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将缺席斯诺克世界杯再成鸡肋 未来该何去何从?

特约记者王晓都报道
7月3日-9日,斯诺克世界杯在江苏无锡开打,作为世界斯诺克领域唯一一项代表着团体荣誉的赛事,有24支队伍参赛,参赛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3个,中国作为东道主,享有派出两支队伍的特权:丁俊晖、梁文博组成了中国A队,新星周跃龙、颜丙涛组成了中国B队。作为卫冕冠军,同时也是两连冠的中国队来说,在家门口蝉联第三个世界杯冠军是最大的愿望。此外,包括传统斯诺克强队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以及爱尔兰等都派出了队伍参赛。
相比于丁俊晖和梁文博的名气,20岁的周跃龙和17岁的颜丙涛都显得很稚嫩,甚至可以说是职业斯诺克赛场上的新兵菜鸟。但世界杯上,两位小将的名气可不小,顶着卫冕冠军的头衔,他们再度出战志在卫冕,复制两年前在泰国曼谷上演的夺冠奇迹。其实关于世界杯,有着一段漫长而又充满着坎坷的故事,当下还能够看到世界杯依然在延续,也实属不易。
为何总在中国举办?
1979年,斯诺克世界杯的前身世界挑战者杯在英国伯明翰诞生,当时参赛的是六支队伍,分别是英国三支队伍英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世界联队,每支队伍由3人组成,经过抽签对决产生最终的冠军队伍,前两届赛事冠军均由名宿雷·里尔顿领衔的威尔士队获得。
1981年,赛事易名为“世界团体精英赛”,办了三年之后,1984年停办。1985年,斯诺克世界杯这个名字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一直持续到了1990年,之后再度停办,直到1996年泰国方面接手,恢复了举办,当时20支队伍参赛,被分为四个小组,循环赛之后每组前两名晋级8强,最终单败淘汰,决出最终冠军,那一年,“台球皇帝”斯蒂芬·亨得利携手约翰·希金斯以及阿兰·麦克马努斯组成的苏格兰队10比7战胜爱尔兰队夺冠。
遗憾的是,那届比赛结束之后,世界杯再次没了下文,而且这一停就是长达15年时间。2011年,又是泰国方面出手,拯救了斯诺克世界杯,那一年,丁俊晖和梁文博组成的中国队,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决赛,并在决赛中4比2战胜北爱尔兰队,首夺世界杯冠军,创造了历史。原本以为时隔15年之后世界杯恢复,将会长久保留在世界台坛,但之后几年又是了无踪影。直到2015年,中国方面开始接手承办,丁俊晖的故乡江苏无锡与世界斯诺克签订长约,每两年举办一届世界杯,至此命运多舛的斯诺克世界杯,终于有了稳定的举办地和举办时间。也正是在这一年的世界杯上,见证了又一个奇迹诞生,当时年仅18岁周跃龙和15岁的颜丙涛搭档组成的中国B队,爆出大冷门杀入决赛,并4比1战胜约翰·希金斯、斯蒂芬·马奎尔组成的苏格兰队,为中国夺得第二个世界杯冠军。
名将缺席遗憾怎解?
众所周知,世界斯诺克主流赛事还是职业排名赛,官方128名职业选手才有资格参加全年二三十站的赛事,除此之外的其他选手都属于业余选手,是没有资格参加职业赛事的。业余选手想要晋升到职业,必须要经过官方设定的几个通道,参加一定的资格赛才能获得宝贵的职业资格。
但斯诺克世界杯就不一样了,这是当下世界台坛唯一一个职业和业余选手可以同场竞技的赛事平台,同时也是参赛国家和地区最多的赛事。
从2011年的世界杯开始,官方就规定24支队伍参赛,每队由两名选手组成,来源可以是职业选手,也可以是业余选手,但必须保证都是各自国家和地区排名前两位的选手,如果有人退出,则顺延一个名次。
这样的后果也导致了一个尴尬的结果,在斯诺克运动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人才过剩,只能选派前两名的选手参赛,另外大部分人就无缘,例如英格兰队便是如此,今年世锦赛成功卫冕冠军、世界第一马克·塞尔比无意参赛,最终就选派了世界第三贾德·特鲁姆普和第五的巴里·霍金斯(两人是英格兰排名第二和第三的职业选手)出战,包括罗尼·奥沙利文、肖恩·墨菲、斯图尔特·宾汉姆等名将均无缘世界杯。
反观其他参赛的国家,例如德国队、瑞士队、埃及队则完全选派的是业余选手参赛,可见实力差距将会是多么悬殊。
水平参差不齐怎改?
