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赛季何以成为鸡肋?赛程设置和伤病成两大主因

体坛+特约记者弈桑报道
美网夺冠后的首秀,斯蒂芬斯选在了亚洲,然而她首战就被王蔷横扫,赛后这位新科大满贯冠军“委屈”的表示,每到亚洲参赛都很困难,因为时差让她备受折磨。
“亚洲赛季对我总是很艰难,”斯蒂芬斯说道:“我很难适应时差的改变。”斯蒂芬斯可能不经意间点出了,亚洲赛季总是成为大牌退赛重灾区的原因之一,那就是对大多数球员来说,全年最后一项大满贯美网结束之后,紧接着上演的亚洲赛季,是对身体的一个大型考验。除了要消化美网大赛的紧绷情绪,还要克服身体释放出来的巨大疲劳,更重要的是,还有时差这个不可抗力的影响。
所以每到美网后,就成为一年中的伤病高发期,而在这个时间点上的亚洲赛季,就很不幸地只能为此埋单。所以多年来上海大师赛阵容的齐整程度,在九个大师赛里也仅高于最后一项巴黎,以及非强制性的蒙特卡洛。而WTA的中网,顶尖球星的缺席程度,也要远高于另外三项同级别的皇冠赛,特别是在威廉姆斯姐妹回归印第安维尔斯之后,就更加凸显了这一点。
毕竟对于顶尖球员而言,全年中最重要的赛事无疑还是四大满贯,其余所有的赛程制定都要围绕着这四项比赛来进行。在经历了八个月几乎不间断的奋战之后,亚洲赛季不可避免成为他们心中那个无足轻重,可以舍弃的对象。即便勉强来参赛,大多数人的状态也显得七零八落。所以时间上的尴尬,成为亚洲赛季难以摆脱鸡肋本色的最主要原因。
特别是对于一些超龄大牌球员更是如此,比如小威廉姆斯和费德勒,小威已经连续多年不参加亚洲的比赛了,上一次出现在北京还是2014年。而费德勒上一次参加上海大师赛以外的亚洲赛事,更是还要追溯到2006年的东京。
虽然亚洲赛季对于争夺总决赛席位,以及年终排名非常重要,但对于小威和费德勒这样功成名就的选手而言,这两项荣誉早已拿到手软,不再是他们心中可以排到前列的目标之一,顶多算是一个额外的犒赏,有了更好,没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与之相比,更重要的还是来年的澳网,所以美网后选择养精蓄锐也非常容易理解。
那么,究竟要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除了加大亚洲赛季本身的比重和积分之外,减少全年其他时候比赛的密集程度,让网坛到赛季末不会伤兵满营也同样重要,然而这些改变又谈何容易,一定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因如此,2019年ATP新的赛程设置才更受关注,不知道到时候,他们会做出怎样的调整,以改变亚洲赛季,乃至美网后所有比赛的鸡肋现状?