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良: 走创新拳击之路 为中国培养下一个邹市明

马佳07-21 22:43

特约记者马佳报道 说到张传良,大多数人的印象还仅仅停留在“邹市明老师”这一标签上。在拳击项目不甚流行的年代,张传良为中国拳击事业做出的贡献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直至后来拳击蓬勃发展的时代,很多人也仅熟知他是拳王老师,他的许多成就都不为人知。这也许与他为人低调而内敛,不喜张扬,不愿接受媒体采访有极大关系。

不久前的中国拳协换届选举中,张传良全票当选中国拳击协会主席,同时兼任中国拳击队男女队总教练一职,堪称实至名归——而这,也是中国拳击改革的关键一步。对此,张传良表示将发挥协会主席带头作用,团结全国拳击运动工作者和爱好者,倡导和普及群众性拳击运动的开展,促进拳击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全力以赴备战奥运。

作为中国拳击队的名宿级人物,张传良运动员时期练习过武术,1987年成为贵州拳击队主教练,发现并培养了邹市明——邹市明曾拿到两届奥运会金牌,转职业后也拿到了WBO世界拳王金腰带。除邹市明外,张传良还培养出很多优秀学生,比如北京奥运会81公斤级金牌获得者张小平,也是张传良的弟子。

这些成绩足以证明张传良的专业性,所谓“专业人干专业事”,在东京奥运周期中他能当选拳协主席也是众望所归。作为国际拳联评选出来的年度世界最佳教练,张传良强调走中国特色的创新拳击之路,而不是一味的生搬硬套,学习欧美。国际拳击联合会主席吴经国先生第一时间向张传良发来贺电,盛赞“张传良当选实至名归,中国拳击必将再上一层楼,实为国家之福”。

衷心希望在张传良的带领下,中国拳击能创造更大辉煌。

邹市明刚来时身体、力量在这个级别中并不是很好,但比其他队员努力认真。

体坛:您以前是武术运动员,改作拳击教练是怎样的契机和背景?

张传良:最早我是武术教练员兼运动员,当时是业余带队训练,作为业余爱好。星期天的时候我不休息,在公园操场教拳击,青年人中年人都有,当做锻炼身体。1978年我带几个体校排球、足球、射击和体操的运动员业余时间练拳击,足球运动员黎兵也跟我练过。从1985年开始,我的队员就开始参加一些比赛,但那时比赛没有完善的组织,完全是民间组织在做。当时判罚的尺度和现在职业比赛一样,采取三分钟回合制,三回合中间休息一分钟,最高点为20点。不同的一点是现在是十分制。1987年开始到1990年规则才开始改为电子计分。我的第一批队员现在都在做教练。

>>当时队员的成绩如何?<<那时第一批队员都是贵州的,队员很能拼打、体能好,都是进攻型运动员。当时的认识是拳击不能后退,一定要进攻,打出气势来。所以1987年就带出了48公斤的冠军陈春云,他勾拳摆拳打法很像泰森,所以被称为小泰森。那批运动员有5个人,我们只有1个沙袋、4副拳套。第一次去南京参加比赛,我们队员一个都没输,全部进入前八。当时贵州没有省运会,就意味着没有经费,出去训练、比赛都靠教练员和运动员对项目的执着和喜爱。

>>邹市明是一个有天赋的运动员吗?<<邹市明刚来时身体、力量在这个级别中并不是很好,但比其他队员努力认真。我和邹市明一直说,打比赛不仅靠力量,如果你没有技术,力量是没有用的。力量、速度,只是专项和技术的一个载体,没有技术,再凶再狠你打不倒别人。心理再过硬,也没有用;能力再强,还是发挥不出来,所以技术最重要。最高水平的比赛都不是靠拳重,只有全面的技术、突出的特点,才能把最好的能力发挥出来。

>>如何看待拳击赛制的频繁改变?<<拳击有130多年一直采用20分制的手计分,1990年变为电子计分,出现累计情况。规则改变相应的对技术要求就提高了。邹市明一路遇到了很多次规则的改变。2007年世锦赛争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参赛名额,我们是奥运会东道主有外卡可以不参加,但我还是要求打选拔赛,最后我们拿到1金4铜。在2008年年初,离奥运会仅有8个月时间时,规则又发生变化。击打对手,要有明显击中,看得到才能得到点,这样就减少了10%以上的点数。这对我们是个挑战,但万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那时的规则比现在的10分制还要严格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得到2金1银1铜2个第五名。没有哪支队伍会因为规则的改变而提高成绩。我们要做的是在以前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打出运动员的最高水平。

>>有评论认为邹市明的打法不适合现在的规则,您怎么看?<<我认为是不成立的。因为现在的规则不是新规则,而是十几年前的规则,是过去130多年在用的规则。不管这些规则怎么变,唯一重要的是赢得比赛。

拳击不是野蛮运动,是非常智慧的运动。拳击是一门艺术,不是拼命的运动。

>>有人说中国拳击目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您怎么看?<<我不认为中国拳击队青黄不接。2001年世锦赛,我们第一轮基本全军覆没,可以说是泪洒英伦三岛,兵败贝尔法斯特。那时比现在困难得多,经过三届奥运会,中国对拳击项目的热衷程度提高很多,省市队队员的条件、能力、对拳击的认识也比之前提高了很多。

