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克盲目扩张产生大量垃圾对决 世界杯形同鸡肋

体坛+特约记者明君报道
单项运动“世界杯”应是代表该项目最高水准的国家队赛事,但斯诺克世界杯除外,虽有一个高上大的名字,可参赛阵容星味不足以及赛事影响力有限是不争事实。观滴水知沧海,虽然在台联对这项运动赛制的深入改革下,赛事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但在赛事的质与量上如何找到平衡仍是让改革者头疼不已的难题。
看看本届世界杯,多达23个国家和地区的48名球员出战,但参赛阵容混杂多位没有世界排名的业余选手,而世界前16中仅9人出战。即使有丁俊晖、特鲁姆普和傅家俊这样的名将压阵,仍充斥着各种水货PK,比赛质量和影响力自然大打折扣。
世界杯曾因缩减经费原因停办10年,在台联掌门人赫恩努力下重回斯诺克版图,而大踏步的赛事扩张正是斯诺克运动改革主旋律。引入全新的128人扁平签表更是让一项赛事的轮次增加,斯诺克赛季开始变得漫长和赛事过多。
128人大混战确实给低排名选手露脸机会,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无形中就拉低赛事档次。奥沙利文曾对这种以改革之名推广普及斯诺克的方式感到不满,“我如同在逛动物园,面对一动物园的业余选手,我只想离开。”而小特也选择开炮,怒批英锦赛首轮不像比赛,“没有真正的比赛氛围,无法享受,又不得不过这一关。”
如果扁平赛制让选手水平参差不齐,台联以惊人速度扩张虽是斯诺克全球化战略,却让球星对比赛感到厌倦,更让一些没有底蕴的赛事缺乏观赏性。丁俊晖2005年赢中国赛,而2004-05赛季总共才15项赛事,其中包括8站大型排名赛,当赛季拿到排名赛冠军的是希金斯、马奎尔、亨德利、丁俊晖和墨菲,奥沙利文三次封王。
再看2016-17赛季,总共30项赛事,排名赛数量增加到19站,梁文博、汉密尔顿和马克·金实现生涯首冠,这固然是多年辛勤付出的回报,可也说明与十年前相比排名赛冠军含金量缩水。退役的亨德利就抨击斯诺克乱改革,将很多不能称为真正比赛的赛事去凑数,“除了英锦赛、大师赛和世锦赛,其余都是练习,不是为顶尖选手准备的。”
“皇帝”的言论虽有些过激,但也代表很多球员不满斯诺克盲目扩张的心声,可反对无效,2017-18赛季共34项赛事,包括19站排名赛。看来,斯诺克全球化的步子暂时不会停下来,尽管赛制改革和赛事扩张绝非一无是处,让更多球员实现自我突破,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到斯诺克运动中,但改革的弊端也显而易见。
如何让斯诺克赛事看起来很多很热闹的同时,避免水平层次不齐的难题,才是台联大佬们当务之急,如果不找出答案,像斯诺克世界杯这种赛事就难以摆脱鸡肋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