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轮换吃瘪!齐达内终究是人非神

当球队出现满员的时候,让教练员最头疼的,自然是如何决定18人的大名单和11人的首发阵容了。正由于大轮换已成了齐达内执教的一种模式,使莫德里奇,纳瓦斯等人被排除出大名单还不至于使人们过于奇怪。而且当联赛只进行到第三轮的时候,齐达内就在首发阵容中更换了5名主力(与上轮对巴伦西亚时相比,除了莫德里奇和纳瓦斯之外,贝尔,卡塞米罗和伊斯科也被安排在替补席中),就足以说明此次轮换的目的不仅仅是体能方面的考虑,更在于“要让每个球员都有出场机会”,如略伦特,泰奥的首次亮相等。这本来没有什么不可以,但重要的是在大轮换的过程中却没有注意到球队应该保持的平衡。
首先,在皇马4141的打法中,皇马的单后腰和单前锋分别是略伦特和本泽马,而齐达内所安排的四名支援前卫马塞洛、克罗斯、阿森西奥和巴斯克斯则很值得商榷。毕竟阿森西奥只是前场一名自由身,是在本泽马身后活动的影子中锋而不是进攻的组织者。于是,当莫德里奇和伊斯科同时缺场的时候,皇马的5中场有推动力(大部分时间压往对方的半场),却没能创造出有威胁的地面渗透。这不由得使人想起皇马夏季在美国集训时的惨痛教训:由于齐达内在对曼联,曼城,巴萨和美国明星联队时均采取上半场倾尽主力,试图在取得比分上的领先后下半场再让清一色的年轻球员出场锻炼的方针,使球队不仅失去了凝聚力,而且遭遇了四场比赛不胜的恶果。
其次,齐达内在本场比赛中试验的马塞洛,泰奥的“双边卫”打法显得不合时宜。在足球的竞赛中,为了应付对方某一位威胁性极大的边锋,或者是为了重点撕开对方的某一个边路,教练员会“临时”采取双边卫的打法(埃梅里在执教塞维利亚期间与巴萨作战时,就多次使用过双边卫打法)。以便在防守时对对方的危险边锋进行前后夹击,或助攻时两名边后卫轮番插上攻击。但应该想到的是,泰奥本赛季的加盟,目的是为了使马塞洛能有替补,能享受必要的轮休而不是和马塞洛同时使用。
哪怕齐达内先要搞实验的话,也应该划定在中场部分,因为那里才是“人员过剩”的部分。尤其是当伊斯科和莫德里奇都被指定轮休的时候,更该给塞瓦略斯以出场的机会。譬如说,以阿森西奥、巴斯克斯分任两翼,克罗斯和塞瓦略斯策划内线的进攻,显然会比马塞洛、克罗斯、阿森西奥和巴斯克斯的平面推进要平衡得多。更重要的是,马塞洛和泰奥的双边卫打法,很快因莱万特的快速应变而化解了。
莱万特教练穆尼斯在赛后说,“关于马塞洛和泰奥的同时出场,我是在赛前1小时才了解到的(公布出场名单之后)。我清楚地知道,光凭我们的边后卫是很难挡住马塞洛和泰奥之间二打一渗透的,于是我们就采取了退而求其次的应对办法,那就是做好皇马在左路频频传中的最坏打算,重要的是封锁住他们传中后的落球点,避免他们在该区域得球后的射门。与此同时,当齐达内决定让马塞洛和泰奥同时出场,那也等于向所有手下传递了如下信息,左路是今天比赛的主攻点。这样一来,也允许我们将中场的防御重心都转移到了右路(马塞洛一侧),因为可以想见的是卡拉瓦尔的攻势在本场比赛中会相对减弱。”
不管穆尼斯的讲话有多少“事后诸葛亮”的成分,但数据告诉我们的是,皇马在90分钟内共做出了33次传中却没有完成一次中路的包抄破门,就足以证明了莱万特防守的有效,以及皇马缺少一名“真”中锋的现实。皇马在本场比赛中的唯一一颗进球,是36分钟克罗斯开出角球,拉莫斯门前头顶被门将扑出之后,由巴斯克斯在门下补射而打入的。
第三,本泽马在第28分钟时不幸因伤退场,再次暴露了齐达内对本场比赛的认识性不足。随着莫拉塔离队后弗洛伦蒂诺再也没有做出新的引援,使皇马的进攻呈现如下的编制:本泽马为首选中锋,C罗次之,马约拉尔为第三方案。但是,当C罗因牌停赛的时候,齐达内却因轮换而把马约拉尔排除出了18人的大名单。因此,当本泽马因伤不能再坚持的时候,齐达内只能让贝尔在没有经过热身的情况下匆匆出场。这无疑有巨大的风险。
在近一两年期间,齐达内成功的拯救了皇马,是一位最适合皇马“会情”的教练。但齐达内也是人,而不是机器更不是神,于是就难免会出现失误,也会在安排大名单和首发名单时失衡。“菜鸟”教练在意外高飞之后,或许要从现在开始补缴学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