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旅程不负生活 突破自我极限踏雪破冰北疆追梦

记者杨波报道
七个喜爱自驾旅行、喜爱登山滑雪冒险的伙伴结伴,从乌鲁木齐出发,驾驶全新奥迪A4 allroad quattro前行1000公里,来到中国的最西北,尝试完成攀登喀纳斯地区一座垂直高差超过2000米的雪峰并滑雪下山的梦想。和他们同行的,还会有当地最出色的遵循古老毛皮木板滑雪传统的原住民。
12月4日,夜里9点半,从布尔津前往白哈巴,距离白哈巴村还有十多公里的地方,我们又一次陷车。雪下得正紧,这一带是风口,大风裹挟着冰雪,将路面遮盖得严严实实,有的地方积雪厚达一两米,不是雪地履带车绝难通过。事实上,我们前方不远,一辆当地的大卡车也同样困在深雪里。
不等领头的蒋哥招呼,我们几个人已经冲下来,借着汽车的灯光,挥舞着雪铲,和同样被困的哈萨克族老乡一起,开始铲雪开路劳动。摄像师李爽边拍摄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边感慨说:“我就知道,跟着杨波,就不会有轻松的活动。”另外一位摄像师苏荣钦顺口接茬,“那是,没有困难也要创造困难上。”
两年前的未遂冒险
拍摄这部关于北疆粉雪探索纪录片的想法来源于两年前的一次未遂冒险。
2014年3月,我和几个喜爱野雪的朋友结伴来到阿勒泰禾木,在这个中国最西北角落的小村子,发现这边的山民还保持着古老的毛皮木板滑雪传统,我们邀请当地最好的滑雪者和我们一起攀登附近一座陡峭的雪峰。结果因为低估了山峰的高度,以为顶多1000米的垂直高差,临近天黑时爬升到了1000米高差的位置,居然才是山腰,后面线路更为陡峭。我们缺乏时间,缺乏装备,只能悻悻然下撤。但对这段满是壮美风光的冰雪之路、有着极限滑雪线路的雪山、古老的毛皮滑雪传统之地从此念念不忘。
后来机缘巧合,我们的客户奥迪想让他们兼具同级最强全路况驾驶性能和奥迪顶级科技的A4 allroad quattro接受这段壮观冰雪路的严酷考验,可能对古老传统的滑雪者和现代登山者结组从雪山上滑雪而下的冒险探索也有兴趣,愿意出面赞助这次纪录片拍摄,冒险旅行遂得以成行。
菁英荟萃装备精良
任何一次登山滑雪都不会是轻松的事情,加上严肃的拍摄任务,还有航拍计划,使得活动准备比过去任何一次冒险都要繁琐麻烦。找到合适的人是关键,为此我特意把过去久经考验的老搭档们从万里迢迢之地召回。李爽和周鹏夫妇本来在希腊海岛攀岩度假,紧赶慢赶包船搭机辗转回到北京。阮任艺从福建赶过来。刘洪涛从哈尔滨直接飞赴乌鲁木齐汇合。蒋秋林则是特意从北屯开一天车到乌鲁木齐接上我们。
说起来,这里面的每一个都不是普通人:
苏荣钦作为导演和摄像师,曾经获得2014年金犀牛最佳影像奖和班夫电影节的奖项;作为攀登者,首登了央莫龙、半脊峰、大雪塘、九海子等山峰;他还是党结真拉、勒多曼因等诸多山峰的中国首登者;
自由登山者周鹏是The North Face、始祖鸟、Black Diamond等知名品牌的赞助运动员;曾获得亚洲金冰镐奖,这是亚洲攀登成就的最高奖项,可以说,他是我们这次登山的重要保障;
有新疆越野王之称的蒋秋林拿过两届环塔拉力赛总冠军,这是中国拉力赛事的最高奖项;在驾车探险方面独树一帜,数次无后援成功穿越新疆无人区、塔克拉玛干沙漠等险地。他是我们这次冰雪驾驶的信心所在;
阮任艺是我们航拍摄影师,过去负责过包括闽江全程漂流等多个项目的航拍任务,此行各种壮观的鸟瞰场景都得仰赖于他;
