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协拟推出三至五名职业裁判,六大难题待解

记者肖良志北京报道
随着大牌外援的涌入,中超和中甲联赛的水平、节奏等有了大幅度提升,现有的裁判培养模式,的确很难跟上发展。中国足协已经有了推行职业裁判的可行性报告,拟在合适的时间率先推出3至5名职业裁判。不过,推行职业裁判面临诸多困难,需要解决多方面的技术难题。
1、如何解决中国足协和裁判员所属原单位的关系问题?
成为职业裁判,意味着裁判员要放弃原单位的工作,或者说要放弃现有的“事业编制”,这就需要解决中国足协和裁判员所属原单位的关系问题。
比如,裁判员所属原单位是否会让其“停薪留职”?如果不行,愿意担任职业裁判的裁判员的社保等一系列问题,非中国足协一家社团组织能够解决,涉及到很多相关职能部门。
2、职业裁判是由公司还是中国足协来聘用?
成为职业裁判员之后,谁来聘任他们?是中国足协还是中超公司,或者成立专门的裁判员服务公司?
国外的职业裁判员,都是由公司聘任,而且大多都是一年一聘。这种模式,让职业裁判承担巨大的工作风险,做不好,很可能一年之后就失业。当然,好处是逼迫裁判员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做一个真正公平公正的绿茵法官。
3、职业裁判出现重大错漏判怎么办?
裁判不是机器,在正常执法的情况下,也一定会遵循“墨菲定律”,出错在所难免。职业裁判出现重大错漏判,中国足协应该怎么处理,是否会按照现在的规定对他们进行内部停哨?
如果出现了错漏判就内部停哨,则职业裁判员一年吹罚的场次不会太多;假设一年被内部停哨多次,则这名裁判员的信誉等会受到很大影响,来年就很难继续被聘任为“职业裁判”。
假如出现了重大错漏判之后,职业裁判免受内部处罚,对其他裁判员来说不公平,也难以树立中国足协和职业裁判的威信。所以,无论是中国足协还是职业裁判在这个问题上都会面临比较大的风险,必须要把所有细节想清楚。
4、职业裁判是否考虑回避原则?
目前,中国足协委派裁判员的时候,要考虑“地域回避原则”,职业裁判员受聘于公司或者中国足协,不再属于地方某个协会的裁判员,这种情况下,是否还要考虑“地域回避原则”?
如果考虑回避原则,职业裁判的作用就会打了折扣;如果不考虑回避原则,相关俱乐部能否同意?这些细节问题,需要中国足协和各职业俱乐部协商清楚。
5、职业裁判退役之后的工作如何安排?
一般情况下,裁判员会在45岁之后退役。中国足协自己也可以决定延长裁判员的执法年限,但是身体素质好的裁判员,最多会执法到50岁,否则,身体难以应对高强度的职业联赛。假设职业裁判员在45岁到50岁之间退役,中国足协如何安排这些职业裁判员的工作事宜?
做好这方面的设计,对优秀裁判员下决心成为职业裁判员帮助会很大。
6、职业裁判的年薪多少合适?
让裁判员抛掉过去的铁饭碗成为一年一聘的职业裁判员,薪酬需要有更大的吸引力。职业裁判员的年薪是50万还是100万合适?当球员的平均年薪早已超过500万的时候,一个承受着巨大压力和更大风险,且同样吃青春饭的职业裁判员,给20万或者30万的年薪,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