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兴:足协新政利好各俱乐部 各方利益获得平衡

马德兴08-11 15:17

记者马德兴报道

8月9日,中国足协发布了关于征求《2018年中超、中甲联赛外籍球员注册报名人数规定》意见的通知,对下一个赛季中超、中甲俱乐部的外援政策作出了新的规定。其中,中超注册外援为4人、中甲注册外援则为3人,每场比赛上场人数分别为3人与2人。尽管在U23球员方面新规定尚未出台,但从所了解的情况来看,要求各队“在90分钟内始终有一名U23球员在场上”或许将正式通过。虽然新规定出台后,各界依然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但是,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应该说这次足协“新政”是权衡了各方面利益后,做出的一种最“平衡”的选择。

减少外援大势所趋

在中国足协这次下发的通知中,虽然名义上是征求意见,但核心是中超中甲各队减少外援人数。应该说,这是一个早就应该做出的决定。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超目前是亚洲主要联赛中外援人数最多的联赛。

自从2009年亚足联对亚冠联赛实施全面改革、推出“3+1”外援政策(三名不限国籍外援和一名亚洲外援)之后,以韩日为代表的东亚国家联赛和以卡塔尔、阿联酋、伊朗、沙特等为代表的西亚国家联赛,实施的都是“3+1”外援政策。这些国家的联赛都是允许各队注册四名外援,然后在每场比赛中最多只能上四名外援。二次转会期期间,则允许各队更换外援。

相比这些国家,只有中超联赛实施的是“注五上四”,即每队可以同时注册5名外援,每场比赛则可以从中选择4名外援(含亚外)出场。在二次转会期间,每队允许至多更换两名外援。换而言之,单纯从外援的人数来说,中超联赛在亚洲各国和地区中是最多的联赛。而且,当初中国足协为了让恒大能够夺取亚冠冠军,甚至破天荒让恒大同时拥有七名亚冠。恒大队最终夺冠之后,各界在为冠军而欢呼的同时,各队进一步全力比拼外援。某种程度上,当前中超各队宁愿烧钱引外援、也不愿意去扎扎实实地培养自己人,与这种政策的引导不无关系。

但这一次,中国足协在更高层“中超联赛的发展不能靠烧钱天价引援的方式”的要求下,选择了减少一名外援的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就解释了一点,即先前诸多好的、有利于中国足球发展的政策、手段等,中国足协不是“不能做”、“不会做”,而是“不愿做”!非要被逼得没有办法了,特别是高层亲自过问之后,才会去做。这也就佐证了数天前中国足协副主席李毓毅所说的,“中国足球的落后在于中国足协的管理”。

俱乐部三点利好

减少外援之后,中超联赛各队或许依然将用满所有外援名额,而且也有可能依然会是外援人数最多的联赛,但至少相比以往,对外援的依赖程度可以得到一定控制,也让各队更加注重本土球员的培养。外援随时有可能出现伤病、停赛的情况。球队争取好成绩,只能依靠本土球员。此乃第一个“利”,即各家球会真正重视本土球员的培养。

其二,切实减轻俱乐部经营负担。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虽然外援限制是4人,但各队都会用满这四个外援名额,因为各家俱乐部老板们最担心或害怕的,就是生怕球迷们说老板们“抠门”、“花小钱”,事关面子问题。所以,中国足协如果不是首先站出来公布减少外援人数,指望着俱乐部老板们自行减少引进外援人数,可能性不大。