李爽是这中间唯一的女性,但绝对无法小视,她同时是杰出的女性攀登者和纪录片导演;在攀登和纪录片拍摄领域均获得过系列重要奖项,包括2011年金犀牛最佳户外影片、亚洲金冰镐奖提名等;
金融地产管理人士刘洪涛是国家一级登山运动员,雪龄23年;滑雪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数次到高海拔雪山进行登山滑雪;近些年,也屡屡在竞技滑雪比赛中取得好名次;
我作为组织者,除了谈客户,发起这样的冒险拍摄活动,本身也是登山滑雪好手,有过国内众多六七千级别雪山的登山滑雪经历和多个首登首滑纪录。
有种说法,说找到关键的人,事情就成功了一半。话虽这么说,余下的准备工作一点儿都不轻松。登山装备、滑雪装备、拍摄器材、航拍器材、冰雪驾驶准备,当所有物资打包停当,整个堆成了一座小山。光是昂贵的最新款Black Diamond雪崩气囊背包,估计整个中国也就七八个,此行就收集了五个。最后在机场托运时,被恶狠狠征收了一大笔超重费。虽然心疼,但为了安全和拍摄,那也必须得交。
温泉美景无暇顾及
乌鲁木齐机场,蒋秋林接上我们,未做停留,直接驱车出发,前往200公里外的五彩湾住下,招待我们去享受当地闻名的古海温泉,以尽新疆地主之谊。这处温泉颇为奇特,水温滚烫不说,还又咸又苦,比真正的海水还要咸涩几分。据说这处地方以前就是海洋,后来抬升成陆地,在地下残存的海水如今成为温泉喷涌出来,由此得名“古海温泉”。温泉外围修了一道平齐水面的围挡,围挡之内是热水,外面是冰凉的游泳池,泡得额头冒汗之际跳入冰水游上一圈,通体舒泰。这很可能是我们此行最后一天的享受了,接下来,将是在冰天雪地里摸爬滚打的两周。
12月4日,美丽的冰雪小城阿勒泰,我们却无暇停留,今天的目标是白哈巴。地图上的距离虽只有270多公里,但离开哈巴河县城后就马上进入山区,一路冰雪密布,能否在天黑尽之前赶到这座西北第一村我们毫无把握。事实也是如此,半途收到天气预报,说阿勒泰地区今晚将普降暴雪。但就在下午,我们就已经遇上了大雪,纷纷扬扬的雪花打在车窗上。
进山之后,一路爬升,积雪也越来越厚。我们的A4 allroad得益于奥迪独有的quattro四驱系统,等同于SUV的底盘高度,加上宽大的雪地胎,对付这些还挺轻松。但路上的其他一些车辆就不一样了,对于这场突然袭来的暴雪并无周全准备。在第一个山隘口,我们已经出手救助了受困的一辆皮卡和一辆运牛羊的货车。
山隘口往往是容易被困的地方,大风把各处积雪都吹来堆积起来,开车一不留神陷入雪坑就难以动弹,只能挖雪推车甚至拖车才能脱困。我们本来计划用在雪崩救援的雪铲此刻派上了用场,三四把雪铲上下飞舞,很快能清除出一条脱困路。
当地的哈萨克和蒙古族老乡很有意思,对于堵车陷车都很习以为常,狭窄的路上往往没有错车的余地,一辆车受困,所有的车都动弹不得,也不会有人抱怨,大家一起动手,齐心协力帮助脱困。
一路上就这样走走停停,等最后赶到白哈巴村的叶尔兰家住下时,已经是夜里十一点。叶尔兰家是蒙古族,早已按照蒙古族的礼仪准备好丰盛的牛羊肉招待我们。吃过这顿深夜的晚餐,带着疲惫和满足,沉沉睡去。
积雪过厚被迫留宿
12月5日,在白哈巴稍作停留拍摄,吃过中饭后上路,目标禾木。这一路上很有意思,A4 allroad有着轿车一般的流线外形,平整路面上为更好的高速性能和稳定性,底盘通常也会降低,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轿车,路上遇到很多山民,看到我们的车出现整个难以置信。不止山民,偶遇一辆摄影爱好者的车,她说她们家开的换的全是奥迪,整个一个奥迪世家。对我们这辆从未见过的新款充满好奇(那是,遇见我们的这天都还没正式上市呢),也相当诧异我们能把这辆车开到这样的冰雪深山。
