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23点我们敲定了里皮专访,体坛还在用心做干货

王勤伯08-28 13:13 体坛+原创

/王勤伯

《体坛周报》从2016年开始,从每周3期改成每周2期。对于一家纸质媒体来说,实在算不上什么大新闻。尤其3期改2期的背景,是2015年下半年开始进入测试的体坛加app2016年初正式开始运营。以我亲身体会,《体坛周报》32,工作量反而增加了很多——体坛加app让体坛记者进入了新的工作状态。

比较有意思的是,最近读到的一些关于体育传媒的观察文章里,《体坛周报》32都被用作体育媒体衰落的案例,与我们进行类比的,是曾经火爆多年的门户网站体育频道纷纷转向,更依赖从自媒体平台抓取稿件,减少自创稿件投入,重点转向视频等内容。

我们的时代,不管正面负面,能够被点到名就是别人赏你脸面。不过,细心的媒体人大都知道今天的行业观察稿件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评论把“被观察者”搞到哭笑不得,也是在所难免。

当然,像我一样依靠为体育贡献文字为生的人,本就过的是哭笑不得的生活。例如晚上23点你们快睡了,或者已经睡了——我说的是意大利晚上23——这时候我才比较清醒,我的手机也一样。

意大利某综合大报同行瞄准了AC米兰老板李勇鸿的磷矿。按照AC米兰官方交给意大利媒体的材料,李勇鸿的资产清单里,有一条说他控制了中国最大的磷矿。大报同行一直没放过这个细节,他不懂中文,却凭借各种可能的渠道进行查询,每有进展就会找我沟通。其实我没多大用,此类调查更多需要中国专业财经媒体同行介入,就像去年《上海证券报》对李勇鸿的挖掘性调查,处理问题的速度和效率都令人佩服。

不管有用没用,这些都是23点左右的事情。

也是在23点左右,我收到利卡里的短信。利卡里(意大利)、马塔亚纳(西班牙)、巴雷特(法国)都是《体坛周报》读者熟悉的外籍供稿人。

利卡里一句话,里皮专访好了。

独家专访里皮:国足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前锋!

这是我们今年策划的第三次“意针见血”系列专访的末篇。和此前两次“意针见血”专访一样,里皮教练组成员从各自领域对我们剖析中国足球的进步和缺陷。最后,某个恰当时候,老爷子再谈谈自己的看法。

90年代执教尤文图斯创下辉煌开始,利卡里就是里皮最信任的记者。我和他的友谊开始于2006年世界杯,那次世界杯,我从赛前集训开始,一直跟随意大利国家队到柏林夺冠。

去年5月,意大利国家队在科维尔恰诺基地集训备战欧洲杯。也是23点左右,在记者们最爱去的那家餐厅,利卡里吃完披萨饼,把盘子往旁边一推,掏出笔来,直接在垫桌的黄纸上给我画出集训几天来他对孔蒂基础阵型的观察,解释为何因西涅、若日尼奥两名那不勒斯球员很难踢上主力。

不久前曾有一位网络写手提出质疑,“其实你们(体坛记者)做的事情和我们(网络写手)做的是一样的,都是搬运外媒,唯一的区别也就是你们文笔好一点。”

某种程度上,《体坛周报》面对的挑战不是老读者流失的问题,而是新一代的读者可能生来就和纸媒无缘,他们没有捧着报纸读过《体坛周报》的现场采访和报道,因此产生各种基于误解的评价都不离奇。

我能回答什么?莫非我要对一个网络写手列出我采访过的球员清单?或者像某时政老记一样把自己和几个死人的合影反反复复放到微博上?不,我只能回答:你没有、也不可能经历一个记者的23点。

23是贝克汉姆,23是迈克尔·乔丹,23点,是体育记者和编辑的日常。

当我把里皮专访已到的消息告诉主编吴翰,询问828日周一的《体坛周报》是否能给这个专访腾出版面,得到他带着感叹号的答复:“当然可以!!”

