说个朝九晚五是没问题的。可如果换成希洪打桑坦德,很可能10分钟都说不满,只能通过做功课来决定看好哪一边或是两边都不看好。对球队了解深入,自然对猜比赛有巨大帮助,同样两组比赛,猜熟悉球队这一组的胜率肯定比猜不熟悉球队的胜率高,如果是完全没有了解的球队,那推荐的结果就相当于扔硬币撞大运,胜率应该在50%左右。其实贾秋明之前虽然并未刻意往这方面想过,却也应用过这条道理,他只猜欧冠和四大联赛,偶尔涉足法甲巴黎圣日耳曼的比赛,就是因为其他赛事相对而言更不了解。

再看做功课的作用。不能根据胜率倒推来武断地下结论说做功课没有用甚至有副作用,毕竟也认真付出了辛苦努力,但要承认,自打做功课后,靠直觉判断的比赛少了,更多时候是通过功课得出结论。然而球队近期成绩、伤停情况、交锋双方历史战绩、盘口赔率变化、过往相似盘口赔率下的成绩等等信息贾秋明能查到,张三李四王二麻同样都能查到,靠这些冷冰冰的数据给比赛下结论,或许还真没有直觉靠谱。

贾秋明不禁想起第一次听李思介绍赌球的时候,对方说过一句“我觉得猜球就是你的天赋”,当时自己还颇为不以为意,觉得自己的天赋分明是数学,赌球不过是旁门左道雕虫小技而已,现在想来,自己神准的直觉可不就是天赋嘛!不过,如今已经习惯了做功课,不知还能否重新唤醒直觉?而且如果是真金白银去下球而不是单纯推球,自己的心态肯定会有巨大波动,就像唯一下球的那个晚上分明最看好国际米兰对家却不敢下,到时候直觉肯定也会受到影响,还能靠得住吗?

所以说,虽然自己对足球的积累没有变,但只要下球,直觉可能变。要不要从现在开始试一试,每逢比较重头的比赛都猜个结果?贾秋明很快否决了这个想法,就算全部猜中,可这是在不赌钱状态下的模拟,一旦要掏钱去赌,结果可能就会截然不同。

我靠,这不就等于是说,只要我一赌球,就相当于猜比赛直觉的量子态坍缩了么?贾秋明郁闷地想道。量子态坍缩是微观物理中的概念,说的是只要有观察者存在,原本以量子波形势存在的物质就会表现出粒子性,比如电子原本以电子云的形态存在,可一旦被观察,就会显形为屏幕上的一个点。更要命的是,即便是无意识的观察者介入,也会引发量子态坍缩。这就相当于是说,贾秋明自己只推不下,别人跟着他的推荐下、给他分成也不行,就像之前与李思的合作。也就是说,只要和不可预期的收益扯上关系,“直觉量子态”就会坍塌,推球就会无可避免地变得不准。这还让不让人有活路了!

如果必须放弃直觉、只能继续做功课的话,必须把自己的功课做得比别人更有意义,比如进行量化。贾秋明脑海中随即浮现出一个庞大的计划。尽可能搜寻以往足球比赛中球员的各种数据,包括控球、传球、射门、抢断、犯规等等每个门类的详细数据,比如传球可以分为长传、中传、短传,结果可以是到位、传偏、被断,抢断可以分为前场抢断、中场抢断、后场抢断等等,将这些全部交给电脑进行分析。

至于如何分析,那便是最近受到热炒的“深度学习算法”,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大数据和编程实现某种指定功能,比如有100万句语音和对应的文字数据,可以通过编程让电脑在深度学习之后做到语音识别。类似的,如果将一百万场比赛的球员数据交给电脑深度学习,之后只要输入每场比赛的首发球员名单,电脑便可计算出胜平负概率,如果某场概率与博彩公司开出的胜平负赔率所对应的概率差距较大,那便可果断投注。

这个方法听着虽然无比美妙,然并卵,深度学习涉及到的编程工作量无比巨大,微软、IBM、谷歌等IT届巨头都有庞大的研发团队。贾秋明要想靠一己之力编出“足球胜负深度学习”算法,除非人类在他死之前能先点亮长生不老的科技树。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样本空间不够大。足球技战术一直在发展,且不说半世纪前的数据统计分析对预测当今赛事有无助益,便是想去翻找这些老黄历,贾秋明也不知从何翻起,哪怕能找齐最近10年的数据都应该烧高香了。而且这10年的俱乐部赛事数据,估计能找到且有助益的也仅限于五大联赛和欧冠。五大联赛每个赛季才多少场?

除德甲是18队34轮共计306场外,另四大联赛都是20队38轮共计380场,而且意甲还是从18队增至20队,欧冠正赛也改过赛制,目前是96场小组赛加29场淘汰赛共计125场,粗略计算每个赛季四大联赛加欧冠共计1951场,10个赛季加起来也不过2万场左右。区区2万场,好意思叫大数据么?

全面的深度学习是没指望了,还是谭孝礼说的钻研熟悉体系听着靠谱一点。不过从现在所知的皮毛发展到体系,该从何入手呢?


点击下方关键词“赌球大革命”,阅读小说全部章节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