昨晚的暴雪,使得山路变得格外艰险。我们走的这条进山路不是正式的旅游线路,只是当地山民冬季偶尔的出山路,不会有及时的维护。路上积雪极厚,我们的车即使用上底盘抬升功能,也难免会陷入结实的深雪,整个车轮悬空,丧失驱动能力,这时候只有全体下车,人人一把雪铲,铲出一条雪路,相互拖拽脱困。速度比昨天还慢上许多,等赶到四十公里外的喀纳斯时,已经是夜里八点,时速才六公里,几乎和走路没差别。如果还想继续赶110公里山路到禾木,天知道路上会发生什么?果断放弃,就在喀纳斯住下。
入住时,酒店的大爷背着手,满脸狐疑看着我们的车,忍不住问开车的李爽,“你们怎么开过来的?”李爽回答,“很愉快地开过来的。”大爷一愣,反应过来,头摇得像拨浪鼓,“不可能愉快。”车上的我们都笑了。
深夜传来消息,因为这场暴雪,喀纳斯到禾木的路上发生雪崩,路断了,有一些车被困在路上,这些被困的人只能守在车上熬过这个雪夜了。明天会不会修通?我们能不能赶到禾木开始登山滑雪探索?一切都还是未知数。希望这辆完美融合了强悍越野能力和长途旅行舒适性的奥迪A4 allroad quattro,能一路伴随我们顺利完成这次北疆追梦之旅。
挑战未启先遇故友
第二天(12月6日)上午,蒋大哥的当地朋友打来电话,他是昨夜被困喀纳斯禾木路段的人之一,说昨晚雪崩阻断道路,一时无法挖开,被困的几十人就近转移到附近的牧民家。当天夜里景区管委会就派出了除雪车疏通道路,这段路因为已经属于景区,自去年开始尝试开放冬季旅游以来,尽管现在冬季游人仍然寥寥无几,但也必须保证道路随时畅通,下半夜就打通了阻断的道路。
听到消息,我们也长舒一口气,如果还是像昨夜的路况,剩下150公里,天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开到禾木。吃过早饭上路,除雪机清理过的路面果然好开许多,主要是路上积雪都大体铲除,剩下都是坚实的冰雪面,不至于陷入深雪坑受困。经过积雪山口,即昨夜雪崩之处,两侧的雪墙足有两三米高,数十米长,可以想见,没有钢铁怪兽般的除雪车助力,光凭人力,挖通这般规模的雪路恐怕得猴年马月。
饶是路面经过清理,我们还是经历了两次陷车,主要是少数地段过于光滑,掉入车辙外的雪坑,轮胎无从受力。还好大家早已经验十足,一起动手,几把雪铲上下翻飞,很快脱困。这场大雪规模不小,后来看到新闻报道,说进入12月以来,仅仅上旬,阿勒泰哈巴河县降雪量就达45厘米,达到20年来极值。
下午六点,远远望见一排雪山,山形俊秀,白雪皑皑,落日余晖下蔚为壮观,最高的山头即是我们将要攀爬的麦盖提峰。禾木,我们来了。
一行人正在禾木山庄前准备入住,堆积如山的行李和滑雪器材吸引了好些好奇的当地人,人群里冒出一位脸色黝黑、有着憨厚笑容的中年汉子,上前和我们打招呼,“你们好!”定睛一看,这不是玛力琴吗?赶紧来个热烈拥抱。
两年前,我们曾一起攀登村前的雪山,一起滑雪下山。阿苏因为长期野外工作,被晒得一脸黝黑,更是被大家笑言是玛力琴的兄弟。女司机李爽也过去打招呼,“还记得我吗?那年在岗什卡比赛,你一下子就超过了我。”玛力琴憨厚地笑道,记得记得,那是那是。一旁的我暗暗佩服李爽,这跟人套近乎的能力太强了,要跑过去跟人说,“那年比赛,我一下子超过了你。”人心里肯定想,谁认识你啊?
