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温格廿一载枪缘 他是古风的唯一代表

林良锋03-27 11:37

温格是否续约,充斥国际比赛日前夕的热门话题。媒体、球迷纠结于他该不该让贤?他能不能再现执教阿森纳头十年的才华?如何评价他在阿森纳二十多年的成就和地位。温格是当今足坛在位时间最长的主教练,在弗格森退休后的近四年里,温格是欧洲顶级主流联赛中,唯一在位超过二十年的主教练。这个事实算不算成就另说,归到现象则毫无争议。温格可能摘取锦标大大落后于某些同行,却是古风的唯一代表。也多亏了在英格兰,在阿森纳,温格能规避成绩欠佳的职业风险,屹立不倒。在职业寿命越来越短的职业足坛,温格是唯一的例外。

教练一词,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权限和内涵不同。从一个多世纪前职业联赛起步,英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对这个角色的认知和理解就有本质区别。英国人并没有专职教练的概念,组织比赛,监督训练和招募球员,可以是一个人全权负责,也可以分工协调。职业俱乐部中,负责日常运作的人,最早只有秘书的头衔,随着比赛走向正轨,管理越来越复杂,需要的专业知识越来越多。之前忙前忙后的秘书,逐渐被升格为“经理”,成为董事会之下,掌管俱乐部运营的头面人物。国内接触到这个概念,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英超直播日益普及的时候。港媒一直使用“领队”一词,对比国内足坛使用这个概念,也有本质区别。

国内足坛对“领队”的理解,源自五十年代苏联足球的影响,苏联足坛对“领队”的理解,又来自中欧多瑙河流派,协会足球流传到欧洲,首先在奥地利、荷兰、丹麦和匈牙利等国扎根。这项运动落地之日便是知识分子和上流社会的业余爱好,但在英国,足球一离开公学就成为工人阶级的消闲活动。教练的概念就此分流,在大陆,教练是有专业知识的菁英人士,很多人家境殷实甚至是上流社会一员,他们并不负责俱乐部的行政和财务,更专注于训练和比赛;在英国,一开始是没有“教练”这个角色的,训练也许有专人负责,但没有头衔,甚至上场的阵容都是董事会指定,或者由全队内部决定。时间一长,这个职责转嫁给“秘书”,“秘书”升格为“领队”。

海峡两岸对教练的要求和期望区别很大。在欧洲大陆,俱乐部或国家队视教练为技术专才,成绩和任期挂钩,训练不到位,成绩出不来,一定是教练背锅。在英国,“领队”是俱乐部的门面,权力比教练大得多。这一传统的起源已无从稽考,但查普曼执教阿森纳,是“领队”地位得到强化的标志。查普曼有很多发明创造,技战术方面,他把握越位规则第三次修改的历史契机,提出“第三后卫”的概念,管理上,他引进了球衣号码,建议在球场安装灯塔提供夜场照明,提出在底线处增设司线员,在欧冠诞生前就倡议举办泛欧俱乐部锦标赛。他从董事会接管了上场阵容和引援的职责,奠定了现代英式足球领队的基础。

回溯欧洲大陆主流联赛的历史,任期在十年以上的是少数,顶级俱乐部更是凤毛麟角,偶尔有名帅在一家豪门干上十年,原因不外乎成绩稳定。以常青树特拉帕托尼为例,他带遍意甲三强,执教尤文图斯时间最长(两期),第一次带了十年,第二次五年,迄今保持在意甲主流俱乐部一期执教的年资纪录,这十年中他拿了六次意甲,两次意大利杯,欧洲三大杯拿全,还成为第一位夺得丰田杯的欧洲队教练。没有这样的成绩,“特拉帕”不可能坚持十年。以他在尤文图斯的功勋,再干至少五年问题不大,但他选择转教国际米兰。

西甲、德甲和法甲,情形大同小异,成绩决定教练任期长短。居伊鲁是唯一不凭成绩,一期带了欧塞尔四十余年的大陆教练,一来欧塞尔在法国是小俱乐部,二来居伊鲁的实际职责更接近英国同行。洛巴诺夫斯基是主流之外另一个异数,他带了基辅迪纳摩十七年(期间两次兼任苏联国家队主教练),八次荣膺全苏冠军,七次苏联杯,两次优胜者杯。再看苏联同时期的大小教练,接近洛巴的人都没有。

英国就大不一样。史上,英格兰有十五位领队至少一期执教廿五年,埃弗里斯和乔治拉姆西分别在西布朗和维拉执教四十六和四十二年。名帅之中,香克利、巴斯比和克拉夫也接近二十年。苏格兰则有马利带了凯尔特人四十三年,斯特鲁斯带格拉斯哥流浪三十四年,十年以上的“领队”比比皆是。温格兼具欧洲大陆和英国教练的属性,既有技战术上的修为,又是阿森纳长期规划的设计师。他收山之际,“领队”的角色就成为历史概念了。

温格  /   阿森纳  /   英超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