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球大革命》连载第4章第17节:温格和旺热

徐鑫炜12-22 09:00 体坛+原创

第4章 金粉色的欧洲杯

第17节 温格和旺热

进入《体育竞报》国际足球编辑部匆匆十数日,贾秋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特别培训,更没有参加过号称是团队建设利器的拓展训练,然而他认为于亚东给他上的这堂译名课,胜过世间一切假模假式的团队建设。

玩两个不知所谓游戏,同事之间就能做到信任了?就能把后背留给同伴了?对公司就油然而生一股归属感了?传说中团队中普遍存在的5项机能障碍缺乏信任、逃避责任、惧怕冲突、缺少投入、无视结果就能一一攻克了?贾秋明只想说一句,扯淡!在这个遍地都是奥斯卡级演员的时代,在这个从小就要学习领会各种精神、写出花团锦簇道德文章的和谐社会,如果真能如此轻松就能扫清5大障碍,只能说这家公司招来的都是一群怎样耿直的——二百五员工啊!脑细胞也实在太少了吧?怕是都能赶上巴洛特利了。传说中,巴洛特利有1个脑细胞,结果这个脑细胞还死了,请问是怎么死的呢?答案是,孤独死的。

然而,于亚东这堂译名课一上完,贾秋明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biu的一声就树立起来了。道理很简单,只要我坚持使用标准译名,逼格就能完爆业内99.99%的编辑记者,自豪感怎能不爆表?至于集体荣誉感,恐怕全中国只能找出这么一家坚持使用标准译名的媒体,甚至即便《体育竞报》内部,也只有国际足球部这么一个小集体能做到,集体荣誉感如何不爆棚?

可惜的是,于亚东介绍称除了那些新老历史遗留问题,国际部在译名上还做出过不少屈服让步。比如法布雷加斯,因为放弃了Cesc的称呼,于是只能随大流将错就错。比如法布雷加斯在阿森纳的恩师温格,Wenger这个姓氏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译法,最不可能套用在教授身上的译法便是温格。

阿尔塞纳·温格1949年10月出生在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首府斯特拉斯堡,是家中第3个孩子。阿尔萨斯地区历史上原是德语区,属神圣罗马帝国(疆域包括日后普鲁士、奥匈帝国等地),1648年30年战争结束后被割让给法国,当地居民长期抵制法国统治者强加给他们的语言与习俗。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后,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被法国割让给普鲁士(德国前身),一战结束后重回法国管辖,二战初期又被纳粹德国占领。与很多阿尔萨斯的青壮年一样,二战中,阿尔塞纳的父亲阿方斯·温格被德军强征入伍,1944年10月,24岁的阿方斯被派上东线与苏联作战。

二战后,阿尔萨斯和洛林重归法国,温格一家搬到斯特拉斯堡西南10英里外的小镇杜皮格海姆,阿方斯夫妇开了一家汽车配件店和一家酒吧,罕有时间照顾阿尔塞纳,好在小镇类似集体社区,人人都会照顾别人的孩子。直到6岁上学前,阿尔塞纳说的都是阿尔萨斯当地的德语方言,他最初在一所天主教会建立的学校读书,由于天资聪颖成绩拔尖,被一所条件较好的学校接收。当时是村队领队的阿方斯透露,阿尔塞纳6岁左右就对足球产生兴趣,他带儿子去德国看球,阿尔塞纳喜欢上了门兴格拉德巴赫。阿尔萨斯地区宗教信仰强烈,阿尔塞纳和小伙伴往往要先征求神父批准他们不做晚祷告,从而有时间去踢球。温格从小掌握德语和法语,之后又学习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他的性格也与幼年的经历有关,融合了法国人的理想主义和德国人的一丝不苟、钻牛角尖,这在他执教阿森纳后期体现得尤为明显。

从阿尔萨斯地区的历史轨迹和温格的成长轨迹来看,将Wenger按照德语或是法语发音来翻译都有道理。这个姓氏在德语、匈牙利语、瑞典语中译作文格尔,在法语中译作旺热,温格则是英语译法,也是和阿森纳主帅最不沾边的译法。《体育竞报》原本是将Wenger译作旺热,奈何全国独此一家,最终向暴民屈服改作温格。于亚东开玩笑说,自打《体育竞报》改了译名,旺热就既不旺、也不热了,阿森纳从此无冠,至今已7年。

除了阿森纳主帅,在前阿森纳中卫、科特迪瓦人科洛·图雷的译名上,《体育竞报》也屈服了。Toure是一个典型的非洲姓氏,在科特迪瓦、塞内加尔、几内亚、马里、布基纳法索等当地语言中都译作杜尔,即便是按照葡萄牙语或是芬兰语来翻译,也应译作托雷,嗯,就是托雷安答的托雷。与其拼写相似的法语姓氏Touret、Tourez倒是都译作图雷,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反正于亚东强烈怀疑不是,因为别家媒体根本不会去查字典——总之Toure也被普遍翻译成了图雷。最终《体育竞报》像在温格译名上一样再次屈服,连带着科洛·图雷的弟弟一起改姓,这便是如今在曼城叱咤风云的亚亚·图雷。


如果贾秋明知道,4年之后,《体育竞报》在另一位非洲巨星的译名上再次向暴民屈服,而且如果说Toure译作图雷还有迹可循,那么4年后则是向极度无厘头的译名让步,不知他会作何感想,会不会从心底里涌出一股无力感:专业媒体和专业媒体人已经彻底走向黄昏,走进历史的垃圾堆,因为世界已经彻彻底底进入了暴民的时代!各种国际足球类APP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哪怕与网络媒体相比,他们也更强调成本低廉,连毛里和阿毛里都分不清楚,谁还管你译名该不该有标准?老子想怎么译就怎么译!一篇稿件就给老子5块钱,还指望老子给你查字典?梦吧你!老子连字典长啥样都没见过!老子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字典”两个字!甚至老子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字!如果说网络媒体底线再低也还终归有底线可言,新生宠儿APP们根本是拿树皮当脸皮,居然会拿自己犯过的泼天大错当做营销手段,真个叫做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遇到有人质疑,还会大言不惭来上一句:“你没犯过错?这一篇就不能翻过去了是吧?”

4年后那个让《体育竞报》再次让步,让国际足球部所有编辑对螳臂当车感到深深无力的巨星译名,叫做波巴,或者用暴民们熟悉的翻法,叫做博格巴。非洲姓氏中有很多辅音在其他辅音前不发音,比如在昆汀·塔伦蒂诺(其实这也是误译,标准译名是昆廷·塔兰蒂诺,不过影视圈实在是太难看到标准译名了,见怪不怪就好)名作《被解救的姜戈》中,姜戈(Django)在自报家门时,就说了句“d不发音”。gb在一起基本上g不会发音,比如意大利国脚、尼日利亚裔中卫奥邦纳(Ogbonna),再比如图雷兄弟的科特迪瓦同乡德罗巴(Drogba)。波巴虽然是法国国脚,可他父母都是几内亚人,一对双胞胎哥哥都是几内亚国脚,自然还得遵照非洲译名的规则,何况Pogba和Drogba长得这么像,怎么不见人把德罗巴翻成德罗格巴?最最让人不能忍的是,就算无知暴民要把那个g翻出来,可po译作波、bo译作博是常识吧?那也应该是波格巴啊,怎么就成了博格巴?这个译名错得比达纳拉赫还要离谱百倍,怎么就能推广开来呢?到底是这届媒体人不行,还是这届球迷乃至这届年轻人不行?


点击下方关键词“赌球大革命”,阅读小说全部章节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