说起图瓦人玛力琴,可是禾木,乃至阿勒泰的传奇人物。他从小跟着父亲学习滑雪狩猎,习得一身好武艺。后来政府不让狩猎了,滑雪技术没了用武之地,但他天性爱玩,自己闲不住,还是会踩着毛皮木头雪板攀爬附近雪山,享受滑雪的刺激与乐趣。再后来这儿的古老滑雪传统被外面世界发现,没有了狩猎,但滑雪比赛多了起来,玛力琴从村里、乡上、市里,一直到亚洲滑雪登山锦标赛,一路拿冠军,威名远扬。甚至被邀请到遥远的北欧参与古老滑雪交流,那边也是一处古老滑雪的起源地,老外们对这位来自异乡的古老滑雪者同样充满好奇。
除了滑雪,玛力琴颇为多才多艺。各种精巧的木匠活,自己的木头大房子就是他一手盖起来的,女儿和儿子的木头小雪板也是他自个儿一手打磨,做得异常精巧可爱,惹得李爽止不住想横刀夺爱买下来,可是人家就是不卖。喜欢摄影和摄像,平时爬山滑雪经常在配合的长棒顶端装一个GoPro运动摄像机,录下自己的精彩瞬间。林间锯木时,还时不时来段劳动场景的视频拍摄。半夜我们都睡下之时,他还会爬起来用自己的微单相机拍些漂亮的星空美照。喜欢骑马,经常在我们的镜头前,策马奔驰在深粉雪中,惹得我们连声叫好。也喜欢驾驶,他自己有一辆越野车,对我们开过来的A4 allroad充满好奇,这也正常,这款车外形相当出众,一路上引得无数人注目。
玛力琴先是觉得这样轿车流畅外形的新车能从喀纳斯大环线的西线开进来不可思议。不过当他尝试坐进来自己感受一番后,也就理解了。毕竟quattro四驱技术、类似SUV的底盘高度、宽大的雪地胎这三项组合起来冰雪越野能力不容小视。
呆在禾木闲暇之余,我们开着A4 allroad在村子周围四处探索,拜访当地的老猎人、制作古老毛皮雪板的手艺人,以及图瓦特有的呼麦歌唱者,记录下这些有意思的人和他们的故事。连续这么多天的大雪,村子里以往的小路早就淹没在厚雪之下,只有少数两条主干道被人走车压压出相对结实的硬冰雪。在这种道路上开车得格外小心,循着两条压实的车辙开,一旦偏离滑入道外的深雪坑,就得铲雪脱困了。
禾木村分为上下两个台地,上下台地之间是一段二十来米的冰雪斜坡连接,普通车对这样的冰雪坡往往望而生畏,我们的A4 allroad得益于强劲的四驱和极佳的抓地力,上下倒是毫不费力。不过还是有一个小小的驾驶技巧,这种好车上都带有ESC这样的稳定控制系统,尽量避免车辆失控,但在冰雪路面上临时关闭这项功能会有助于增强驱动力和爬坡能力。A4 allroad中控台上有这样的按键可以很方便取消,也可以随时恢复,两种状态切换自如,给我们在不同路况下的驾驶带来极大的便利。
放弃北侧三线选一
麦盖提峰海拔虽然只有3150米,但并不容易攀登。山脚的禾木村海拔只有1000米出头,导致垂直落差超过2000米,攀登路线漫长,有登山滑雪经验的知道,在深雪里爬升如此距离意味着什么。村子里能直接看到的其实并非主峰,主峰还藏在好几个山头后,连接这些山头的是陡峭的刃脊,一个不慎,可能跌落数百米上千米。