中国足协减少外援人数后,那些原本并不算富裕的俱乐部总算是“可以松口气”了。因为现在中超俱乐部引进一名外援的各种花销巨大,而且引援过程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回扣”,进一步抬高了成本。减少一名外援的引进,某种程度上是让俱乐部减轻了经营负担,帮助俱乐部更好地走向收支平衡。正因为此,通知中才有这样一段话,“为了深入贯彻《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精神,正确处理好外援引进与本土球员培养的相互关系,减轻俱乐部的引援压力,促进中国足球职业俱乐部、职业联赛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时间上利于俱乐部操作外援事宜。中国足协这次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公布明年联赛外援政策,应该说在时间节点方面正合适。这一方面是既给俱乐部以操作的时间与周期,因为诸多俱乐部与外援所签订的合同将在今年赛季结束后期满,现在足协出台了这样的规定,各队显然可以提前进行准备,对俱乐部签约的外援作出选择。特别是那些签约至本赛季结束的外援,在赛季结束后正好可以结束合同,这也就能最大程度上避免俱乐部资金浪费。从大的方面来说,这与国家控制资金外流的政策是一脉相承。

今年年初,各俱乐部的引援等各方面工作都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中国足协迫于有关方面的压力,突然颁布“新政”,让各俱乐部怨声载道,卷入了不必要的口水之中。所以,从各方面来说,这次中国足协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提前透露下赛季的外援政策,应该说是很及时的,避免再次陷入不必要的麻烦之中。

新政兼顾亚冠竞争

在中国足协的这次通知之中,中超各队的外援为四名,这其实也是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政策的“国际视野”。确保了中超球会在亚冠联赛中的竞争力。

众所周知,亚冠联赛实施的是“3+1”的外援政策。中国足协这次公布的“四外援”政策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四名外援中必须有一人是亚外,但事实是,照顾了大多数的同时,兼顾那些征战亚冠联赛的球会。因为亚冠联赛中每队都是“3+1”,征战亚冠联赛的四支中超队伍在引进外援时,依然可以采用“3+1”的方式,这样,征战亚冠联赛时不会受到太多影响,可以确保四名外援同时出场,在整个亚冠联赛中可以与亚洲诸强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展开竞争。不至于因为外援人数的限制,导致比赛尚未开始,中超球队就自损战斗力。一旦将外援限制为三人或更少,很可能使得中超球队未战先落后半个身段。

虽然韩日等国球会经常会出现“全韩班”或“全日班”的情况,但这与韩日俱乐部经济状况不景气有很大关系,而绝不是这些俱乐部不想引进高水平外援。这一次,中国足协在培养和发展年轻球员的过程中,同时兼顾考虑中超俱乐部在亚冠赛场上的竞争力,毕竟这关乎中超的荣誉,对中国职业足球的长远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这应该说是非常明智的。

而对于那些无需征战亚冠联赛的12家球会而言,在引进第四名外援时,可以是“亚外”,也可以不是“亚外”,给这些俱乐部以足够的自由与空间。但因为回到中超赛场上,不管是亚外还是非亚外,各队一场比赛中只能上三名外援,对16支中超球队而言,机会是均等的,也不会产生太多的负面影响。

至于说二级联赛的中甲联赛,外援限制为3人、同时出场2人,这其实可以让我们的低级别联赛为中国的本土球员提供更多的机会与舞台。在确保顶级联赛的整体水平不受到太大影响的前提下,让我们的二级联赛甚至三级联赛为本土球员提供更多的机会,应该说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减少二级联赛的外援人数、控制各队的收支,这样的大方向和大思路也没有太多问题,甚至可以说较以往的决策已经前进了一大步。

综合来看,这次外援政策的调整是明智而均衡的。当然,这其中还涉及一个“U23政策”。有消息称,未来即将公布的U23政策将调整为“每场90分钟比赛必须始终确保一名U23球员在场上”,这较之先前的几名外援就必须几名U23球员,其实已经改进了不少。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决策部门也不是听不进外界的意见,关键是要合理、有科学依据。

我们需要面对这样的事实,即当前中超联赛所谓的“繁荣”,仅仅只是表象。各俱乐部依靠外援短时间内追求眼前的成绩、政绩,而并未从本质上解决和提高中超球员尤其是本土球员的水准。因而,国家队也就很难有实质性突破。所以,调整策略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更多地,恐怕还是需要从积极的、正面的角度来看待目前的变化。

足协  /   新政  /   中超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