>>对于项目发展,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一个项目重要的就是教练对项目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教练员水平的高低决定项目的命运。有运动员喊出拼了,但现实却是谁不怕死谁死得最快。因为竞技体育靠的不是勇气和蛮干,靠的是斗智斗勇、斗忍受。都说拼搏精神,拼搏精神到底是什么?拼体力、拼力量。搏距离、搏速度、搏时机、搏心理、搏节奏、搏控制、搏临场指挥。光有拼搏精神不行,一定要有拼搏手段,也就是队员要对项目有深刻认识。比如有些队员去攻打别人的弱势,这时别人会用他的优势牵制你,你的优势依然得不到发挥。我们在比赛中尽快发现别人弱势的同时,也要发现别人的优势,懂得拿我的优势控制他的优势,然后攻打他的弱势,才能有效控制比赛对手,赢得比赛。获得比赛的成功才是我们最主要的目的。

>>拳击的大众认知越来越高,但作为父母送孩子去练拳击还是会有很多顾虑。<<我退休后最想做的就是推广拳击,普及拳击,让更多少年走向拳击台,拳击要从娃娃抓起。我在古巴看过9至11岁的孩子的拳击比赛,他们水平很高,基础打得很好,起拳很有章法,从不胡拼乱打,从小就懂得拳击运动是一项技术游戏,这一点在中国很多所谓的专业人士到现在都还没有搞明白,这就是认识上的差距。

现在经济、科技发展非常快,但我们的孩子很多却变成了小皇帝。没有挫折,孩子不会成熟。拳击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项目。拳击培养孩子的情商,要求能够快速分析对手的情况,和对手产生碰撞时不能生气,需要很友好地继续比赛。拳击不是野蛮运动,是非常智慧的运动。可以提高智力以及想象的能力,让孩子果断自信,敢想敢做。我们需要认识到,拳击是一门艺术,不是拼命的运动。

光荣榜

1998年任中国国家拳击队主教练,带队参加第八届重庆世界杯拳击赛。张传良任小级别组总教练,李青生任大级别组主教练。中国拳击队共获得了三枚银牌和三枚铜牌,打破了中国拳击之前零奖牌的局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获奖情况分别为:48kg刘渊铜牌、51kg邹刚银牌、60kg艾克热木铜牌、75kg潘殿军银牌、91kg马经伟铜牌、+91kg阿卜杜西库银牌。

2003年,任国家队主教练,带队参加第12届曼谷世锦赛。1990年后,裁判规则为电子计分:三分钟三回合制;而此次比赛采用二分钟四回合制的新规则。中国队邹市明获得48kg级银牌,打破了世锦赛无奖牌的历史,再次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2004年,雅典奥运会,带邹市明获得48kg级一枚宝贵的铜牌。这是中国拳击在奥运会上的第一枚奖牌。本届奥运会,包括来自贵州的邹市明和刘渊在内,中国拳击队获得5个参赛名额。

2004年,带队参加在土耳其举办的首届世界大学生拳击锦标赛,邹市明获得48kg级金牌,张志磊获得+91kg级银牌,这是世界上第一枚大学生拳击锦标赛金牌。

2005年,任中国国家拳击队总教练,带队参加第13届绵阳拳击世锦赛,赛制规定,一方领先20点时,裁判判定因实力悬殊而终止比赛。邹市明获得48kg级金牌,获得了中国拳击在世锦赛上的第一枚金牌。

2006年,带队参加第15届多哈亚运会获得二金三铜:邹市明获得48kg级金牌,胡青获得60kg级金牌,杨波获得51kg级铜牌,哈那提获得69kg级铜牌,张建艇获得75kg级铜牌。中国队曾在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中获得过一枚金牌,但当时代表现今亚洲拳击水平半边天的中亚五国未参赛;而在多哈亚运会上,中亚五国的参赛提升了亚洲拳击整体实力,中国拳击也实现了全方位的突破。

2007年,带队参加第14届芝加哥拳击世锦赛,获得1金4铜,2个第五名,邹市明卫冕世锦赛冠军,团队总分世界排名第一;57kg级李洋,69kg级哈那提,91kg级尼加提玉山和+91kg级张志磊获得铜牌。众多拳手在本届世锦赛上均有不错的表现,也证明了中国拳击结束了靠一两名拳手撑门面的年代,诸强并起,走向了世界顶尖水平。

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二分钟四回合制下规则又一次改变,去除领先20点直接判定比赛结束的规则。张传良带领中国队获得2金1银1铜:邹市明、张小平分别拿到金牌,张志磊获得银牌,哈那提获得铜牌;中国拳击团体总分第一。

2009年,第15届米兰拳击世锦赛,48kg级黎家赵、+91kg级张志磊均获铜牌;邹市明没有参加这届世锦赛;当年的世界杯赛胡青获银奖。

2010年,第16届广州亚运会,拳击规则继续改变,三分三回合制,计算机计分系统改为相近分值计算得分制。中国队获五金三银三铜,再次实现历史性突破。

2011年,第16届巴库拳击世锦赛,中国队一金一铜,邹市明获得金牌(第三次夺得世锦赛冠军),王玄玄获得铜牌;张传良获得国际拳联最佳教练员称号。

2012年,张传良带队参加第30届伦敦奥运会,中国拳击队获得一金一银一铜。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