正因为如此,攀登队长周鹏尽管曾拿过亚洲攀登最高荣誉亚洲金冰镐奖,尽管他曾开创过幺妹峰新线路、爬过嘉子峰等众多极具技术难度的山峰,面对这样一座“小山峰”仍然拿出了足够的重视,借助Google Earth,结合我们此前的攀登经历,绘制出了三条详细的线路。第一条是以禾木村为基地,沿西南山脊依次登顶三座卫峰,走卫峰主峰间的刃脊最后抵达主峰。第二条是沿禾木河上行12公里到两河口,走主峰南侧的雪槽上升至卫峰三,再走一段刃脊到主峰。第三条则是沿禾木河及支流上行20公里,绕至主峰东侧,走东山脊直接到主峰。
这三条线路都集中在南侧一面,北侧线路没有考虑,一个是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没有人烟的无人区,补给困难,再则山峰北面都是陡峭的岩壁,攀爬极为困难,滑雪更是别想。三条线路各有优劣,第一条好处是线路清楚,禾木村为基地便于运输和拍摄,但路线最为漫长,刃脊上行走上上下下消耗体力不说,风险也极大。第三条路线的距离也不近,两河口之后的8公里沿河深雪冬季从未有人走过,山脊线路最后数百米高差从卫星地图上看相当陡峭,我们穿着登山滑雪器材可能难以通过。
第二条线路的好处是攀登距离最短,两河口有两户人家,可以作为登山大本营,轻装前进,大大减轻负担。坏处,或者说风险,来源于雪崩。前面大半段在雪槽里爬升,而雪槽是天然的雪崩通道,一旦遭遇雪崩,巨量的流雪倾泻而下,我们这支冒险队纵然人人配备雪崩三件套和更先进的气囊背包,也存在被一锅端的巨大风险。玛力琴说他几年前沿这条雪槽攀登到2100米的位置,感觉路线还行。我们七人商量,决定先把这条线路定为优先选择,明天组织马队抵近进行侦察。
探路不负冰雪仙境
12月8日上午,我们的马队浩浩荡荡出发了。玛力琴骑着他的高头大马领路,余下四辆雪爬依次跟随,还有一条叫邦布的土狗,它执意跟着主人森格力塔加入我们这支冒险小队。路上雪深的地方,连它的脑袋都淹没在雪里,蹦蹦跳跳在雪地里前行,模样滑稽,一路成为大家的开心果,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沿禾木河上行的道路入冬以来从未有人走过,一出村,到处都是没过大腿甚至到腰的深雪,夏天的小路全部隐没于积雪之下,幸好马儿有找路的天分,它们能神奇地走在看不见的路上。这种雪爬是当地特有的交通工具,和狗拉雪橇有点类似,只是更大一些,一名马夫驾驶,可以挤下两名乘客。
深雪里领头开路极为耗费体力,对马儿也是如此,四辆雪爬轮流上前领路,最后一段上坡和沟槽路段,马儿走得艰难,我们干脆换上登山滑雪板,开始徒步前进。这一段也是最美的地段,禾木河蜿蜒穿过雪原,因为水量颇大,落差也不小,冬季仍未封冻,水面上水汽氤氲。森林里到处是参天大树,还有鸟雀鸣叫,恍惚间,就感觉行走在仙境。周鹏和李爽大呼值得,他俩从遥远的希腊海岛赶回来,一直担心这地风景不够美,值不回机票。
抵达两河口,大家卸下行装,简单休息之后开始攀爬侦察。几名马夫过去是猎人,也是滑雪的好手,也乘兴加入队伍一起攀爬,路上还顺便给我们演示了如何在大雪森林里追踪猎物。似乎中间有人还是五年前带领美国国家地理探险队伍的一员,他们那年幸运在禾木的森林里追踪到了一头大个头的马鹿,并设法套住拍照留念,当然最后还是放了。我们没那么幸运,不过一路也见着了各种动物的蹄印,这里自从禁猎之后,广阔的山林就成为它们的天堂。
