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克世界杯不具基本观赏性 台联强推乃倒行逆施

特约记者孙纯述评
经历了大部分实力悬殊的砍瓜切菜之后,2017斯诺克世界杯决赛终于迎来了众望所归的强强对局,由丁俊晖、梁文博组成的中国A队迎战特鲁姆普和霍金斯英格兰队——这也是本届赛会仅有的两支全员皆为斯诺克职业站赛冠军所组成的队伍。
随着中国A队逆转英格兰拿下冠军,中国球队也在斯诺克世界杯取得三连冠,加之中国B队也进入四强,仅仅在决胜局中败于英格兰队而错失与另外两位老大哥会师决赛。中国球队在世界杯中的优势是如此明显,是否能得出中国斯诺克水平领先世界的结论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整体实力并不强的中国队在世界杯的优势如此之大?
首先,不必妄自菲薄,随着丁俊晖的崛起,如今中国斯诺克的整体水平虽然比不上英国,但比起其他国家和地区还是绰绰有余。本届斯诺克世界杯有23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参赛,并且是唯一职业和业余选手能够同场竞技的比赛。这两句话说起来好听,实则穷酸无比,反推的结论则是:世界上甚至都没有这么多国家或地区能够拥有至少两名职业球手。所以,应当对中国队的实力保有自信,也应当对斯诺克这项小众运动举办世界杯的意义和含金量持有怀疑。
不得不说,世界杯被人诟病的竞赛规则,不能说让中国队占了便宜,却是非常吻合中国队的优势。大多数双打,都应该是一人一击而非一人一杆,比如前不久结束的九球双打世界杯既是如此:一人一杆,队友之间配合少了,顾虑迁就多了。在单打的对阵中,两人可以自由选择出阵,这不仅让类似田忌赛马的智谋看点消失殆尽,更容易出现坑货抱队友大腿的情况。更不用说在共计48人的选手当中,称得上粗又硬的大腿的球手实在屈指可数。
如果说上述优势同样存在于英格兰队身上,那么有一种能够在团体战发威的软实力,是其他球队都不具备的:早年间,经常能在国内赛期间看到鲁宁、周跃龙等几个小家伙在没有比赛时聚在比赛酒店的房间里,一台配置并不高的电脑,几桶方便面,就能让小伙伴们乐上半天,想必在异国他乡更是如此。虽然中国地大,但成就职业斯诺克的必经之地却也屈指可数,几代中国球手不仅有同胞之情,更有同窗之谊。
这一点,在丁俊晖和梁文博为首的80后球手身上更为明显,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就是集体主义教育,以牺牲小我成全大我为荣。反观英格兰队,因为塞尔比退赛,霍金斯得以和特鲁姆普组队,塞尔比的缺席对于英格兰来说,实在福祸难断。作为世界第一,莱斯特小丑的实力不需赘言,但“磨王”塞尔比组队快枪手小特,塞吐槽特是冒失鬼,特鄙视塞为龟毛王,说不定当场就能见血。
其实,控球细腻的丁俊晖和虎虎生威的梁文博也存在此类矛盾,但彼此之前却能扬长避短甚至是取长补短,这何尝不是信仰的力量?
当然,中国队的胜利绝对不在剧本之中。经过了近20年职业体育的洗礼,中国观众的欣赏水平和心态已经大大不同于当年,正如我们不会认为奥运会足球是足球领域最高水平的比赛一样。当中国整体斯诺克水平并未达到那种高度,却频频遇上斯诺克世界杯各队围剿中国的情形,这一矛盾的出现无疑是斯诺克世界杯的命门。中国当今国富民强,难道还需要这等粗制滥造的民族春药?
在《倚天屠龙记》中,杨逍曾经说过:“武功若分了门派,便落入了下乘。”对于许多参赛球手来说,他们的名字出现的唯一机会,也许就在参赛名单当中,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大众甚至都不知道本地有球员参赛。这和当年中国男足杀进韩日世界杯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和商业价值有天渊之别。明知斯诺克不具备世界影响力而广邀各国参赛以致水准参差不齐,明知斯诺克讲求个人风格而强行组队参赛,这种比赛即便谈不上倒行逆施,也不具备体育赛事最基本的观赏性。
为了推广九球运动,史蒂夫·戴维斯曾举办过莫斯考尼杯,就是欧洲队对抗美国队——斯诺克世界杯完全可以改制为英国队对抗世界明星联队,特鲁姆普和罗伯逊的颜值对抗,戴维斯和亨得利的年代之争,再让德差瓦上台搞笑一把,那该是多么好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