我不知道中国还有多少纸媒编辑仍会带着同样的兴奋感去接收一篇独家稿件,但在32的《体坛周报》,这样的事情还在发生,就好像本就应该发生。

事实上,我并不同意体坛记者文笔更好的说法。在网络时代,好的文笔是“美国吓尿了”、“打脸疼不疼?”、“多少人假装在生活?”体坛记者的文笔不值得和网络写手相比,更不值得和牛逼哄哄洋洋洒洒的自媒体相比。《体坛周报》过去以干货起家,现在还在坚持做干货,干货的对应词是“没有文笔”。

要说真正的文笔,今天中国有几个人比得过作家阿乙?在体坛加app上线过程中,对我们最意外的一次鼓励,来自阿乙。没有谁知道阿乙在自己日夜混淆的创作间歇如何发现了当时不为人知的体坛加app——我的同事惊讶地在微博上发现阿乙说挺喜欢我们,因为“干货多”。

阿乙曾是《新京报》体育部的成员,“甲乙丙丁”四大才子之一。阿甲后来转会《体坛周报》,2014年世界杯我的文化专栏“巴西水彩画”系列就是他亲手编辑的。

我怀疑,阿乙是在某一天23点左右发现体坛加app的。干过体育编辑的人,谁会在23点不憧憬比赛和夜宵?

如果拿仍然有不小生存空间的欧洲纸媒来做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纸媒的衰落,归根结底还是知识产权保护不给力。2007年,我习惯在各种网站、论坛看到自己的文章,2017年,我习惯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大段地复制粘贴进各路自媒体的文章里。

从技术层面讲,在网络评论都趋向实名制的今天,知识产权保护并不那么难,难的是行业共同意识。10多年前就听说有报纸编辑做好版样以后迫不及待地把稿件传给门户网站,为了“争抢明天XX头条”,更何况今天以10+为指向的热文生产线?

《体坛周报》和网络热文在骨子里不兼容。当我回看过去5年内前后三次里皮教练组“意针见血”系列采访,得到的结论是,干货成为热文的可能性极小,真知灼见的人口吻往往最为平和。但这些内容,才是对中国足球的发展最具建设性的意见。

体坛加app给了我某种希望,因为我们和读者互动更多了,也因此更频繁地收获来自读者的鼓励和肯定,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个稳定的读者群体基础是始终存在的,也不断有年轻的读者喜欢上我们。重要的是坚持自己一贯的工作态度,否则,我们也随时可以失去他们。

在很多时候,坚持和外部环境并无太大关系,而是发生在内部。不管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要想做出风骨,最忌讳的事情就是看着其他人做事——最近有一次我被体坛周报微信公号一篇文章气得咆哮,并对新来的年轻编辑扔出一句狠话:“别以为以体坛的名义发文,你就是体坛人了。”

实际我还想对今天的年轻人说很多,有太多的小孩嘻嘻哈哈地跟随着网俗大流,却认为自己很有创造力和活力。我也想对老朽们说很多,他们跟随着年轻小孩嘻嘻哈哈的网俗大流,认为自己也保持着创造力和活力。

那么,扫射掉大把年轻人和老朽,剩下那些中年人和保温杯就是体坛人?不,在我看来,体坛人不分老中青,不分先后。带着对体育的热情、对钻研的积极性和对新闻的严谨态度去工作的,都是体坛人。

比我先加入体坛几年的骆明是体坛人,比我后加入体坛几年的阿甲、阿基也是体坛人。我们都见证了门户网站体育频道文字报道从兴起到独霸天下再到渐渐失去热情的十几年,与此同时,我们在十几年里为寻找体育报道的“干货”做着同样的事。

在《黑白梦华录》第一章,我曾讲述马德兴对“干货”的执着追求。他会在凌晨完稿以后冲进体坛食堂,对准备打烊的厨师大叫:“给我炒8个鸡蛋!”

23点,距离皇家马德兴的蛋炒饭,时间还太早。

权威源自专业,获取更多体育资讯请下载体坛加app

体坛周报  /   体坛加  /   里皮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