沿着森林中的小径和雪槽垂直爬升了300米之后,因为天色已晚,加上雾气弥漫,我们中止了侦察。从这一路上来看,积雪相当厚,以粉雪为主,还没有雪层分层现象(如果雪层有明显分层,不同雪层之间的摩擦力偏小,容易整体滑落形成威力巨大的板状雪崩),这一段线路基本在森林里,雪崩风险不大。根据玛力琴的描述,后面在雪槽的线路如果也是这样的粉雪,那还是可以尝试攀登的。
两天时间,我们陆续将装备运到了两河口,这里的恩德尔家成为我们的登山大本营,并抽空对周围环境作了更多侦察。
进入雪槽暗含危险
12月10日,正式攀登开始的一天。鉴于2000米的垂直高差,深雪中搬运物资和建立营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制订了一个稍微激进的计划,准备凌晨6点就出发,用10个小时轻装完成攀爬,两小时下降,在天黑前回到营地。过去我们这个小团队干过多次类似的快速攀登,譬如一天完成海拔7034米的西藏卓木拉日康未登峰的首登首滑,两天完成海拔7546米的新疆慕士塔格峰的滑雪跨越等等,这次倘若顺利,一天完成2000米的垂直高差爬升和滑降也不是没有可能。
一大早,恩德尔一家人就为我们准备好了热茶和早餐,匆忙吃过,就此出发。新疆时间比北京早了两个钟头,这会儿相当于北京的凌晨四点,还带着点困意,不过一出门,雪花打在脸上,立马清醒过来。和过去这么多天一样,照例下着大雪,我们打着头灯,排成一列,在风雪中艰难前行。玛力琴和他的伙伴合尼泰在前开路,16岁的恩德尔征得父亲同意,执意跟随我们爬一段,我们拗不过,只得答应,不过要求他半途必须下撤,这点他倒是没意见。
玛力琴他们的毛皮木头滑雪板比我们的雪板更适合爬升,这种雪板采用轻巧的阴白杨制成,用牛皮绳索将高帮鞋固定在木板上,木板下方覆盖以动物毛皮(以最容易获取的马皮居多,其中马腿毛的防滑性能相当出色),整体重量比我们所用的现代滑雪板一整套装备轻便很多,而且防滑性能也强不少,30度的斜坡上,我们的雪板止不住打滑,他们却能稳步前进,所以即使在深雪里开路相当耗费体力,这三位图瓦人的速度也还是比我们更快,爬升一段得等我们一小会儿。
爬升的感觉不太好,倒不是体力,团队里每个人每个人都状态正好。而是雪质,过去这一周时间里几乎每天都是大雪,整个山野堆积了厚厚一层雪,昨夜气温突然回升了好几度,导致前些天的粉雪突然变成了粘稠的湿雪,前行时一脚踩上去,附近的雪成块连带着跌落。森林里还好,有大树的庇佑,不太担心雪崩危险。爬升了300米之后进入雪槽,雪崩成为现实的威胁,无边的黑夜和大雪中又难以预判,周鹏的脸色变得凝重。他说了他的担心,我能理解。三年前他和李爽、赵兴政三人在西藏一处无名峰卷入规模巨大的雪崩,在雪浪中翻滚,丢了一些装备,但侥幸活出生天,他对雪崩危险变得更敏感。活动开始时他听说我这边少了一个雪崩气囊背包,几乎方寸大乱,连问那没背气囊背包的人怎么办?我赶紧又新找了一个新的。可怜全中国也就八九个这种最先进的雪崩背包,这次活动我几乎都收罗齐了。
带着对雪崩的担忧,我们又勉力往上爬了100米,天色仍然很黑,新疆9点才会天亮。玛力琴和合尼泰也有同样的担心,我们一合计,黑夜中难以观察形势,不如就近拐入附近的松林中休息等天亮再说。