斯诺克世界杯参赛选手实力相差太大,这也是无法改变的现实,毕竟斯诺克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普及不像足篮球那么高,属于绝对的小众运动。加上以英国为主的部分国家和地区,斯诺克运动又是处于绝对的高水平优势,更加增加了两极分化。和足篮球世界杯相比,斯诺克世界杯只有24支队伍参赛,相对过少,如果为了吸引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参赛,增加邀请名额,也只能让更多水平不高的队伍成为鱼腩炮灰。
水平的参差不齐,必然造成比赛场面的精彩程度降低,一边倒虐菜的局面相信没有多少球迷愿意看,更多人还是希望看到高手对决。
如此一来,恐怕就需要世界斯诺克官方动动心思和脑力了,是否可以考虑增加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名队伍数量,比如英格兰队,是高水平选手最多的地区,世界杯上派出3到4支队伍,保证职业赛场上的精英选手都有机会亮相世界杯的比赛,如此一来至少保证了赛事的呈现质量。但相关的问题就会出现,一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多支参赛队伍,必然是剥夺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名额机会,这是背离了世界杯举办的初衷。因此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大抵就是这样的矛盾。
赛制设计是否合理?
斯诺克世界杯从早期诞生之时到如今,赛制方面一直在变化中。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每队参赛人数的变化、参赛国家和地区的变化等。早期每支队伍多达4人,参赛队伍也就6支,完全采用单败淘汰赛,决赛赛制甚至是27局14胜,后来一度改到7局4胜,没多久又改为17局9胜,与一般排名赛决赛相似。直到2011年开始,随着参赛队伍数量急剧增加,开始采用小组赛形式,先是小组循环,之后取前两名晋级淘汰赛,最终单败决出最终冠军。以最近三届世界杯的赛事为例介绍,24支队伍分为4个小组,每组6支队伍,具体小组赛采用5场3胜,包括4场单打,1场双打,同时小组赛阶段规定必须打满全部5场比赛。单打则是两名选手交叉进行,先进行两场单打之后是双打,最后再交叉两场单打。进入到淘汰赛阶段,则采用7局4胜制,包括5场单打和2场双打。
其实虽说世界杯是团体赛事,但在比赛中更多的还是单打独斗为主,哪怕是双打,也是一名选手上手之后连续进攻,依靠的是个人水平的发挥,最终左右战局走向。与传统的乒乓球羽毛球等团体赛相比,斯诺克世界杯的双打形同鸡肋,精彩程度无法与之相媲美。
靠什么提高吸引力?
作为一项邀请赛,斯诺克世界杯是没有职业积分,但却有着与职业赛事相近的高额奖金。据悉,今年无锡斯诺克世界杯总奖金高达80万美元,其中冠军将独享20万美元的巨奖。但细心的球迷粉丝会发现,这样基本的奖金其实和普通斯诺克排名赛的奖金规模相近,就算是冠军奖金20万美元,折合成英镑约15.5万左右,两名选手再平分,最终每人拿到手也就7.7万英镑左右,甚至还不如2017年中国公开赛的冠军8.5万英镑奖金。
对于职业斯诺克选手来说,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夺取排名赛冠军,赢得奖金维系训练比赛生活。参加一站职业赛事,如果能夺冠,最多也就打7场比赛,而参加世界杯,如果夺冠,则需要打8场比赛。因此不少人对此也就不感兴趣,世界第一、今年斯诺克世锦赛冠军马克·塞尔比就是典型的例子。要知道,他今年世锦赛的冠军奖金可是高达37.5万英镑,甩了世界杯冠军奖金几条街。
但对于业余选手来说,世界杯的奖金却是一笔不菲的收入,要知道不少人打的业余赛事,奖金只有可怜的几千,甚至几百英镑,完全是入不敷出,无法支撑全身心的投入到斯诺克运动中去。因此,借着世界杯这样的机会,他们倒愿意全力以赴,争取好成绩,获得高额奖金。
后记
斯诺克世界杯从无到有,从不定期到固定周期,中间走过了很长一段路。作为斯诺克运动中代表着国家和地区最高荣誉的团体赛事,本可以有着更好的发展和前景,但无奈斯诺克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度和从事人口实在相对过少,这也就造成了斯诺克运动影响力甚微的后果。作为主管机构,世界斯诺克协会必须要认真地考虑下世界杯的未来发展之路,如果依然延续着当下的策略和思路,恐怕还是会走进死胡同,到时如果中国撒手不管,试问还有谁来接盘?作为一项有着近40年历史的悠久赛事,谁都不希望再次终结,成为记忆中的一项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