松林中,几位图瓦人在深雪里迅速升起一堆火,围着火堆,我们讨论起此后攀登的各种可能。周鹏、李爽倾向于下撤,我和刘洪涛倾向于继续上爬,还有几位是骑墙派。一个多小时后,天亮了,雪也停了,我们沿着雪槽边缘又继续往上攀爬了50米落差,周鹏、李爽觉得已经到了危险阈值,不愿再上。我作为冒险活动发起人征询了每个人的意见,于是安排周鹏、李爽和恩德尔三人返回火堆等待天彻底放亮后下滑回大本营。余下几人继续边观察边攀登。
安全为上放弃登顶
雪槽往上宽度迅速收窄到二三十米,坡度越发陡峭,逼近四十度的样子,有些汇入的小雪槽看起来坡度更为陡峭,这正是雪崩易发的坡度。因为变得格外陡峭,图瓦人的毛皮雪板也难以直接向上,玛力琴、合尼泰两人也开始走之字形斜切着上升,我、阿苏、刘洪涛三人紧随其后,跟得有点吃力,因为他们的毛皮雪板勉强能爬的坡度,我们这种现代雪板却是止不住倒退下滑,往往只能开辟一条新路,这会增加雪崩风险。
在一处小雪槽与我们这条主雪槽交汇处,走前的玛力琴抬头望上方,低声呼叫一声,“雪崩!”忙不迭掉头后退,惊慌之下,毛皮雪板都掉了也顾不得捡起。合尼泰和我来不及踩着雪板掉头,赶紧直接后退着往山崖边躲避。几个雪球迅速从我们身边滚落,我们在山崖后躲避了一会儿,没有更多流雪下来,探出头望去,是小雪槽里的岩石上崩落了一团雪,幸运的是没有引发更多的雪层滚落。
此景此景,让曾经在八千米雪山上经历雪崩拍打的阿苏感觉到不祥,低声对我说,“我不能再往上了。我觉得你也不能了。”
玛力琴和合尼泰也有惊惧之意,我估计我要坚持再往上,两人估计也能再陪我一段,但显然我做不出勉强他人的事,还有,我自己其实也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只是对于危险敏感的阈值比阿苏、周鹏、李爽高一点点而已。
罢了,这种将近一周连下的大雪,怎么也得等上三天自然沉降之后才能算得上稍微安全。登山滑雪固然刺激,但要是冒太大的生命危险那肯定不值得。我长叹一声,对着几人说,撤吧。
一旦摆脱了雪崩笼罩的阴影,下滑的路上倒是格外欢快,上山路上我们早就看好几处绝佳的陡崖和蘑菇地形,一路蹦跳着就冲下了林间陡坡。转入下滑模式,现代雪板显然比古老的毛皮雪板有着更强的控制力和更快的速度,不过,玛力琴和合尼泰用他们熟练的经验弥补了不足,依然能快速跟上我们的脚步,借助随身携带的长木棒也能转弯,木棒拉出来的雪烟似乎更为漂亮。
600米的高差,如果不是因为拍摄花费了不少时间,我们简直可以在几分钟内迅速回到大本营。这也是登山滑雪的刺激与魅力,对一个熟练的滑雪高手,在攀登时几乎不用给下撤留出时间,意味着关门时间可以大大推后,一天里能够爬升的高差大大增加,很多雪山都可以追求一天内的快速完攀和滑雪下山。面对轻微沮丧的我们,摄像师安慰说,尽管没能登顶,但这一路上用无人机航拍下了很多漂亮的攀登和滑雪镜头,纪录片里会很好看。
好吧,暂且接受这样的安慰。禾木,我们会再来。麦盖提,我们会再来。
尽情享受驾驶乐趣
随后的旅途也是异常轻松快乐。从禾木经布尔津到阿勒泰还有270公里,中间仍有大段的冰雪路段,不过这条喀纳斯大环线的东线属于景区线路,维护得不错,除雪机经常出动,将积雪清理到路边形成一道厚厚的雪墙,余下的都是压实的冰雪。经历过西线山区令人胆颤的冰雪山路之后,这种路况对我们的A4 allroad完全小菜一碟,强悍的quattro四驱,配合宽大的雪地胎,将驾驶模式切换至offroad模式,牢固的抓地感似乎直接传递到方向盘,让驾驶者信心十足,根本不用担心失控打滑的问题。
离开阿勒泰,前往乌鲁木齐。这余下的路段基本没有冰雪,为了体验A4 allroad在铺装路面上的表现,我们将雪地胎更换为公路胎,2.0T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强劲动力在这一刻表现得淋漓尽致,轻松一踩油门,速度立即提升,几乎感觉不到常见的迟滞。官方的数据表明,这款车从零公里加速到百公里的时速只需要6.1秒,简直就是性能车的表现。这点让我们在高速公路上超车变得异常便捷。如果你是个激烈风格的驾驶者,还可以将电子档把选择在运动模式,驾驶模式调整成动态,或者更激进的自定义模式,配合方便的手动拨片加减挡,一路上见车超车,简直无敌了。除了一路上我们最常用的越野模式和动态模式,还有经济模式、舒适模式、自动模式和个性模式可供选择,高速路上则通常选择舒适模式,这种模式下开车是种享受。
公路旅行是A4 allroad最擅长的领域,此前阿勒泰山区布满厚厚冰雪的山路虽然也能胜任,但其实这不是它的真正用武之地。在路况良好的路面上,A4 allroad仿佛如鱼得水,等同于轿车的车身高度,修长的流线外形,在某些没有速度限制的路段,即使跑到180公里的时速,方向操控也异常平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车内隔音效果极佳,在一百五六十的时速下,也保持相当的安静,加上敏捷的提速,以致于驾驶者不得不经常提醒自己,注意控制速度。
宽敞规整的后备箱空间是另一个十足的优点,特别适合旅行爱好者。我们从阿勒泰返回乌鲁木齐,四个人的各种大包小包居然轻松容纳下。这款车的正常储物空间多达505升,如果物品再多,还有终极杀器,放到后排座椅,整个后备箱容积扩展到令人吃惊的1510升。如果还想装载更多物品,车顶有现成的车顶架框架,可以将雪板、驮包等大件物品搁在上方。
旅行车在国外有着广阔的市场,但在国内因为进入时间晚,大部分份额直接被SUV车型覆盖,还只是一个小众市场。从我们这趟18天、5000公里的旅程来看,像A4 allroad这样出色的旅行车,其实大有可为。可以说,90%,甚至95%的SUV车主,绝大部分时间开车在城市里、普通公路上,偶尔走一点野路,他们更应该选择这样的旅行车,与同级轿车同样出色甚至更棒的铺装公路表现、宽敞的后备箱空间、轻度甚至中等程度的越野性能,这才是最实用、更适合他们的车型。这和滑雪爱好者一样,不同场合不同用途选择不同的滑雪板。适合公路驾驶的轿车对应适合雪场雪道滑行的雪道板,SUV、硬派越野车对应为追逐粉雪野雪而生的大宽板,A4 allroad这样的旅行车则对应滑雪板中的All Mountain全地形类型,既能在雪道上驰骋自如,又能轻松应对道外的野雪,是多数人的最适合选择。
我想,我的下一辆车会是A4 allroad这样的旅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